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争先恐后的战后第三代坦克
争先恐后的战后第三代坦克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赫鲁晓夫的不少战略思想被否定,苏军开始重新强调常规武器的重要性。在陆军方面,勃列日涅夫认为,“坦克应是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于是,加快第三代坦克的研制,成了陆军上下共同的信念,从而使苏联在第三代坦克的角逐中,走到了美国的前列。苏联之所以加快第三代坦克的研制步伐,是因为T62坦克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不敌美国M60坦克,而且,当时德国研制的“豹”I坦克性能也较优异,T—62坦克已显得落伍了。设计第三代坦克的任务落到总设计师尼古拉·肖明的肩上。经过几年努力,肖明领导的设计局研制出新型坦克,这种坦克被命名为T64坦克。它在结构设计、装备配置方面有许多创新,突破了从T—34到T—62坦克的传统结构,第一次采用了自动装弹机,在车体前部安装了新的装甲材料,采用了小负重轮带托带轮的新结构改善越野机动性能,车内有防原子、防化学、防生化武器系统,有自动灭火装置,火控系统以模拟式计算机为核心,配用3种分装式炮弹,特别是其首次装备的125毫米口径滑膛炮,其口径之大、威力之猛使其成为作战能力最大的坦克。据披露,在一次试验中,T—64坦克发射的炮弹曾轻而易举地击穿了千米之外的M60A1坦克的装甲。T—6坦克一问世,就赢得军内外广泛的好评,苏联陆军最高装备部门立即批准T—64坦克投入批量生产,并从1970年秘密装备苏军装甲部队。然而,尽管T—64性能优异,但其技术复杂,造价昂贵,就连一向不计成本的苏联军界也感到负担太重,仅仅生产了几千辆就停止了生产,远远不能满足苏联装甲部队全面更新换代和出口的需要,所以,苏联军方又向肖明提出了新的要求:研制一种技术性能与T-64相当,但又成本低廉、便于大规模生产的坦克。经过肖明领导的设计局设计人员的全体努力,苏联于1972年完成了命名为T—72的坦克的定型和批量生产,这种坦克1975年装备部队,之后还大量装备了华约诸国、古巴、印度、伊朗、利比亚等,总产量达2万辆。从外观上看,T—72坦克具有和Td4坦克相同或相近的火炮、炮塔、观瞄装置、车体和车首上部的三角形挡水防护板等。其明显不同之处有:T72坦克的红外大灯安装在火炮的右侧,有6个较大的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T—72战斗全重41吨,车体长6.4米,宽3.37米,高2.19米,主要武器为一具全长7米、125毫米口径滑膛炮,身管外部套有2毫米厚的铝合金热护套,抽气装置位于身管中部靠前,备有尾翼稳定杀伤榴弹22发,脱壳穿甲弹12发,空心装药破甲弹6发。辅助武器为一挺12.7毫米的高射机枪和一挺7.62毫米的并列机枪。该坦克的主要优点是火炮口径大、命中率高,穿甲弹初速高,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此外,坦克本身机动性好,速度快,行程大,重量轻,体积小。当然,其缺点也是明显的,由于车内容积小,其操作轻便性、舒适性及弹药基数均受到一定的限制,火控系统和发动机也不够先进。对于T—64和T—72坦克的研制和装备,前苏联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当时,西方各国将这两种坦克的性能描绘得神乎其神,直到1977年10月,苏联公开让法国国防部长率领的法国军事代表团参观装备T—72坦克的苏军装甲部队,西方才真正了解了苏联第三代坦克的真正性能。在苏联全力研制和生产T—64和T—72坦克时,美国五角大楼的决策者们心急如焚,因为,在苏联装甲部队已全面换装第三代坦克时,美国装甲部队装备的仍是以M60为主的第二代坦克。经过军防部官员的紧急磋商,于1972年2月决定成立一个研制“超级战车”XM1坦克的特别任务小组,经过激烈竞标,美国著名的机电公司——美国通用动力公司承担了设计任务。经过长达8年的时间,在花费了数亿美元之后,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终于推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新型坦克。1980年2月,美国新一代坦克XM1样车终于驶出位于俄亥俄州的利马斯陆军坦克厂,为纪念二战中美军著名的坦克指挥官、原陆军参谋长艾布拉姆斯将军,美国国防部将该型坦克正式命名为M1“艾布拉姆斯”坦克。1980年11月,M1坦克正式投入全面生产。M1坦克战斗全重55.5吨,车长9.76米,乘员4人。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中央的驾驶窗内,行车时以半卧姿势操纵车辆,用三具潜望镜观察,夜间行驶时,中间一具可用微光潜望镜更换。其主要武器是一门口径为105毫米的线膛炮,弹药基数为55发,放置在装甲板隔开的弹药舱内。辅助武器为安装在主炮左侧的7.62毫米并列机枪,另有12.7毫米和7.62毫米高射机枪各一挺。M1坦克性能良好,结构可靠,易于保养,在装甲防护力、机动性以及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和耐用性方面都有显著改进,是美国坦克史上的一项重要成果。不过,就其总体性能来说,M1坦克的防护性能和机动性能有余而火力不足,与其他国家的120毫米或125毫米口径坦克火炮相比,其装备的105毫米火炮在进攻能力方面要弱一些,因此,美军决定1985年后的车辆将用联邦德国的120毫米火炮代替现装备的105毫米火炮,从而出现了M1A1型坦克,战斗全重也增加到57吨。M1坦克是目前惟一单独使用燃气轮机发动机作动力的坦克,其寿命长,体积小,加速性能好,柴油、汽油。煤油都能用,可使坦克最大时速达对千米/小时,最大行程达498千米。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在设计M1A1坦克时提出,M1A1不仅要有“三防”能力,还要有空调设备,为坦克兵创造舒适的环境。他们认为,人的智能取决于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坦克乘员在不良环境下操作,战斗力会下降30%~50%。所以,M1A1采用了带环境控制的超压式集体防护系统,极大地改善了坦克的内部环境,为坦克兵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在第三代坦克中,“豹”II坦克也是其中的佼佼者。本来,联邦德国曾参与美国研制“超级战车”计划,后因设计思想上难以统一,便与美国分道扬镳,另起炉灶了。联邦德国设计师们与美国设计师分手后,重新对早在1970年已开始整车设计的“豹”II坦克进行改进设计,1977年正式定型并开始批量生产,1979年装备部队。“豹”II坦克装备120毫米滑膛炮,装有立楔式炮闩和液压式半自动装填机,具有较好的加速性、通过性及较高的越野和公路行驶速度。其战斗全重55吨,乘员4人,最大速度68千米/小时,越野速度5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520千米~540千米,最大爬坡度31”,越壕宽3米,克服垂直墙高1.2米,有准备时涉水深2.25米,潜水深4米,车长9.74米,车宽3.54米,车高2.49米。“豹”II建成后,其装备的120毫米口径滑膛炮可在2200米距离上击穿苏联T—72坦克的前装甲。相比之下,美国M1坦克配备的105毫米线膛炮显然已经落后了。美国军方很快认识到,德国新研制的120毫米口径滑膛炮是西方国家惟一能与前苏联T—72、T—64坦克主炮相抗衡的武器。经过权衡,他们当机立断,引进德国技术,为M1坦克换装120毫米口径滑膛炮,这就产生了M1的改进型M1A1坦克。中东战争引出“梅卡瓦”诞生中东,一块地球上最不安分的土地。从1948年到1973年间,阿拉伯各国和以色列之间发生了4次中东战争,1982年,又爆发了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战争。战争导致了兵器的发展,先进兵器的装备又加速了战争的残酷性。在中东这片土地上,坦克一直都是战争的主角。以色列军方更是“坦克至上主义”,在第二、第三两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坦克曾席卷西奈半岛,取得重大的胜利。不过,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坦克却吃尽了苦头,其190装甲旅的110辆坦克竟在3分钟内被击毁85辆,余下的25辆也成了埃及军队的战利品。几次战争的教训,促使以军下定决心研制国产化的坦克。1970年,以色列政府批准了研制“梅卡瓦”坦克的计划,研制工作的任务由被人们称为“以色列坦克之父”的塔尔少将负责。塔尔少将有着丰富的坦克使用和作战经验,他1924年出生于马哈奈姆,先后人赫布莱大学和英国的参谋学院学习哲学、政治及军事。1942年~1946年间在英国陆军的犹太旅中服役,参加过二战中意大利战线的战斗。以色列建国后,他加入以色列国防军,先是步兵,后转为坦克兵,从基层干起,一直干到装甲师师长、装甲兵总监,并获得少将军衔。由他负责新坦克的研制,一定能研制出适合于作战的坦克。塔尔认为:“只有具备充分防护力的坦克,才能算是真正的坦克。”第四次中东战争后,他从对战争中坦克中弹损伤规律进行分析后,更加坚定了“防护第一,火力第二,机动性第三”的设计思想,从而使“梅卡瓦”坦克别具一格,尤其适合于以色列地区的作战地形和环境。“梅卡瓦”坦克一服役,有军事评论家就惊呼:“‘梅卡瓦’是世界上最重视生存力的坦克。”事实也的确如此,有专家认为,“梅卡瓦”重视生存力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1.其车形低矮,车高仅2.66米,炮塔尺寸小,呈楔形,座圈至炮塔顶部仅0.895米,为缩小炮塔正面面积,甚至连车长指挥塔都取消了,减少了最容易命中部位的中弹概率。2.弹药全部贮存在炮塔座圈以下的车体内,从而避免炮塔被击穿而发生杀伤。3.车体为铸造、焊接混合结构,采用双层装甲构成车体和炮塔,外层装甲构成车体外形轮廓,内层装甲构成驾驶室、战斗室等隔舱。双层甲板之间分别为工具箱、燃料箱等,构成了独特的防护层。特别是车体的首上甲板,有3层钢装甲,再加上一层特种装甲,防护力更强。炮塔正面更是多达3层装甲,炮塔由两半铸造焊接而成。4.发动机前置的总体布置,使乘员前方的防护得到加强。在乘员前面有极厚的种种防护之后,乘员的心理安全感也大大加强。5.炮塔后面有金属挂链,提高了对破甲弹的防护。6.车体两侧挂有背面附着特种装甲的钢制侧裙板,进一步增强了防护力。底甲板也采用了双层间隙装甲,并冲压成V形结构,提高了防地雷的能力。7.坦克上开后门,有利于乘员安全进出。车尾共有3扇门,右侧车门内安装有三防过滤装置,从而使该车具有三防能力;左侧车门内可储放蓄电池;中间一扇为人员出人门,分上下两部分,分别向上、向下开启,下半部分放落后可作为跳板使用。8.除有三防装置外,还有先进的灭火抑爆装置和热烟幕装置。9.“梅卡瓦”2型、3型坦克发动机排出的废气,先与冷却空气相混合,然后再排出,减少了坦克的热特征。10.“梅卡瓦”3型坦克上还装有先进的激光报警系统,能探测到敌方发射的激光脉冲,并及时报警。一般主战坦克用于防护的装备占战斗全重大约50%左右,而“梅卡瓦”把万%的车重都用在防护上,从而赢得了“世界上防护力最强的主战坦克”之称。“梅卡瓦”坦克1977年5月定型并开始试生产,1978年秋季装备以色列陆军。1982年,约300辆“梅卡瓦”坦克加入了由1500余辆坦克组成的突击集团,入侵黎巴嫩,同阿拉伯国家联军的1300余辆坦克展开激战,以军以损失100比400的战绩获胜,并抢占了黎巴嫩3000平方千米的领土。这次战斗中,“梅卡瓦”坦克被击穿的概率和坦克乘员的伤亡人数比其他坦克要小得多,成功地经受了实战的严峻考验。即便在战场上被击穿,其单车伤亡人数也仅为其他坦克中弹后伤亡人数的一半。“梅卡瓦”坦克集坦克、自行火炮、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性能于一体,战斗全重56吨,最大车速50千米/小时,越野速度达40千米/小时。该车车顶可抗近距离发射的30毫米炮弹,后部可抗近距离发射的20毫米炮弹,两侧可抗击苏制40毫米火箭弹,其105毫米线膛炮使其具有自行火炮的威力,辅助武器有I门步兵用60毫米迫击炮和3挺7.62毫米机枪。车内除4名乘员外,在炮塔后面还有一个宽大的载员舱,可载8名全副武装的步兵,所以说它同时具备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的特性。不过,“梅卡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实战表明,“梅卡瓦”坦克的单位功率较低,机动性也比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略逊一筹。此外,结构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驾驶员位置偏后,影响观察;发动机和传动装置的高温、噪声及振动对乘员影响较大;主动轮前置,使履带的效率降低。为此,黎巴嫩战争之后,以色列又对“梅卡瓦”进行了多次改进,于是便出现了“梅卡瓦”2型、3型等。从乔巴姆、布拉泽到贫铀装甲1991年,名为“沙漠军刀”的海湾战争打响了,在这一引起世界注目的作战行动中,有一支名为英国皇家陆军第7装甲旅的装甲劲旅。这支部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北非战场中就是英军装甲部队的主力,曾多次立下赫赫战功。1991年2月25日
本文标题:争先恐后的战后第三代坦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300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