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汉字学简史本讲要点一、汉字学二、汉字学的范围三、汉字学简史一、汉字学1、汉字学的定义•汉字学:是以汉字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汉字的形和形与音、义的关系。2、汉字学的名称•然而“汉字学”这个名称,过去是没有的。•传统观念,“文字”就是“汉字”,因此,“文字学”就是“汉字学”。•然而,“文字学”这个名称,在古代也是没有的。•古代的文字学,即传统的文字学,是古代研究汉字的学问,我们习惯上叫“小学”。•唐兰:•虽然“中国人对文字的研究,远在纪元前几个世纪已经开始”,但两千多年来却只是延用了一个似是而非的名称——小学。•一直到清末民初,即1906年,章太炎(炳麟)认为“小学”之名不确切,故在《国粹学报》2卷12、13期《论语言文字之学》一文中建议把它改为“语言文字之学”。•之后在很长的时间里,就不用“小学”这个名称了。•清代末年,西学东渐,最早由日本人在每门学科后面加“学”字。•1912年,我们也在“文字”后加了一个“学”字,成为“文字学”。•唐兰先生就曾使用过“中国文字学”这个名称。严格地讲也欠贴切。•因为中国文字并不仅仅是汉字,此外还有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纳西文、苗文等二十余种少数民族文字。•因此,这门学科准确地应称为“汉语文字学(汉字学)”。二、汉字学的范围•“文字学”这个名称,虽然在我国出现是在1912年。•然而研究汉字的学问,传统的文字学(小学),从汉代算起,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字学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汉字字典,它成书于公元100年,发表于公元121年。•它的出现标志着汉语文字学的正式创立。•“传统文字学(小学)”就是以研究《说文》为主,包括训诂、音韵、文字的全部学问。•然而,“小学”是为解经服务,隶属于“经学”的。•清·戴震:“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辞也,所以成辞者字也。必由其字以通其辞,由辞以通其道,乃可得之。”•清·朱骏声《进说文通训定声表》也讲:“读书贵先识字,识字然后能通经,通经然后能致用。”•他又说:“若不明六书,则字无由识;不知古韵,则六书亦无由通。”•因此,汉语文字学的范围,就应该是从“小学”发展到具有现代意义的“汉语文字学”这么一个时间跨度里的全部内容。1、小学•“小学”,本指小学校,我国从西周时起就设有小学,它是贵族子弟学习的学宫。•《周礼·春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学习小学,必须先学文字,•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目录学是有关图书分类,即学问分类的。•我国第一部目录学专著是西汉·刘歆的《七略》,原书虽已亡佚,但其内容可以从东汉·班固根据《七略》所撰的《汉书·艺文志》中窥其大略。•该书分图书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六大类。•其中“六艺略”相当于后来四部图书分类法中的“经部”,它又分为“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计九种。•而其“小学”之属著录有关文字学图书有《仓颉》、《凡将》、《急就》、《元尚》、《训纂》、《别字》、《苍颉传》、《扬雄苍颉训纂》、《杜林苍颉训纂》、《杜林苍颉故》共计十家四十五篇。•从《汉书·艺文志》所录来看,“小学”就只包含供小孩子用的字书。•至唐·长孙无忌等人撰《隋书·经籍志》,“经部”中的“小学”类不仅包含字书,还包含《声韵》、《声类》等音韵之书。•至北宋的宋祁、欧阳修重修的《新唐书·艺文志》,始将“诂训类”并入“小学类”之中。自此所谓“小学”的涵义已扩大到文字、音韵、训诂、书法四个方面。•清·乾隆时所编《四库全书总目》则在“经部”下的“小学类”里面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小类(书法著作另属他类)。•通过以上“小学”内涵的变化可以看出:•传统上,“小学”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总是放在“经部”,是经学的附庸。•而经学的研究对象是经典“十三经”,是书面语言,而不是活生生的口语。•因此,按现在的划分,“小学”是属于语文学范围,而不属于语言学。•语文学注重的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书面语言,不是口语。•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盖文字者,经义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可见,他撰《说文解字》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解释经典。•传统汉语文字学(小学),重在研究汉字的起源、书体、六书结构、形音义关系、文献用字等现象,主要是为着认识汉字的历史和增强古籍阅读能力服务的。2、传统文字学转型到现代意义的汉字学•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研究文字的情况有了改变。转型的条件有两个:•第一个条件:古文字研究的进步•传统研究金石学问的“金石学”当时已经趋向成熟、发达,有大量的古文字资料被发现。•其中最重要的如: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使得整个古文字研究的水平大大提高了。•清代学者吴大澂、陈介祺、孙诒让等人根据古文字材料,指出了《说文》中的不少问题。•民国以后,有更多的人利用古文献与地下出土的材料相互印证的方法进行了崭新的研究。•这样,传统汉字学的转型,就具备了很好的条件,并且已经有了实际的效果。•第二个条件:西方语言学的传入,主要是思想上的变化。•20世纪以后,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汉字。语言学的书、文字的书都翻译、介绍进来。这样大大开阔了中国学者的眼界,起到了促进作用。•20世纪以后,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汉字。•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性质等问题得到了中国学者的重视。•20世纪30年代,唐兰先生1934年著《古文字学导论》,指出“文字学”不应该包括音、义的研究,而只能是文字形体的研究,还说,不但不想把音韵学找回来,还要把训诂学送出去。•建国以后,文字学增添了些内容。对隶书进行了研究,还有汉字的构造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于是又形成了一种趋向,20世纪50年代的学者,只研究文字的形体,不管文字的音和义。•20世纪60年代,有学者开始从字与词的角度,写文章谈字与词,如吕叔湘、李荣。他们认为汉字学虽应以形体研究为主,但不管它的音和义是不行的。而且这一观念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40年代,还有的学者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汉字。•有的研究现代汉字学的问题。•有的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对内:如何教小学生;对外,如何教外国人。•80年代,大陆(内地)出现一种“文化热”,即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汉字,有人就公开、明确提出“汉字文化学”。•其实这里的研究,名义上是从古代汉字出发,但实际上谈的是汉语与文化的关系,并非从汉字出发,而是从语言的角度出发的。•90年代以来,处于新旧世纪之交的文字学的研究取得了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其中能够反映学科新进展的如:•现代汉字与汉字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表现在汉字的简化、规范化、汉字的检字法、海峡两岸汉字的比较及“书同文”研究、汉字信息处理等方面。•古文字研究:主要表现在甲骨学研究、金文研究、战国文字研究等方面。•由此可见,汉字学的范围是很宽的。三、汉字学简史(一)周秦时代研究的萌芽•唐兰《中国文字学》:“中国人研究文字,据现在所知,是周朝开始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汉字起源的探求•汉字是谁创造的?这是先秦时代人们特别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主要有:结绳说、苍颉造字说、八卦说等。•自觉进行汉字起源的探求,应该说这是汉字学最初的萌芽。•先秦对汉字起源的看法有若干合理成分,但总体看来,还属于传说和猜想式的,是含混的、模糊的。•对汉字起源的认识,直到近代接受世界文明的影响和新中国一系列考古发现后,才有了较大的突破。2、汉字结构的分析•春秋时代,已有试图解释汉字结构的萌芽。•先秦典籍中保存着有关汉字结构的零星分析。•《左传》里有三处:《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为乏。”《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说文解字》曾引述孔子之说:“一贯三为王。”•到了战国时代,解析文字渐成风气,如《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者谓之公。”•这些分析虽说是为一定的目的而分析汉字,未必就是该字结构的本义,但已开了分析汉字结构的先河。•从“武、乏、蛊、王、公”等字的解说,可以看出当时已能对汉字的结构作出较为合理的剖析,隐约透露出当时对汉字结构的初步的理性认识。•汉字学传统理论的核心“六书”的名称也出现在先秦。•战国时代的作品《周礼》最早记载了“六书”的名称。•《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3、字书的编纂•在汉字学史上,“字书”一词作为通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童蒙识字课本,通常只是编次文字,没有解说;•二是指解说汉字形、音、义的书,即后世所谓“字典”。•汉字学史上第一部字书就是相传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搜集、汇编的童蒙识字课本《史籀篇》。•秦统一六国后,李斯奏罢不与西土文字相合者,又据《史籀篇》加以整理,或省其繁重,或改其奇怪,而成秦篆,乃作《仓颉篇》。同时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这三种字书作于秦统一文字之初,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学童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以秦篆为正体统一异体的范本。•它们上承《史籀》,下启《急就》诸篇,影响深远。后来许慎《说文》所用秦篆来源就是这三部书。4、汉字形体的规范整理•战国七雄纷争,诸侯力政。政治上的地域分歧,导致了语言文字的地域性变异,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的“书同文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文记载的大规模的正字运动。•汉字经过秦的“同文”工作,六国文字异形的历史基本宣告结束,小篆统一了全国的字体。•另外,秦时汉字书写形体已经在向隶书发展。由于新型的中央集权制度刚刚建立,各种公务事繁,文牍冗多。在“官狱多事”的情况下,书写者为了快速方便,往往将小篆的圆转线条改为方折笔画,有时还略加简化,就形成了古隶书。•1975年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内容为秦律、大事记等,就是用古隶书写。•这说明新兴的古隶不但在民间流行,在一些公府文书中也可与比较正规的文字同时并存。•那标准字体小篆,主要用于皇帝勒石铭功,或是军符凭据等庄重之处。这说明了秦代规范整理汉字时政策的灵活性。•可见,周秦时期,文字学的若干重要问题都已有所涉及,尽管在理论上还是模糊的。(二)两汉魏晋的汉字学•秦始皇“书同文字”是一大贡献,但他“焚书坑儒”却产生了消极影响。•汉朝统治者重整文化。惠帝废挟书之律,文景开献书之路,武帝推崇儒家学说,经学遂盛极一时,读经之士遍及朝野。•两汉魏晋是汉字学大发展的时期。•两汉时代所发生的今文经学派与古文经学派的斗争,直接推动了汉代文字学的发展,产生了像《说文解字》这样的优秀名著。•西汉时为文字学召集过两次大会,一次是宣帝时征齐人来正《仓颉篇》的俗读,第二次是平帝时征爰礼等百余人说文字未央廷中。•东汉灵帝刘宏及魏齐王曹芳时均曾使人镌刻石经进行正字。•这一时期汉字学研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古文经的发现•汉代,隶书兴起,古文废绝。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博士所传经书,都是用隶书抄录的,隶书为汉代通行文字,故称“今文”。•古文经书,有的是民间所献,如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汉武帝末年,还有人从孔子住宅的墙壁里发现一批古文儒家经典,包括《古文尚书》、《古文论语》、《礼记》、《孝经》等,从文字形体到经书内容都与当时流行的经典不同。•如拿《古文尚书》和今文经相比较,“文字异者,七百有余”。(《汉书·艺文志》)•古文经的发现,冲击了当时今文经学家以隶书解经的唯心主义观点,是一件有意义的新鲜事物,今文学派却不肯接受这一新鲜事物。•汉哀帝时,刘歆提出立古文博士于学官,遭到今文学派的强烈反对,于是开始了今文经学派与古文经学派的斗争。•东汉时期,古文学派渐渐占了优势。•至东汉末年,今文经学家寥寥无几,而古文经学大师辈出,当时的著名学者如杜林、班固、贾逵、许慎、马融、郑玄等人,都是古文经学家。•今古文之争,乃由经书版本之别而起,文字体制的不同(即文字之争)是两派论争的重要方面。•古文经学要确立自
本文标题:汉字学简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271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