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西游记》和明代其他长篇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西游记》“四大奇书”之一“神魔小说”代表作第一节《西游记》成书、作者、版本一、《西游记》的成书《西游记》故事始于唐僧取经。《旧唐书·方伎传》:唐僧(602-664),俗姓陈,名祎,法名玄奘,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唐代贞观三年,他只身到印度,穷研佛学奥秘,17年后满载归国,带回梵文佛经657部。今西安大雁塔,即当年玄奘藏经的慈恩寺塔。唐僧弟子《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纪实中夹杂神话传说和佛经故事。南宋刊讲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文字粗略,情节简单,还没有猪八戒,“深沙神”只出现一次,但已出现猴行者形象。大致勾画出《西游记》的基本框架。元代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猴行者已变为孙悟空,深沙神也改为沙和尚,并在文学中首次出现猪八戒形象。◆清初汪象旭评刻之《西游证道书》托虞集序言为“长春真人丘处机”作,后之刊本亦依此说。清吴玉搢据方志所载吴承恩著有《西》一书,而提出此为吴著之小说。后有阮葵生、丁晏等人响应,纪昀论证《西》非元人所作,鲁迅引清学者之言,辨定为吴承恩,胡适考证论定,而俞平伯等有异议。下半世纪,日本学者提出非吴承恩作,大陆章培恒等相继论证非吴承恩作小说。两方面都没能提出进一步确凿的证据,所以将吴承恩暂定为《西》作者。二、《西游记》的作者:清刊本多题元邱处机撰。乾隆年间始有作者吴承恩的提法。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淮安山阳人。“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淮安府志》)屡试不第,30多岁补为岁贡生。生性耿直,出任长兴县丞两年,弃官。又补为“荆府纪善”,不就。晚年放浪诗酒。有《射阳先生存稿》4卷。◆吴承恩之生平: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江苏淮安人,出生于一个小官吏降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帖。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早有才名,曾致力科举而屡试不售,中年补岁贡生,后任长兴县丞两年,因“耻折腰”,辞官归居乡里,放浪诗酒,贫老以终。有《射阳先生存稿》4卷。作有志怪小说《禹鼎志》和诗《二郎神搜山图歌》,故人们以为他具备作《西游记》之条件。三、《西游记》的版本:现存最早:是明万历20年(1592)金陵世德堂刻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20卷100回本。清代刻本:汪象旭《西游证道书》,陈士斌《西游真诠》,张书绅《西游记》,刘一明《西游原旨》。均补唐僧出身为第九回。简本:有两种。《唐三藏西游释厄传》10卷,共69则,1/4百回本篇幅,朱鼎臣编辑,万历间刻,有唐僧出身故事;《四游记》中杨志和的《西游记传》,共4卷41回,篇幅与朱本相近,无唐僧出身故事。一般认为简本是繁本的删节本。开篇词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全100回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清)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明)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第十一回还受生唐王遵善果度孤魂萧禹正空门第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观音显象化金蝉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双叉岭伯钦留僧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第十八回观音院唐僧脱难高老庄行者降魔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第二十回黄风岭唐僧有难半山中八戒争先第二十一回护法设庄留大圣须弥灵吉定风魔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第二十四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第二十六回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第二十八回花果山群妖聚义黑松林三藏逢魔第二十九回脱难江流来国土承恩八戒转山林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孙行者智降妖怪第三十二回平顶山功曹传信莲花洞木母逢灾第三十三回外道迷真性元神助本心第三十四回魔王巧算困心猿大圣腾那骗宝贝第三十五回外道施威欺正性心猿获宝伏邪魔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旁门见月明第三十七回鬼王夜谒唐三藏悟空神化引婴儿第三十八回婴儿问母知邪正金木参玄见假真第三十九回一粒金丹天上得三年故主世间生第四十回婴儿戏化禅心乱猿马刀归木母空第四十一回心猿遭火败木母被魔擒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孩第四十三回黑河妖孽擒僧去西洋龙子捉鼍回第四十四回法身元运逢车力心正妖邪度脊关第四十五回三清观大圣留名车迟国猴王显法第四十六回外道弄强欺正法心猿显圣灭诸邪第四十七回圣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第四十八回魔弄寒风飘大雪僧思拜佛履层冰第四十九回三藏有灾沉水宅观音救难现鱼篮第五十回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第五十一回心猿空用千般计水火无功难炼魔第五十二回如来暗示主人公第五十三回禅主吞餐怀鬼孕黄婆运水解邪胎第五十四回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第五十五回色邪淫戏唐三藏性正修持不坏身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第五十七回真行者落伽山诉苦假猴王水帘洞誊文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第六十回牛魔王罢战赴华筵孙行者二调芭蕉扇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第六十二回涤垢洗心惟扫塔缚魔归正乃修身第六十三回二僧荡怪闹龙宫群圣除邪获宝贝第六十四回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第六十五回妖邪假设小雷音四众皆遭大厄难第六十六回诸神遭毒手弥勒缚妖魔第六十七回拯救驼罗禅性稳脱离秽污道心清第六十八回朱紫国唐僧论前世孙行者施为三折肱第六十九回心主夜间修药物君王筵上论妖邪第七十回妖魔宝放烟沙火悟空计盗紫金铃第七十一回行者假名降怪犼观音现象伏妖王第七十二回盘丝洞七情迷本濯垢泉八戒忘形第七十三回情因旧恨生灾毒心主遭魔幸破光第七十四回长庚传报魔头狠行者施为变化能第七十五回心猿钻透阴阳窍魔王还归大道真第七十六回心神居舍魔归性木母同降怪体真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第七十八回比丘怜子遣阴神金殿识魔谈道德第七十九回寻洞擒妖逢老寿当朝正主救婴儿第八十回姹女育阳求配偶心猿护主识妖邪第八十一回镇海寺心猿知怪黑松林三众寻师第八十二回姹女求阳元神护道第八十三回心猿识得丹头姹女还归本性第八十四回难灭伽持圆大觉法王成正体天然第八十五回心猿妒木母魔主计吞禅第八十六回木母助威征怪物金公施法灭妖邪第八十七回凤仙郡冒天止雨孙大圣劝善施霖第八十八回禅到玉华施法会心猿木母授门人第八十九回黄狮精虚设钉钯宴金木土计闹豹头山第九十回师狮授受同归一盗道缠禅静九灵第九十一回金平府元夜观灯玄英洞唐僧供状第九十二回三僧大战青龙山四星挟捉犀牛怪第九十三回给孤园问古谈因天竺国朝王遇偶第九十四回四僧宴乐御花园一怪空怀情欲喜第九十五回假合真形擒玉兔真阴归正会灵元第九十六回寇员外喜待高僧唐长老不贪富贵第九十七回金酬外护遭魔蛰圣显幽魂救本原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第一百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主要人物第二节、《西游记》的主旨(一)《西游》“幻”之内涵[1]、“幻中有理”:明谢肇淛《五杂俎》:“虽极幻无当,然亦有至理存焉。”清刘一明《西游原旨序》:“《西游》一记,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俗语常言中,暗藏天机;戏谑笑谈处,显露心法。”“悟之者在儒可成圣,在释可成佛,在道可成仙。”认为它是“修道奇书”。梁启超称《西》是一部“哲理小说”(《告小说家》)[2]、“幻中有趣”:胡适《西游记考证》:《西》“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此书则出于游戏”[3]、“幻中有实”:张天翼《西游记札记》:“借妖怪们的造反来描写农民起义。”李希凡《漫谈〈西游记〉主题和孙悟空形象》:“大闹天宫”是写农民起义,“西天取经”是写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前后主题不同。(二)《西游记》与心学[1]明代心学:融儒教“存心养性”、道教“修心炼性”和佛教“明心见性”,其主旨是“求放心”,“致良知”,以此维护封建秩序。[2]书中“心猿”:比喻躁动心灵的宗教语。用作孙悟空别称,意在表明把悟空作为人心幻相来刻画。王学左派的兴起兴起的背景:明朝的思想控制。王学的发展。[3]、孙悟空形象的隐喻:孙悟空大闹天宫——隐喻放心被压于五行山下——隐喻定心西天取经成正果——隐喻修心[4]、小说回目、诗赞的暗示:“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4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7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14回)“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7回)[5]人物表白:悟空:“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24回)悟空:“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85回)[6]、众家评述:《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灵台方寸,心也。”“一部《西游》,此是宗旨。”“一部《西游》,只是如此,别无些子剩却矣”。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如果我们一定要问他的大旨,则我觉得明人谢肇淛说的‘《西游记》……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至死靡他,该亦求放心之喻’这几句话,已经很足以说尽了”。(三)、对人性自由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孙悟空大闹天宫被镇压的结局,表明作者主观上是想以此谴责野蛮心性的放纵与宣泄。孙悟空冲决羁绊,蔑视权威,大闹天宫,斗争不懈,客观上表现出一种与明代文化思潮合拍的追求个性自由、肯定自我价值的精神。(四)呼唤有理想、有能力、有个性的人性美孙悟空协助唐僧西天取经,一路翻山越岭、擒妖捉怪、排除万难、百折不挠,首先表现了他的理想和毅力。作为降妖伏魔能手、排险除难英雄,孙悟空神通广大,战无不胜,突出表现了他的本领和能力。孙悟空前期闹天宫所表现的桀骜不驯、勇于斗争的个性精神,在后期取经途中仍是一如既往。(五)、整体性寓意与局部性象征因《西》属世代累积型长篇,故内涵甚丰。除整体具宣扬“心学”寓意外,它还与封建社会、特别是明代中后期社会有千丝万缕联系,许多情节都折射出现实的光芒。首先,对天宫、地府、西天等神权机构和西行途中人间国度的描写,都形象地影射现实中皇权统治的种种丑恶:玉帝天宫,黑暗腐败;佛祖西天,贿赂公行;阎罗地府,营私舞弊;人间国度,君昏臣佞;国王昏庸,道士作恶。其次,取经路上形形色色的妖魔,虽总体象征“修心”过程的种种障碍,局部上显然还是现实社会地方恶势力的影子。再次,上界神佛与下界妖魔的相互勾结、残害生灵,正是现实社会中统治阶级上下一体、沆瀣一气、欺压百姓的一种变形写照。佛下凡可以为妖魔,妖魔升天可以成神佛。妖魔神佛勾结联络,形成一张笼天盖日、残害生灵的关系网。第三节《西游记》的艺术成就一、极幻与极真袁于令《西游记题词》:“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西》用超凡想象和极度夸张,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神话世界,使全书从环境到人物、到情节都充溢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西》看来“极幻”,却又令人感到“极真”。因那些变幻莫测、惊心动魄的故事,或如现实影子,或含生活真理,奇幻得都入情入理。二、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物性”:指形
本文标题:《西游记》和明代其他长篇小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224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