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讲:沈宋、张若虚、陈子昂基本同时的初唐诗人一、沈宋:沈佺期和宋之问指初唐诗人宋之问、沈佺期。其诗内容多歌颂应制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靡。在前人诗歌格律形式的基础上,完成了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使平仄二元化、粘对定型化、对仗规范化,为唐代近体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独孤及《皇甫公集序》:至沈詹事、宋考功,始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缘情绮靡之功,至是乃备。二、沈佺期《独不见》:征戍闺怨题材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首联)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颔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颈联)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尾联)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独处应平注:平仄下划线的地方表示可平可仄,平仄斜体字的表示该处违反了律诗平仄要求。《独不见》分析又名《古意呈乔补阙知之》,是首借用乐府古题“独不见”的七律。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长安少妇“思而不得见”的是征戍辽阳十年不归的丈夫。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首联以重彩浓笔夸张地描绘女主人公闺房之美:四壁以郁金香和泥涂饰,顶梁也用玳瑁壳装点起来,芬芳华丽;连海燕也飞到梁上来安栖了。“双栖”两字,暗用比兴,衬托少妇的孤独无依。李商隐《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冯延巳《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寒砧催木叶”分明是萧萧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诗人却故意颠倒,说是砧声引起了叶落,以渲染砧声所引起的心理反响。其实是砧声落叶声汇集起来在催动着闺中少妇的相思,促使她更觉空虚寂寞,更觉不见所思的愁苦。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相忆也已十年!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晏几道《少年游》: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白狼河北”正应上联的辽阳。十年了,夫婿音讯断绝,他现在处境怎样?还有无归来之日?一切都在茫茫未卜之中,叫人连怀念都没有一个着落。因此,这位长安城南的思妇,在这秋夜空闺之中,心境就不单是孤独、寂寥,也不只是思念、盼望,而且在担心,在忧虑,愈思愈愁,愈想愈怕,以至于不敢想象了。上联的“忆”字,在这里有了更深一层的表现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更有那一轮恼人的明月,竟也来凑趣,透过窗纱把流黄帏帐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给人愁上添愁。前六句是诗人充满同情的描述,到这结尾两句则转为女主人公愁苦已极的独白,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了。诗句构思新巧,比之前人写望月怀远的意境大大开拓一步,从而增强了抒情色彩。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独不见》艺术特色1、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海燕双栖烘托卢家少妇的孤独寂寞,尾联含愁独不见的情语借助明月照流黄的景物渲染,便显得余韵无穷。2、既有反面的映照(“海燕双栖”)也有正面的衬托(“木叶”、“秋夜长”)多角度地抒写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见的愁肠。3、虽取材于闺阁生活,语言也未脱尽齐梁以来的浮艳习气,但境界广远,气势飞动三、文章四友和杜审言指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崔融、苏味道和杜审言。其中苏、李诗中浮艳气息更浓一些。“四友”专力写作律诗,对唐代律诗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杜甫祖父杜审言60多岁流放峰州(今越南境内)杜路过湘江写诗:“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据说是陈后主创制,隋炀帝也曾写过,大部分是浮华艳丽的宫体诗,篇幅短小。而张若虚虽用旧题,题材又是汉末以来常见的游子思妇的离愁,但构思新颖,意境悠远。隋炀帝《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续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显得浓郁。虽然带着些许感伤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诗情、画意、哲思融为一体,强烈的生命意识交杂着淡淡的哀愁,缠绵忧伤的情感与深深的憧憬交织。情致美、意境美、音乐美交融。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以上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恬静,引发下文说理。续上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个体生命短暂即逝,而人类存在则是绵延不绝的,故无穷人类才能和不变江月共存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笔墨自然从自然景色转到人生图像,引起下面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续上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徘徊”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怜悯思妇,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光洒在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上。但思妇触景生情,相思更甚,因而想赶走恼人的月光,但卷不去、拂还来。续上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后八句写游子,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游子梦归,闲潭落花,春过已半,还不回去。江水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也把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送走了。《春江花月夜》特色1、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形成情景理交融、幽美而邈远的意境。2、紧扣标题,又以月为主体,结构严密。月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全过程,融和其他景物,组成了一幅美妙流丽的画卷。3、韵律丰富,节奏优美。四句一换韵,平仄交错,高低相间,声情文情和谐。以庚韵起,依次用霰、真、纸、尤、灰、文、麻、遇韵。4、风格清新流丽、丰富了游子思妇题材评论《春江花月夜》李泽厚云:其实,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宋到明前期没人注意它,何景明首次重新评价,王闿运空前抬高。五、陈子昂:以复古为革新思想:纵横家给他飞翔之力,道家给他飞翔之术,儒家给他顾尘之累,佛家给他终归人世而又能妙赏自然之趣。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风骨是寄托拯世济时的人生理想,兴寄是比兴寄托。第一次将齐梁文风和建安风骨区别开来六、陈子昂唐初诗歌主要仍是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陈子昂批评齐梁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主张继承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托和社会内容;高扬风骨,提倡感情明朗,风格刚健的诗风,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诗风。《感遇》和《登幽州台歌》为其代表作。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兰容之美,固然在花色秀丽,但好花还需绿叶扶。花叶掩映,枝茎交合,才显得绚丽多姿。所以先从枝叶写起,突出花叶的茂盛,侧面衬托花色之美。第二联正面刻画。既有内在精神品格,又有外在美丽颜色。幽独有世无知音、孤芳自赏之意,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朱红色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既刻画了兰若身姿,又突出了花簇纷披的情态。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秀丽,后四句感叹其芳华的零落。迟迟写出了由夏入秋,白天渐短的特点。嫋嫋形容秋风乍起,寒而不冷的特点。写兰若枝衰叶败,芳华逝去,隐喻自己不被赏识,虚度青春。“岁华”和“芳意”,借花草凋零,悲叹自己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一个“竟”字,道出了诗人郁闷已久的悲愤和不平附录:《登幽州台歌》艺术特色1、时空交错,气势迸发,气氛苍凉悲壮。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第四句表达孤寂悲苦情绪。2、用辞造句受《远游》影响,意境更加苍茫遒劲。(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3、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急促,传达了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一个虚字,多了一个停顿,音节舒缓,表现了无可奈何、长叹不已的情景。七、陈子昂的文学地位1、陈子昂上承建安,下启盛唐,对初盛唐之际唐诗革新有很大功绩。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於黄初、建安矣。”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云:“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但他的部分诗篇,还存在语言比较枯燥、形象不够鲜明的缺点。续2、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张九龄《感遇》、李白《古风》,都以他的《感遇》诗为学习榜样。杜甫:“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陈拾遗故宅》)白居易还把陈子昂与杜甫相提并论,说:“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初授拾遗》)续3、其散文虽然还夹杂一部分骈偶语句,但大体上质朴疏朗,接近先秦两汉的古文,改变了唐代初期的文风,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前驱者。萧颖士认为“近日陈拾遗子昂文体最正”(李华《萧颖士文集序》引);梁肃说“陈子昂以风雅革浮侈”(《补阙李君前集序》),但其散文的成就,不及诗歌突出。参考文献陶敏《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版徐鹏校点《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杜晓勤《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尚定《走向盛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本文标题:沈宋张若虚及陈子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192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