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外国教育史PPT全册
学习外国教育史的意义一门学科只有扎根于自己的历史,才有深厚的基础“研究教育史,就其本身而言,是不能解决目前的实际问题的;但它使我们更为聪明地解决目前的实际问题。”--巴茨(P.F.Butts)在《教育文化史》教育史内容的三条主线第一,教育制度史(实践史)即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国家的教育制度及其演变的历史。第二,教育思想史即国外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科学家等创立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学说(例如: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人的思想往往会统治人类本身,耶稣—马克思)第三,教育流派与论著即国外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理论流派及教育专著。目录第一编古代教育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第六章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第二编近代教育史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八章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九章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第十章卢梭的教育思想第十一章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十二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第十三章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十四章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第十五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第三编现代教育史第十六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第十七章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十八章杜威的教育思想第十九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教育第二十一章马卡连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二十二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改革第第二十三章现代欧美教育思潮第二十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教育理论的发展第二十五章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外国教育史的分期古代部分(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15世纪)近代部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现代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世界文明古国早期文明的状况,把握学校起源的基本背景。2.明确古代东方国家世俗学校和宗教学校的类型和特点。3.理解学校与社会教化的关系,以及作为特殊教育机构的宗教神庙在社会教化中的作用。第一节巴比伦的教育一、苏美尔文化教育(前4000——前1900)(一)文化和科学前4000年-----文字(中国,父系氏族)。前3000年-----泥板书、楔形文字(重点)(世界最早的三种文字: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甲骨文)科学成就----天文学(星座、太阴历)和数学(进位制、运算、圆周率)。古巴比伦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字(二)教育概况学校----寺庙(泥板书舍)(重点)。在泥板学校中,负责人称为“校父”,教师称为“专家”,助手称为“大兄长”,学生称为“校子”。教育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内容与方法:主要集中在语言教学,体罚盛行。考古资料证实的最早的学校---前2100年,马里城(前2100年左右为中国“五帝”时期)。(重点)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前1900——前300):建筑方面方面大发展(八大奇迹-空中花园),文学形成寺庙学校---初级教育;高级教育。少数人受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师徒传授19世纪考古发现该种文化。人类最初的学校教育的摇篮,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第二节古代埃及的教育公元3000——前332年一、文化与科学前3200年---象形文字(发展成世界最早字母,最终影响希腊)。书写工具---纸草。科学:太阳历,圆周率,木乃伊,金字塔。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第二节古代埃及的教育二、教育状况(一)学校类型(重点)(古代埃及是教育制度最完善的国家)宫廷学校:贵族教育(前2500年,有史可稽最早学校)僧侣学校:科学教育职官学校:职业教育文士学校:基础教育(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各种类型的教学内容不一,根据学校性质而定。2.教学方法简单粗暴第三节古代印度的教育第三节古代印度的教育一、古代印度社会概况(一)达罗毗荼人(南亚)---哈拉巴文化(前2300——前1750)(二)雅利安文明(中亚)----梵文文化(前1400——前600),推行“种姓制度”二、婆罗门时期的教育教育目的:种姓压迫和宗教意识教育者:婆罗门受教育者:再生人教育方式;家庭教育(古儒学校)(导生制的历史渊源)古儒学校——公元前8世纪以后办在婆罗门家庭的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学习主要是《吠陀经》,方法简单,在学校的教学中常常利用年长儿童充当助手,协助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其他儿童,这种方法称为19世纪英国导生制的历史渊源(重点)教育内容;《吠陀》经(重点)三、佛教教育(公元前6世纪后)佛教知识:四谛、五戒、六道佛教四谛:佛教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理之一,分别指的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即真理的意思,因此四圣谛也就代表着佛教对于凡尘以及修行的基本观念,代表着对我们万千世界的真理看法。1、苦谛--人生如同苦海泛舟佛教认为人的一生是由各种苦恼贯穿的,共有八苦:(1)生苦:胎儿出生,皮肉细嫩,在接触和适应外界的过程中,充满痛苦。(2)老苦:人到老年,发白脱落,牙齿老化,嚼食困难,耳聋背驼,行走艰难,倍感痛苦。(3)病苦:人要患各种疾病,造成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4)死苦:人将临死,对死亡充满恐惧,弥恋现世的生活,感到痛苦。(5)怨憎会苦:与自己所讨厌的人不得已而相会、结合。对自己憎恶的环境想脱离而又脱离不了。不想遇到的事偏偏又遇到,令人苦恼不堪。(6)爱别离苦:与自己相爱的人别离,与自己所喜欢的人或环境分开也是痛苦的。(7)求不得苦:自己想做的事做不成,自己想追求的事或人得不到,精神上感到痛苦。(8)五盛荫苦:人生就是苦,人生是诸苦的集合体。2、集谛--苦从何来人生苦有种种,其原因何在,集谛作此回答,根本原因在于人的主观上的“业”和“惑”。“业”是指身、口、意等各种善恶之造作,“惑”是疑惑、思惑。3、灭谛--灭尽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灭谛告诉人们一定要学习、感悟、实践正见,追求真理、超越低俗追求、灭除低俗情欲,追求正大光明,超凡脱俗,便可脱离痛苦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涅磐的境界。4、道谛--正确驾驭人生之舟,脱离苦海,到达幸福的彼岸已知人生是苦,已知苦之原因,已定灭苦之心,那么如何灭苦?道谛作了回答,“道”含有方法和途径两种含义,具体分为八正道:(1)正见--对四谛正确理解(2)正思维--对四谛深入的思考(3)正语--生活中,使用正确而美好的语言(4)正业--规范自己的行为(5)正命--生活中做到清心寡欲,正确看待生命的意义(6)正念--对四谛正确的忆念(7)正定--依四谛之理,正确修持禅定(8)正精神--集中精力,正确不断的修持三、佛教教育(公元前6世纪后)佛教五戒: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邪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五戒与儒家道德有着暗合。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是“智”。佛教六道:指有情生活、轮回于其中的六个界别,即:一、天道,二,阿修罗道,三、人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业力(善恶二业,即因果)较善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业力较惨恶故。一切处于分段生死的众生,皆在此六道中轮回。所谓轮回者:指其生生死死,来去往复,犹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出期,故名六道轮回。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够跳出下三界,超脱轮回。轮回理论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三、佛教教育(公元前6世纪后)教育地点----寺院(教育和学术机构)受教育者——比丘;比丘尼(重点)教育内容----佛教经典佛教教育对中国书院产生深远影响东方古国教育特性一、世界文化摇,产生了较早的科学文化和学校教育。二、教育表现出了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机构也出现了不同的级别和差异。三、教学内容丰富四、学校种类繁多五、方法简单粗陋。无明确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化色彩浓厚,并没有制度化和标准化。六、教师地位因为知识的等级制而较高。七、失于早衰或断层。第二章古希腊(城邦)的教育【学习目标】1.掌握古希腊教育的历史分期和城邦教育制度的兴衰过程;2.明确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斯巴达和雅典城邦教育的异同;3.了解毕达哥拉斯和智者学派的教育思想和对后世的影响。“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是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凡是满足我们精神生活,使精神生活有价值、有光辉的东西,我们知道都是从希腊直接或间接传来的。”——黑格尔……在任何情形下,在任何时代,对这样一种特性(即希腊特性)的研究对人的发展肯定都是有益的,因为这种特性组成了人类普遍特性的基础。但最为重要的是,由于一系列情况的共同作用,我们这个时代关注的是物质而不是人,是群体而非个人,是外在的价值和实用性而非内在的美和快乐;上层文化的多种多样性越来越远离本来的单纯性。在这样一个时代,回顾所有情形几乎正好相反的国度无疑是有益的。——WilhelmvonHumboldt历史划分一、荷马时代(公元前1100-前800年)(中国:商,西周时期)二、古风时代(前800--前500年)(东周)三、古典时代(前500-前330年)(战国)四、希腊化时期(前330-前30年)(战国)第一节荷马时代的教育(前1100——前800)一、荷马时代社会概况:社会组织:氏族族盟部落部族政治组织:公民大会议事会军事首长二、荷马时代教育状况:1、教育形式;家庭和实际生活(非制度化教育)2、教育内容;军事知识,技能和演说能力道德(“四大德”;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第二节古风时代的教育(前800——前500)一、古风时代社会状况:氏族制度奴隶制度(城邦国家)斯巴达:奴隶主军事专制。雅典:奴隶主民主制。斯巴达的教育制度城邦性质公元前8世纪建立的军事专制城邦教育制度由国家统一管理教育目的培养勇敢忠诚的战士教育内容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秘密服役教育方法集体教育,体罚,实战演习教育对象女子接受与男子同样的教育内容缺陷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不重视个人的智慧和个性雅典的教育制度城邦性质公元前7世纪形成的民主共和城邦制教育制度国家与社会共同管理教育目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教育内容五项竞技,音乐(包括阅读,书写和计算以及其他文化知识),舞蹈,德育教育方法个别教学,启发式教学教育对象男性缺陷轻视女子教育斯巴达、雅典教育的比较(重点)它们代表了两个相反的政治体制类型和教育类型,他们又是现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根源。(1)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斯巴达--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政府官员及社会成年人对青少年履行监管的义务,青少年必须遵从;教育开支由国家负担,青少年免费接受教育。雅典--对教育则采取放任政策。(2)培养目标不同。斯巴达--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女子也不例外。雅典—培养参加政治和经济活动、身强力壮、品德优良、多才善辩而且有文化修养的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3)教育机构不同。斯巴达--为锻炼战士,由国家的7岁至18岁的男子设立兵营式的教练所,集体教育。雅典--则由私人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任人选择就学,政府不求整齐划一。(4)教育内容不同。斯巴达--教练所和士官团以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为主。雅典--则在体育习武之外,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5)教育方法不同。斯巴达--强调要服从师训,刻苦训练。雅典--则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6)师资队伍不同。斯巴达--教育机构皆由斯巴达奴隶主阶级的成员负责教育工作,同时由执政官予以训诫。雅典--则除本国的统治阶级成员任教外,来自国外的智者充任教师者为数众多,招揽人才不限国籍。总之,作为希腊最具代表性的城邦,这两种教育体制无论是当时古希腊的教育,还是近代欧美的教育,都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相比之下,雅典的教育对西方各国的影响更大一些。(斯巴达---义务教育的源头)三、毕达哥拉斯的教育思想理论核心:数学是万物本源。(数学包含一切自然科学)教育
本文标题:外国教育史PPT全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194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