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兴海县简介兴海县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境西南部。总面积13158平方千米。以藏族为主,还有汉、回、蒙古、东乡、土家、满等民族。兴海县辖3个镇、4个乡:子科滩镇、河卡镇、曲什安镇、温泉乡、龙藏乡、中铁乡、唐乃亥乡。境内有:赛什墉牧场。1区域概况兴海县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境西南部。总面积13158平方千米。总人口6万人(2004年)。以藏族为主,还有汉、回、蒙古、东乡、土家、满等民族。县人民政府驻:子科滩镇,距州府驻地157千米。邮编:813300。代码:632524。区号:0974。拼音:XinghaiXian。兴海县辖3个镇、4个乡:子科滩镇、河卡镇、曲什安镇、温泉乡、龙藏乡、中铁乡、唐乃亥乡。境内有:赛什墉牧场。全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其南部地区河流纵横,林木广布,植被良好,四季松柏常青,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北部地区地势开阔平坦,牧草广茂,是优质的天然牧场。黄河从西向东北流经县域,境内有黄河一级支流曲什安河和大河坝河,两河长期冲刷形成两条冲积河谷地带,沿河两岸地势较低,气温暖和、水源充足、物产丰富。全县海拔2590——5320米,平均海拔4300米;年最高气温24℃,最低气温-25℃;年平均降水量353毫米,年日照时数4431.8时,属高原大陆性气候。2人口资源全县现有人口5.4万余人,居住着藏、汉、回、蒙、撒拉、东乡、土族等民族。全县总面积12100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积1515、42万亩,耕地面积73377亩,县辖8乡1场56个行政村。境内蕴藏着铜、铅、锌、锡、金、银、锑、五彩石等多种矿产资源,属全国22个重点找矿县之一,是青海省10个重点资源开发县之一,其中赛什塘、铜峪沟等地的铜矿蕴藏量达110万吨,黄金约20吨,潜在价值300多亿元。此外境内河流众多,落差大,形成丰富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43万千瓦,仅曲什安河就可建造四座梯级水电站,装机容量可达12万千瓦。3牧业发展兴海县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全县地域辽阔,牧草丰茂,发展高原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近几年来,全县重点发展了围栏、暖棚、定居、畜牧扶贫四大工程,强化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科技成果,狠抓畜疫防治工作,使畜牧业这一传统产业得到全面的发展。兴海县农业区主要分布在沿黄河、曲什安河、大河坝河等光热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区,农产品以小麦、青稞、油菜、洋芋、蚕豆为主。兴海县工业企业以矿产、水电资源开发为主,特别是立足县域铅、锌、铜、金、银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的特点。4社会建设历年来,兴海县十分重视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卫生医疗事业,不断加大医疗卫生事业基础设施投资,吸引外来优秀医疗人才,已形成了一整套医疗、预防、保健体系,提高了城乡居民和农牧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1个,医疗、卫生计术人员320人,特别是随着近几年藏医药事业的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藏医医疗人才,提高了全县医疗卫生水平。兴海县城城镇服务功能齐全,通讯方便快捷,水电充足,市场繁荣,交通便利,街道整齐、洁净,环境优美,成为高原城镇建设的一个亮点。5历史沿革古为羌地,唐属土蕃,明属尕甘思宣慰司地,明末清初隶和硕特蒙古政权,清雍正后受中央王朝“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地事务大臣衙门”节制,民国初改隶青海办事长官,后改隶蒙番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宁使。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后为共和县辖地,1939年置兴海设置局,治大河坝,隶青海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43年设兴海县,改隶青海省第三督察区,1947年由省直辖,1952年兴海县改为兴海藏族自治区,1952年改为兴海县,隶海南藏族自治区(州),1959年由大河坝迁至子科滩。2000年,兴海县辖8乡,县府驻子科滩(在唐乃亥乡境内)。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958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河卡乡11565温泉乡5457唐乃亥乡6945大河坝乡7674曲什安乡5152中铁乡5285桑当乡3917龙藏乡4600子科滩城关未批镇6431赛什塘牧场虚拟乡1521河卡种羊场虚拟乡10332001年1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6号文批复:撤销大河坝乡,设立并命名为子科滩镇(迁至子科滩);撤销河卡乡,设立河卡镇。2001年底,兴海县辖2个镇、6个乡,1个居委会、61个村(牧)委会。子科滩镇:驻子科滩,辖1个居委会(城关)、7个牧委会(泉曲、纳洞、青根河、黄清、恰当、日干、直亥买)。河卡镇:驻河卡,辖10个牧委会(羊曲、克觉、三赛外、灯塔、叶龙、都台、红旗、宁曲、吾勒赫、却旦)。桑当乡:驻桑当,辖5个村委会(桑当、明星、夏塘、切卜藏、野马台)。唐乃亥乡:驻中村,辖9个村委会(加吾沟、沙那、念青、龙曲、上鹿圈、下鹿圈、上村、中村、下村)。曲什安乡:驻东大米滩,辖5个村委会(莫多、塔洞、大米滩、团结、才乃亥)。龙藏乡:驻尼买,辖8个牧委会(浪琴、赛日巴、桑什斗、木果、麻日毛、日旭、秀尕纳洞、尼买)。温泉乡:驻南木塘,辖6个牧委会(南木塘、温泉、长水、多巴、尕科河、盖什干)。中铁乡:驻吉浪,辖7个村(牧)委会(吉浪、恰青、杜宗、斗后塘、龙吾隆、然莫、团结)。赛什墉牧场:驻赛什塘,辖4个村(牧)委会(畜牧一队、畜牧三队、农队、马队)。2005年,兴海县辖2个镇、6个乡:子科滩镇、河卡镇、温泉乡、龙藏乡、中铁乡、曲什安乡、唐乃亥乡、桑当乡。2006年8月,经青海省政府批准,海南州将原有的40个乡镇调整为36个乡镇,其中:撤销兴海县曲什安乡,设立曲什安镇,实行镇管村体制;撤销兴海县桑当乡,将桑当乡的桑当、明星、夏塘、野马台4个村划归兴海县唐乃亥乡,并将桑当乡的切卜藏村划归兴海县子科滩镇管辖。6乡镇简介【子科滩镇(ZiketanZhen)】位于县境东部。人口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2%,面积0.3万平方千米。辖泉曲、纳洞、青根河、黄青、日干、恰当、直亥买7个牧委会。1953年属夏卜区,1958年设大河坝公社,1963年改为大河坝乡,1969年改为大河坝公社,1984年改为大河坝乡(DaHeBaXiang),驻地距县府驻地17千米。2001年,改为子科滩镇,政府驻地迁至子科滩,辖1个居委会、7个牧委会。【河卡镇(HekaZhen)】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82千米。人口1.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2%。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羊曲、上游、幸福、灯塔、白龙、都台、红旗、宁曲、五一、却什旦10个牧委会。1953年属河曲乎区,1958年设河卡公社,1961年改为河卡区,1963年设河卡乡,1969年改为河卡公社,1984年改为河卡乡。2001年,改为河卡镇。【唐乃亥乡(TangnaiheXiang)】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18千米。人口0.8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9%,还有汉、回、土等民族。面积668平方千米。辖上村、中村、下村、上鹿圈、下鹿圈、加吾沟、沙那、念青、龙曲9个村委会。1953年建唐乃亥区,1958年改为唐乃亥乡,后改为唐乃亥公社,1963年改为唐乃亥乡,1969年改为唐乃亥公社,1984年改为唐乃亥乡。【曲什安乡(QuShiAnXiang)】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38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3%。面积725平方千米。辖大米滩、团结、才乃亥、莫多、塔洞5个村委会。原为共和县曲什安乡,1958年划归兴海县,同年并入五龙公社,1961年分设为曲什安乡,1969年改为曲什安公社,1984年改为曲什安乡。【中铁乡(ZhongTieXiang)】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40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3%。面积903平方千米。辖杏浪、杜宗、恰青、然莫、龙吾隆、斗后塘、民族7个村(牧)委会。1956年属隆吾龙区,1958年并入五龙公社,1961年分设中铁公社,1963年改为中铁乡,1969年改为中铁公社,1984年改为中铁乡。【龙藏乡(LongZangXiang)】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34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2%。面积869平方千米。辖尼买、浪琴、赛日巴、桑什斗后、木果、麻日毛、日旭、纳东8个牧委会。1956年属隆吾龙区,1958年属五龙公社,1961年设龙藏乡,1969年改为龙藏公社,1984年改为龙藏乡。【温泉乡(WenQuanXiang)】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51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面积0.3万平方千米。辖南木塘、温泉、长水、尕科合、多巴、盖什干6个牧委会。1958年设温泉公社,1963年改为温泉乡,1969年改为温泉公社,1984年改为温泉乡。【桑当乡(SangDangXiang)】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13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5%,还有汉、回、土等民族。面积505平方千米。辖桑当、明星、夏塘、曲卜藏、野马台5个村委会。1956年为唐乃亥区夏唐乡,1958年并入大河坝公社,1960年析置夏唐公社,1963年又并入大河坝公社,1970年分设桑当公社,1984年改为桑当乡。7民族风情兴海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西南部,总面积1.28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5.4万人,藏族占总人数的74%。藏族自称“博巴”,意为农业人群,是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农业部落。两汉时属于西羌人的一支,7世纪赞普松赞干布建立王朝,唐宋称其为“吐蕃”,直到康熙年间才称“西藏”,藏族称谓亦由此而来。藏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10世纪到16世纪,是藏族文化兴盛时期。藏族信奉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藏族对活佛高僧尊为上人,藏语称为喇嘛,故藏传佛教又被称为喇嘛教。藏区经济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炼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尤甚。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其他地区的藏族喜用木碗并漆上红、黄、橙色的油漆。比较讲究的还要在碗上包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
本文标题:兴海县简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241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