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感染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定义: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2002年,WHO对14个国家调查,平均8.7%的病人存在医院感染。各国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波动在3%-17%,如美国为5%,英国为7.5%,日本为5.8%。具报道我国普通医院的感染率为5.22%,37家大学附属医院的医院感染率为6.25%。我国外科医院ICU感染率达35.9%,有的医院达50%以上,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病死率为62.6%。医院感染发病率教学医院高于非教学医院,大于1000张病床的医院其医院感染率高于500张病床以下的医院,这主要是由于级别高的医院、教学医院与大医院收治的病人病情重,病种复杂,有较多的危险因素和插入性操作等所致。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患者;各种侵入性操作;环境;药物使用;医务人员因素;消毒液(浓度)有关医院感染的数据国家住院病人数量(万)医院感染数量(万)死亡人数(万)额外费用(亿)美国35002506.345-150日本40002001.520中国5000500100-150我国近年有代表性的医院感染事件2008年“西安事件”2008年8月28日至9月16日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严重医院感染事件,9名新生儿感染,8名死亡。卫生部接到短信举报后组织调查、给予通报批评、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某妇幼保健院陆续发生新生儿疑似感染肺炎克雷柏杆菌事件,其中死亡的1名患儿与治愈出院的1名患儿均检出肺炎克雷柏杆菌,5名在院新生儿有疑似感染症状。10月9日-18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ICU综合病房6名患者陆续发生鲍曼氏不动杆菌感染,10月23日、25日又先后报告2名感染患者。共8名患者感染鲍曼氏不动杆菌。2009年——山西省两所医院20名患者血液透析感染丙肝;——天津市蓟县妇幼保健院6名新生儿感染发生败血症,5名死亡。血培养结果均为阴沟肠杆菌阳性。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1.领导对医院感染防制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相应的管理与规章制度不健全;2.各种情况导致交叉感染的发生;3.抗生素及抗菌制剂的不合理使用;4.医院消毒、隔离和灭菌操作执行不严;5.临床诊治方式的不断改变和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医院感染的判断标准确定医院感染诊断须注意的问题(“5”是“3”不是)1.以下情况应视为医院感染:(1)有明显潜伏期的疾病,自入院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2)无明显潜伏期的疾病,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3)病人发生的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如输血后肝炎);(4)在原有医院感染基础上,又出现新的不同部位的感染或在原有感染部位已知病原体的基础上,又培养出新的病原体;(5)新生儿在分娩时经产道发生的感染。2.以下情况不应视为医院感染:(1)由损伤产生的炎性反应或由非生物性(如物理、化学)刺激而产生的炎症;(2)在皮肤黏膜间开放性伤口或分泌物中只有细菌定植,而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情况;(3)婴儿经胎盘导致的感染,且在出生后48小时内出现感染指征的情况。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1、感染源病原微生物自然生存繁殖及排出的场所或宿主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原携带者患者自身动物感染源医院环境2、感染途径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饮水饮食传播治疗传播生物媒介传播3、易感者各种原因所造成的机体免疫力低下者;接受各种介入性诊治操作的病人;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手术时间或住院时间长的患者。医院感染分类根据感染病原体来源,医院感染可分为两大类: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病人受到来自其自身以外的病原体的感染。包括:(1)交叉感染:指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医护人员、病人与陪护及探视人员间经直接或间接途径而引起的感染。(2)医源性感染:指病人在接受诊治过程中,由于所用的医疗器械、设备、药物及卫生材料受污染或院内场所消毒不严而造成的感染。(3)带入传染:病人入院时处于某传染病潜伏期,入院后发病而引起医院感染的传播。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在一定条件下,定植或寄生于病人自身体内或体表的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与人体间的平衡遭到破坏,而造成的感染。具体情况有:寄居部位的改变宿主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下降菌群失调二重感染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一、常见病原微生态特点条件致病菌为主耐药菌较多菌群失调,优势菌过长混合感染多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种类病原体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其他细菌病毒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A、B、C、D、G群)、肺炎链球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变形杆菌属、沙雷菌属、枸橼酸菌属、沙门菌属、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嗜血杆菌属、军团菌属类杆菌、梭肝菌、丙酸杆菌、消化球菌、产气荚膜梭菌等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结核分枝杆菌等肝炎病毒、水痘病毒、流感病毒、轮状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白假丝酵母菌、曲霉菌、毛霉菌、隐球菌等二、常见病原体随着治疗方法、药物种类、诊断技术的发展变化,医院感染的病原体种类亦随之改变。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以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70年代后,由于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以及介入性诊治手段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发病率明显上升。80年代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革兰阴性杆菌和多重耐药结核杆菌(MDRTB)感染增多。真菌感染亦逐年增长,至90年代中期已占病原体的15%,主要是白假丝酵母菌。目前,医院感染主要由6种细菌引起,分别是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克雷伯菌属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发生率>50%。常见感染部位在我国,医院感染最常发生的部位依此是下呼吸道、泌尿道、术后切口、胃肠道、其他部位。常见感染肺部感染:其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3.3%~42%尿路感染:病人在入院时没有尿路感染的症状,而在其住院期间24小时后出现症状(发热、排尿困难等)伤口感染感染性腹泻:1非侵袭型腹泻2侵袭型腹泻3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全身感染----败血症:1原发性:血管内操作或输入污染药液2继发性:来源于尿路、外科伤口、下呼吸道、皮肤等病原菌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不仅在健康人中可以传染,在病人中更易传染。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1.消毒与灭菌(1)手的消毒(2)室内空气消毒(3)器械物品消毒(4)环境消毒2.隔离预防(1)传染源隔离(2)保护性隔离3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影响1现代化诊疗技术和侵入性操作,如器官移植﹑血液透析导尿和脑室引离2损伤免疫系统的各种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制剂和放射治疗3造成机械抵抗力下降的原发病,如糖尿病肝硬化肝瘤4引起正常菌群失调的大量抗生素的使用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管理职责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2、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使用原则,做到合理使用。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实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感染蔓延,积极治疗病人,如实填表报告;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5、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6、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感染管理方案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制定本办法。一.医院感染管理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活动中存在的医院感染、医源性感染及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的预防、诊断和控制活动。二.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规章和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三.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防止传染病病原体、耐药菌、条件致病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四.指派医院感染管理兼职人员。五.按照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六.按照《消毒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七.制定具体措施,保证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诊疗环境条件、无菌操作技术和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符合规定要求,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八.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医院感染控制对策1、住院患者NI预防⑴应尽量减少或完全避免使用某些侵入性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反复静脉穿刺放置静脉导管、留置导尿等。外科手术应在约对必要时才选用,并应加强护理。避免长时、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药物。⑵对某些患者可直接增强其免疫功能,如巨细胞病毒高价免疫球蛋白、肺炎球菌疫苗等。⑶加强医院消毒、灭菌和隔离措施,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后洗手可减少医院菌丛的播散。对有潜在传染性的患者应予隔离,对免疫功能明显低下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⑷药物预防方面,围术期抗生素使用可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危重患者短程口服不吸收的抗生素进行肠道局部去污染可以预防肠道细菌移位所致的内源性感染。器官移植患者免疫功能极度低下者可长期服用复方磺胺甲噁唑预防卡氏肺孢子虫肺炎。2、NI监测医院感染监测是指观察一定人群中的医院感染发生和分布以及影响感染的各种因素,对监测资料定期地整理分析,并向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反馈,以便及时采取或改进防治措施,并对防治措施进行评价。医院感染的监测要有一个长期系统性的监测计划。医院感染监测分全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全面综合性监测是对全院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及其有关的因素进行综合性监测。这种监测往往在监测工作的开始阶段采用,目的是了解全院感染的情况。通过监测可得出各科室的感染率,以找出高危区、各部位感染率、各种易感因素、常见病原体及其耐药性变迁等,以便进一步开展目标性监测。在监测过程中,便于发现感染暴发以及时控制。目标性监测是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进行,将有限的人力、物力用在关键问题监测,以求及时采取改进措施。如外科医生感染专率监测、尿管性菌尿症监测,ICU感染率监测等。根据监测的内容又分为NI病例监测、感染病原体及其耐药物监测、医院环境微生物监测、消毒灭菌效能监测、血液透析系统监测等。
本文标题:院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200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