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江苏经济体量大,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规模居全国首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我们必须下定决心、找准重心、保持恒心,在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上有所作为。在提升关键技术控制力上有作为。原始创新挖得越深,整个科技创新就越有后劲、越有辐射力。要摸清哪些产业有基础实现自主可控、哪些技术“命门”“卡脖子”环节和关键零部件必须自主可控。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合国家发展需求和江苏产业特点,集合精锐力量,做好攻关布局。用好江苏厚实的创新“家底”,把科技优势的“势能”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在提升产业集群带动力上有作为。集群化是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要把握产业集群发展新趋势,聚焦集成电路、工程机械、新型电力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鼓励发展各类产业联盟,集聚产业生态各方力量,联合推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集中力量补短板、求突破,构筑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和“产业航母”。在提升产业链条整合力上有作为。制造业体系环环相扣,必须系统谋划、整体推进。要摒弃“装进篮子都是菜”的传统做法,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主导和优势产业,注重全产业链招引和培2育,延伸上下游,形成完整产业链。同步布局创新链,打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培植更多全产业链控制力强的领军型企业,提高产业自给率和核心竞争力。现代化。要抓住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由现代性技术变为普适性技术的契机,加快“两化融合”步伐,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实现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转变。在提升标准主导力上有作为。标准是世界“通用语言”,谁主导国际标准,谁就具备了行业控制力。我省不少制造业企业采用的标准高于国际标准,要以标准助力转型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和主导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让更多“江苏标准”走向全球,努力占据未来产业制高点,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3关键在于狠抓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强调,做好下半年工作,关键在于狠抓落实。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走在前列”的要求,低调务实不张扬,撸起袖子加油干,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各项部署再完善再深化再落实,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新篇章。强化系统思维再完善。江苏正处在转型发展的“窗口期”和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老问题既顽固又易反复,新问题遇到得早也比较多,特别是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结构性深层次问题。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顶层设计,统筹局部与整体,兼顾当前与未来,不断完善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精准选择全面推进的突破口,狠抓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攻坚,力求实现决策效益的最大化。站稳群众立场再深化。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带着情怀、带着责任,自觉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作决策、拿举措。多从百姓视角找“痛点”破“堵点”,集中精力、集成政策,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群众抱怨的,拿出实招去改进;群众期盼的,创造条件去实现;群众没有想到的,也要未雨绸缪去谋划。花真功夫、下大力气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人民群众更多分享江苏发展红利。激励担当作为再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当前,有些好的决策政策在落实中程序环节多、落地见效慢,甚至层层衰减,基层感到“不解渴”“不过瘾”,抓落实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我4们要深入实施“三项机制”,通过“有强度”的激励手段和“有底线”的包容举措,让广大干部在严格约束下奋发作为。要以最坚决的态度、最务实的作风、最果断的行动抓好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有舍我其谁、时不我待的进取精神,以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鲜明态度,层层传递责任压力,层层落实工作部署,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任接着一任干,努力创造更加过硬的高质量发展成果。奋斗是新时代江苏人最生动的姿态。学习新思想、不提新口号、全力抓落实,是当前最鲜明的工作导向。只有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才能不断展现江苏发展的探索性、创新性和引领性。5解放思想要有“解题意识”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鲜明提出,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推进思想大解放,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强大思想保障。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解放思想的本质要求,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把解放思想的着力点放在解决问题上,真正把解放思想的成效体现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工作中。解放思想必须始终以实际问题为靶向。坚持问题导向,紧密联系实际,是整个大讨论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当前,一些同志身体进入新时代,而思想还停留在“过去时”,谈新发展理念头头是道,干起来却还是“依然故我”“涛声依旧”。说到底,根子还是出在问题意识淡薄,没有悟透“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这个重要论断,习惯于以观念的空转代替实际行动。好的问题往往就是好的答案。各级领导干部唯有不断以问题意识深度扫描各项工作,把解放思想“准星”紧扣住实践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才能自觉破除一切与新要求、新形势、新使命不相适应的思维定势。解放思想必须始终以务求实效为标尺。务虚是为了务实,思想解放不是关起门来搞学习讨论,而是要触及灵魂、深化认知、推动实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标定向,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找“短板”、号“痛点”、破“堵点”,既啃硬骨头又动真奶酪。以系统思维和创新方法,勇于破题,善于解题,真正把发展思路的问题、历史遗留的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挖出来,做到思想解放一小步、实效进展一大步。解放思想必须始终以人民群众满意为评判。解放思想的过程6也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过程。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怀真情办好各项民生实事,把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作为思想解放的度量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思想有没有真解放,群众说了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服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解放思想唯有站稳群众立场,走好群众路线,才能更好地让思想大解放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解放思想既是深刻的认识论,也是重要的实践论和方法论。“提高认识—研究问题—优化举措—推动发展—再深化认识”,如此螺旋式上升的往复循环,正是解放思想的魅力所在、动力所在、活力所在。解放思想无止境,干在实处无止境,只有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才能把江苏发展带入一个新的境界。7让人们一提起运河就想到江苏流动的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去年以来先后三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江苏是河道路线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的省份,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文化自信,系统推进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努力走在全国前列。让人们一提起运河就想到江苏,欣赏运河之美首选到江苏,研究运河文化必须到江苏,展示运河形象全国向往着江苏。江苏是大运河的发源地。千年流淌的大运河,把江苏的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彼此联通,将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有机联姻,成就了江苏的水韵魅力与人文内涵。今天,让大运河江苏段成为“最精彩”的文化名片,就是要“串”好历史积淀的一颗颗明珠,既激活文化基因又展现靓丽颜值,既打造经典的文化标识又构筑鲜明的经济风景,让一条河尽显江苏人文之美、生态之美、发展之美。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走在前列,关键是以科学理念、系统思维、协同创新做好做足文化的文章。要聚焦文化遗存保护,统筹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盘清呵护现有家底,杜绝建设性破坏,赓续历史文脉、抢救历史遗产,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起大运河至真至善至美的文化空间。聚焦文化价值弘扬,以“吹尽狂沙始到金”的精神,下大力气挖掘运河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呈现要活、阐释要透,既有历史纵深感又富时代气息,让运河文化浸入当代社会、融入百姓生活,构筑起以河润心、以文化人的精神家园。聚焦生态修复,遵循规律、尊重科学,下更大功8夫打造水生态文化地标,讲好水文化故事,展示水风景魅力,传播水生态价值,让生态长廊的底色更绿更可亲可近。聚焦“河、岸、城”一体化发展,注重沿线环境建设,着力呈现水与岸、河道与建筑、功能设施与文化景观的协调之美,让文化明珠绽放出优秀文化、优良生态和优美环境相统一的夺目光彩。立足新时代,聚焦高质量,拿出新作为,我们要倍加珍视和用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大机遇,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努力把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打造成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9把群众欢迎的事情切实办好书记要求我们,任何时候想问题、作决策、做事情、干事业,都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标准。十九大报告强调,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省委省政府就群众关切的问题,先后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受到群众广泛欢迎。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变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需要各级各方面共同努力,真正把好事办好、办出实效。把群众欢迎的事情办好,首要是在执行决策中要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管问题多复杂、困难多巨大,只要做到了这一点,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以造福群众为最大政绩,不带有丝毫的偏见和任何私利,就会化繁为简,视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赢得各个方面的支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把群众欢迎的事情办好,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要高度重视群众意愿,群众期待的事,就要记在心上,抓在手上;群众反映强烈的事,就要扛在肩上,迎难而上。有了这样的胸怀和气概,回应民生关切、解决民生难题,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克服不了的困难。事物都有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办好群众欢迎的事情,既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痛点”,又要遵循规律,尊重实际。绝不能单纯为完成任务而盲目冒进,一定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稳步前行。群众期盼、条件成熟的,要雷厉风行,尽快推进;情况复杂、周期较长的,要系统谋划,逐步解决;理念性、10制度性的问题,则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否则,会欲速不达,事与愿违。事必作于细。把群众欢迎的事情办好,必须注意方式方法,认真细致地抓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下足“绣花”功夫,做好“精准”文章。要尽可能把措施想得周全一些,把过程想得具体一些,把困难考虑得充分一些,把方案谋划得细密一些。以抓铁有痕的韧劲,把定下来的事情办实办好,办到百姓心坎上,人民群众才会真认可、真满意、真点赞。11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生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机会,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表现在教育上,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和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之间存在矛盾。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尊重教育规律,深化教育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丰富拓展学生成长路径,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均衡化的教育需求,让千千万万的孩子拥有更多自主选择学习的机会,不仅“有学上”,更能“上好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以促进教育公平正义为目标,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努力提供公平而优质的高质量教育。要高度重视普通教育的发展,把准时代脉搏,顺应社会潮流,遵循成长成才规律,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学质量,全力保障普通教育既“学有所教”又“学有优教”。要像重视普教一样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深化职教改革,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更好满足社会、产业、行业需求,打通中职、高职向本科乃至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把职教“断
本文标题:苏言系列评论文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211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