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
2004年8月5日前言根据建设部建标[2002]84号文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程。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是地面辐射供暖工程中的设计、材料、施工、检验、调试与验收等方面技术要求。本规程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程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北三环东路30号;邮编:100013)。本规程参加单位: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沈阳市华新国际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瑞迪北方暖通设备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中房耐克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特希达科技有限公司中房集团新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华源亚太化学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丹佛斯(天津)有限公司上海乔治•费歇尔管路系统有限公司北京华宇通阳光智能供暖设备有限公司国际铜业协会(中国)北京狄诺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德欧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北京润和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华世通实业有限公司佛山市日丰企业有限公司合肥安泽电工有限公司上海东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泰科热控(湖州)有限公司锦州奈特新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国家化学建筑材料测试中心建工测试部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徐伟邹瑜陆耀庆曹越黄维万水娥邓有源赵先智宋波董重成于东明白金国蒋剑彪齐政新周磊浦堃李岩杨宏伟黄艳珊田巍然史凤贤王俊胡晶薇钟惠林张力平张国强濮焕忠罗才谟1总则1.0.1为了规范地面辐射供暖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和保证工程质量,特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新建的工业和民用建筑物,以热水为热媒或以发热电缆为加热元件的地面辐射供暖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1.0.3地面辐射供暖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lowtemperaturehotwaterfloorradiantheating以温度不高于60℃的热水为热媒,在加热管内循环流动,加热地板,通过地面以辐射和对流的传热方式向室内供热的供暖方式。2.0.2分水器manifold水系统中,用于连接各路加热管供水管的配水装置。2.0.3集水器manifold水系统中,用于连接各路加热管回水管的汇水装置。2.0.4面层surfacecourse建筑地面直接承受各种物理和化学作用的表面层。2.0.5找平层towelingcourse在垫层或楼板面上进行抹平找坡的构造层。2.0.6隔离层isolatingcourse防止建筑地面上各种液体或地下水、潮气透过地面的构造层。2.0.7填充层fillercourse在绝热层或楼板基面上设置加热管或发热电缆用的构造层,用以保护加热设备并使地面温度均匀。2.0.8绝热层insulatingcourse用以阻挡热量传递,减少无效热耗的构造层。2.0.9防潮层moistureproofingcourse防止建筑地基或楼层地面下潮气透过地面的构造层。2.0.10伸缩缝expansionjoint补偿混凝土填充层、上部构造层和面层等膨胀或收缩用的构造缝。2.0.11铝塑复合管polyethylene-aluminumcompoundpipe内层和外层为交联聚乙烯或耐高温聚乙烯、中间层为增强铝管、层间采用专用热熔胶,通过挤出成型方法复合成一体的加热管。根据铝管焊接方法不同,分为搭接焊和对接焊两种形式,通常以XPAP或PAP标记。2.0.12聚丁烯管polyebutylenepipe由聚丁烯—1树脂添加适量助剂,经挤出成型的热塑性加热管,通常以PB标记。2.0.13交联聚乙烯管crosslinkedpolyethylenepipe以密度大于等于0.94g/cm3的聚乙烯或乙烯共聚物,添加适量助剂,通过化学的或物理的方法,使其线型的大分子交联成三维网状的大分子结构的加热管,通常以PE-X标记。按照交联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过氧化物交联聚乙烯(PE-Xa)、硅烷交联聚乙烯(PE-Xb)、辐照交联聚乙烯(PE-Xc)、偶氮交联聚乙烯(PE—Xd)。2.0.14无规共聚聚丙烯管polypropylenerandomcopolymerpipe以丙烯和适量乙烯的无规共聚物,添加适量助剂,经挤出成型的热塑性加热管。通常以PP-R标记。2.0.15嵌段共聚聚丙烯管polypropyleneblockcopolypmerpipe以丙烯和乙烯嵌段共聚物,添加适量助剂,经挤出成型的热塑性加热管。通常以PP-B标记。2.0.16耐热聚乙烯管polyethyleneofraisedtemperatureresistancepipe以乙烯和辛烯共聚制成的特殊的线型中密度乙烯共聚物,添加适量助剂,经挤出成型的热塑性加热管。通常以PE—RT标记。2.0.17黑球温度blackglobetemperature由黑球温度计指示的温度数值,习惯上也称实感温度。2.0.18发热电缆heatingcable以供暖为目的、通电后能够发热的电缆。由冷线、热线和冷热线接头组成,其中热线由发热导线、绝缘层、接地屏蔽层和外护套等部分组成。2.0.19发热电缆地面辐射供暖heatingcablefloorradiantheating以低温发热电缆为热源,加热地板,通过地面以辐射和对流的传热方式向室内供热的供暖方式。2.0.20发热导线heatingconductor发热电缆中将电能转换为热能的金属线。2.0.21绝缘层insulationofacable发热电缆内不同电导体之间的绝缘材料层。2.0.22接地屏蔽层screen包裹在发热导线外并与发热导线绝缘的金属层。其材质可以是编织成网或螺旋缠绕的金属丝,也可以是螺旋缠绕或沿发热电缆纵向围的金属带。2.0.23外护套sheath保护发热电缆内部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如腐蚀、受潮等)的电缆外围结构层。2.0.24发热电缆温控器thermostatofheatingcablesystem应用于发热电缆地面辐射供暖的系统中,能够感应温度并加以控制调节的自制装置,按照控制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室温型、地型和双温型温控器。3设计3.1一般规定3.1.1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供、回水温度应由汁算确定,供水温度不应大于60℃。民用建筑供水温度宜采用35—50℃,供回水温差不宜大于10℃。3.1.2地表面平均温度计算值应符合表3.1.2的规定。3.1.3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工作压力,不应大于0.8MPa;当建筑物高度超过50m时,宜竖向分区设置。3.1.4无论采用何种热源,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热媒的温度、流量和资用压差等参数,都应同热源系统相匹配;热源系统应设置相应的控制装置。3.1.5地面辐射供暖工程施下图设计文件的内容和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施工图设计文件应以施工图纸为主,包括图纸目录、设计说明、加热管或发热电缆平面布置图、温控装置布置图及分水器、集水器、地面构造示意图等内容。2设计说明中应详细说明供暖室内外计算温度、热源及热媒参数或配电方案及电力负荷、加热管或发热电缆技术数据及规格;标明使用的具体条件如工作温度、工作压力或工作电压以及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规格及厚度等。3平画图中应绘出加热管或发热电缆的具体布置形式,标明敷设间距、加热管的管径、计算长度和伸缩缝要求等。3.1.6采用发热电缆地面辐射供暖方式时,发热电缆的线功率不宜大于20W/m。3.2地面构造3.2.1与土壤相邻的地面,必须设绝热层,且绝热层下部必须设置防潮层。直接与室外空气相邻的楼板,必须设绝热层。3.2.2地面构造由楼板或与土壤相邻的地面、绝热层、加热管、填充层、找平层和面层组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工程允许地面按双向散热进行设计时,各楼层间的楼板上部可不设绝热层;2对卫生间、洗衣间、浴室和游泳馆等潮湿房间,在填充层上部应设置隔离层。3.2.3面层宜采用热阻小于0.05m2•K/W的材料。3.2.4当面层采用带龙骨的架空木地板时,加热管或发热电缆应敷设在木地板与龙骨之间的绝热层上,可不设置豆石混凝土填充层;发热电缆的线功率不宜大于10W/m;绝热层与地板间净空不宜小于30mm。3.2.5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绝热层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时,其厚度不应小于表3.2.5规定值;采用其他绝热材料时,可根据热阻相当的原则确定厚度。3.2.6填充层的材料宜采用C15豆石混凝土,豆石粒径宜为5~12mm。加热管的填充层厚度不宜小于50mm,发热电缆的填充层厚度不宜小于35mm,当地面荷载大于20kN/m2时,应会同结构设计人员采取加固措施。3.3热负荷的计算3.3.1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热负荷,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3.3.2计算全面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时,室内计算温度的取值应比对流采暖系统的室内计算温度低2℃,或取对流采暖系统计算总热负荷的90%~95%。3.3.3局部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可按整个房间全面辐射供暖所算得的热负荷乘以该区域面积与所在房间面积的比值和表3.3.3中所规定的附加系数确定。3.3.4进深大于6m的房间,宜以距外墙6m为界分区,分别计算热负荷和进行管线布置。3.3.5敷设加热管或者发热电缆的建筑地面,不应计算地面的传热损失。3.3.6计算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热负荷时,可不考虑高度附加。3.3.7分户热计量的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计算,应考虑间歇供暖和户间传热等因素。3.4地面散热量的计算3.4.1单位地面面积的散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3.4.2单位地面而积的散热量和向下传热损失,均应通过计算确定:当加热管为PE—X管或PB管时,单位地面面积散热量及向下传热损失,可按本规程附录A确定。3.4.3确定地面所需的散热量时,应将本章第3.3节计算的房间热负荷扣除来自上层地板向下的传热损失。3.4.4单位地面面积所需的散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3.4.5确定地面散热量时,应校核地表面平均温度,确保其不高于本规程表3.1.2的最高限值;否则应改善建筑热工性能或设置其他辅助供暖设备,减少地面辐射供暖系统负担的热负荷地表面平均温度宜按下列公式计算:3.4.6热媒的供热量,应包括地面向上的散热量和向下层或向土壤的传热损失。3.4.7地面散热量应考虑家具及其他地面覆盖物的影响。3.5低温热水系统的加热管系统设计3.5.1在住宅建筑中,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应按户划分系统,配置分水器、集水器;户内的各主要房间,宜分环路布置加热管。3.5.2连接在同一分水器、集水器上的同一管径的各环路,其加热管的长度宜接近,并不宜超过120m。3.5.3加热管的布置宜采用回折型(旋转型)或平行型(直列型)。3.5.4加热管的敷设管间距,应根据地面散热量、室内计算温度、平均水温及地面传热热阻等通过计算确定。也可按本规程附录A确定。3.5.5加热管壁厚应按供暖系统实际工作条件确定,可按照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选择。3.5.6加热管内水的流速不宜小于0.25m/s。3.5.7地面的固定设备和卫生洁具下,不应布置加热管。3.6低温热水系统的分水器、集水器及附件设计3.6.1每个环路加热管的进、出水口,应分别与分水器、集水器相连接。分水器、集水器内径不应小于总供、回水管内径,且分水器、集水器最大断面流速不宜大于0.8m/s。每个分水器、集水器分支环路不宜多于8路。每个分支环路供回水管上均应设置可关断阀门。3.6.2在分水器之前的供水连接管道上,顺水流方向应安装阀门、过滤器、阀门及泄水管。在集水器之后的回水连接管上,应安装泄水管并加装平衡阀或其他可关断调节阀。对有热计量要求的系统应设置热计量装置。3.6.3在分水器的总进水管与集水器的总出水管之间宜设置旁通管,旁通管上应设置阀门。3.6.4分水器、集水器上均应设置手动或自动排气阀。3.7低温热水系统的加热管水力计算3.7.1加热管的压力损失,可按下列公式计算:3.7.2铝塑复合管及塑料管的摩擦阻力系数,可近似统—按下列公式计算:3.7
本文标题:《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193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