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青年志愿者工作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普遍存在着实效性不强、缺乏保障机制、参与者积极性下降等问题,为推动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避免活动形式简单,增强教育内涵,重视激励措施的运用。为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应当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和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并提供资金保障。【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准入机制激励机制资金保障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在传播文明理念,帮扶弱势群体,解决社会矛盾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青年志愿者中学生志愿者比例占到了46%,高校志愿者又是其中的主力军。但近些年来随着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逐步深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出现了些矛盾,暴露出不少问题。【1.】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存在的问题1.1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随着入校时间的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在成立之初,报名参加的人数比较多,队员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队员的积极性逐渐消退。许多队员由于种种原因主动退出团队,或虽未退出团队但已经不再参与各种活动。到大二、大三时,除留下为数极少的骨干成员外,几乎所有的社员均需从大学一年级新同学中补充与吸收,这一情况在高校较为普遍。1.2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实效性不强高校志愿者活动在形式上主要有在校园义务劳动、清理街头小广告、组织学生义务献血、去敬老院或儿童福利院献爱心等。即便是去敬老院和儿童福利院也不过是打扫卫生,表演节目,烹饪,形式过于简单,缺乏教育内涵。这些活动大多没有结合专业,没有起到锻炼实践能力的作用。1.3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这主要表现在缺乏激励机制和动力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很多工作流于形式.缺乏一定的保障机制,有关部门没有很好地加以协调,不少团队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正常的活动经费和必要的设施无法得到保证。【2.】原因分析2.1对志愿服务的涵义和意义理解不准确志愿者指的是自愿参加相关组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性服务活动的人。志愿者精神概括为八个字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就社会而言,志愿活动具有一下积极意义:第一,志愿者在把关怀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这种“爱心”和“文明”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最终会汇集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第二,志愿工作提供了社交和相互帮助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关怀,减少彼此间的疏远感,促进社会和谐;第三,社会的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志愿工作正是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服务社会的行列中来,对促进社会进步具有积极作用。就个人而言,志愿活动对大学生成长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志愿者活动使大学生们获得一个接触社会实际、真实了解与认识中国国情的极好机会,这丰富了他们的生活阅历,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第二,青年志愿者活动强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改善社会风气,确立敬业精神起积极作用。第三,通过志愿服务培训和实际工作,增强了协作精神、团队精神和帮扶弱势群体意识,使他们学会与人团结合作,依靠团队力量去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培训帮助残障观众、残奥会运动员或者其他弱势群体的技能和树立帮扶意识,使他们从中学会关心他人,并延及关心整个社会,学习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并延及服务于整个社会和人民的利益。但是,许多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内涵不明确,把志愿者组织看成一个义务活动组织,把青年志愿者行动看做“学雷锋做好事”,认为做一名志愿者是简简单单的付出、给予,志愿活动纷扰真正意义他们并不清楚。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志愿者在做活动时虽然行动了,但是思想上并没有重视,进而活动本身也就缺乏教育内涵。2.2对志愿服务的定位不准,活动盲目一些志愿者组织在管理者对志愿者活动的价值认识不足,认为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都应不计较个人利益,专门提供义务服务,将志愿者等同于免费的劳动力,对他们随意管理。这些轻视志愿者劳动的现象会给参加志愿活动的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带来极大的伤害和打击,是的参加志愿者工作的学生经过一点时间的活动后变缺乏激情,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热情也急剧降温,最终导致志愿者队伍缺乏稳定性,人员结构不合理,一、二年级学生偏多,熟悉工作又有一定经验的志愿者学生流失严重,严重阻碍了志愿者组织活动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虽然从理论上讲,志愿者行动的理想动力基于对道德的追求,个人道德和公共道德的支持力是志愿者参加活动的永久动力。但大学生正处在成长过程之中,他们渴望赢得社会尊重、获得社会荣誉和赞许、获得自我满足,完全的道德理想主义很难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因此必须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给予必要的激励和鼓舞。【3.】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措施3.1健全高校青年志愿者管理机制首先,建立青年志愿者准入机制。要提供高质量的志愿服务活动,就需要加强对志愿者的队伍建设。从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要引入相应的机制。让有意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在了解志愿者组织的情况、明确志愿者的义务后再安排程序吸纳成为志愿者。在志愿者的招募中要坚持参与者“自愿”的原则,并注重参与者的服务意识。在进行具体的工作时可以采用项目化操作对志愿者进行选拔,根据志愿服务项目,明确志愿者的具体要求,让青年学生有的放矢地参加。其次,引入培训机制,提升志愿者的专业苏子。志愿者组织运行引入培训机制,旨在建立相应的培训工作机制,对志愿者以及组织管理干部进行短期的岗位培训和长期的素质培训。志愿者为社会提供的活动主要以服务的形式体现,不论是提供服务还是提供社会活动,都要求志愿者在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志愿服务能力。同时,志愿者活动不是简单的义务劳动,在其创作社会价值的同时更应该给志愿者本人创造精神价值。志愿者组织应关注每一名青年志愿者的不同需求,做到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个性化的帮助,使之通过志愿者活动能够有所收获。我国学者唐钧提出为了维持和强化志愿者的持续性志愿服务,需规范体制、明确范围、改善待遇,完善志愿者的外在环境,通过礼仪培训、能力培训、责任意识等措施来完善志愿者的内在因素。3.2建立激励机制第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对工作成绩进行考评是进行正确激励的前提和依据,否则不但会消弱激励的正面效应,还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造成“逆淘汰”现象。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成绩的考评可以以个人和团队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内容应包括志愿者服务的数量、质量、策划、内容和团队精神等方面,以科学考评推动学生志愿者活动向科学化、合理化方向发展。第二,定期交流、总结。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管理者可以定期召集一些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团队进行经验交流和工作总结。通过交流,对志愿者活动开展好的团队给予肯定。这是对志愿者活动出色学生的一种精神鼓励和展示,可以使大家对志愿者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参与社会的经验有更深的体会,也体现出对志愿者工作的重视,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志愿者工作做准备。第三,建立立体式激励网络.学校可以采取内激励和外激励、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多方位激励措施。内激励源于志愿者对参与活动产生的内在满足感,如以志愿者身份为骄傲,为能够展示自我而高兴等。。而外激励则是志愿者受外界肯定获得的满足。内、外激励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志愿者产生饱满的工作热情。同时,从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来看,志愿者的需求层次已摆脱了完全的物质追求。因此,志愿者的激励应该以精神激励为主,使之更好地激发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巩固志愿者的行为动机。此外,还可尝试将学生的志愿者活动与学生的就业、升学、入党相挂钩等,使大学生可以在志愿者服务中获得社会尊重和满足,从而更好地推动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开展。3.3提供资金保障资金的短缺是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的主要障碍。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青年志愿活动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学校划拨给团委的有限的一点经费,这对于以“奉献”为宗旨之一的青年志愿活动来说是杯水车薪。活动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成长和活动的开展。因此,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十分必要。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的来源可以采取政府补贴、社会赞助、学校支持等多种途径。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要求高校优化活动项目。有好的项目才能更好地争取资金,一方面,通过好项目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好项目最大限度地挖掘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服务,如通过企业赞助、社会募集等方式动员有爱心的社会阶层和经济效益较好的社会实体出资,以保证志愿者行动稳定和充足的经费来源,减少对学校财政的依赖。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还要求高校更新志愿服务观念。目前大学生在校参加的志愿者活动基本上是无偿的,而实际上一些大的活动项目中会有车费、餐费、电话费等开支。在这个层面上,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应为会员尽量争取应有的利益。可以尝试“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模式,以服务养服务,从而形成自我运作、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运行机制。参考文献[1]闪茜蓄.论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激励机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5)[2]李波,俞仙妙.对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管理方法的思考[J].杭州师范学报,2005,(1)[3]田斌,汤慧杰.如何更好地开展志愿活动[J].中国青年研究,2008,(2)[4]鲁克,钱洁.青年志愿者的苦恼与困惑[J].中国青年研究,2008,(2)[5]陈卓武,张育广,陈未娴.新时期深化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思考[J].青年探索,2004,(5)
本文标题:关于志愿者的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295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