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陈俊一、教学设计的现实意义二、什么是教学设计三、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四、课例展示2内容简介3一、教学设计的现实意义1、新课程下教学设计活动促进教师全面提高素质4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更好的体现新课程理念客观主义的教育理念:知识灌输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知识建构(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本质与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注重个性差异,追求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体现基础教育性质的变化,是教学设计的根本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能知道什么?学生如何知道?67教学设计最根本的作用在于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终有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学设计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3)有利于教师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随着改革的深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受到教育领域的关注8二、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需求,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形成教学方案,并对其方案实施后的教学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规划过程和操作程序。教学设计的内涵教学设计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对课堂教学过程与行为所进行的系统规划。主要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萌芽1900年初步尝试二次大战诞生七十年代杜威提出应发展一门连结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学科,建立一套与设计教学活动有关的理论体系。桑代克也提出过设计教学过程的主张。在工业、军队的训练中发展6个月培训1200万部队、800万技术工人“经验之塔”以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为标志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教学设计的定义教学系统设计是对教学系统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加涅)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和教学活动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史密斯·雷根1993年)11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乌美娜1994年)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何克抗2001年)12概念内涵研究对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环节具体计划的过程指导计划过程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两个重要特征:系统方法和系统计划过程(通常用模型描述)1.教学设计与备课概念间的比较2.教学设计方案与教案教学设计方案与教案教案+理论=教学设计?原有的教案更关注教,更多是依据教师已有经验和做法,缺乏理论指导和应用;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教案描述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侧重“为什么这样教”,教学过程就是教学分析基础上的“结果”。15教学设计与教案的联系教学设计范围更广,单元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而教案一般是课时层面的。16教案教学设计单元包侧重教授知识的梳理对教材的重新组织侧重对教学活动与教育资源的设计1、理论基础三、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2、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型3、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1、理论基础19(1)教学设计中的系统观教师教学媒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信息学习信息学习动机原有水平认知水平能力特点个性特点习得知识教的系统学的系统输入输出1、理论基础20(2)教学设计中的传播观1、理论基础1、理论基础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的过程、结果和有效学习的条件的各种学说对教学设计者来说,首先需要掌握的是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然后了解与每一种学习类型最有关的学习理论。之科学学习论基础加涅的学习理论综合各家学说首先提出了学习结果分类,然后选择适当的理论分别阐述了他所区分的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的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的条件。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认知学习的一般过程(注意-编码,信息加工观)学习的条件:分别论述五种学习的内部和外部条件2223其他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最适合解释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和班杜拉的自我调节理论适合解释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态度的学习情境认知理论适合解释复杂的、无固定答案问题解决的学习信息加工理论适合解释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和知识向技能的转化。24九阶段教学活动程序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九个事件:引起注意、告知学习者目标、激活先前的学习、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引出行为表现、提供反馈、测量行为表现、促进保持和迁移。加涅的任务分析教学论1、理论基础之教学论基础加涅认为:教学是“经过设计的、外在于学习者的一套支持内部学习过程的事件”产生背景:克服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片面性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总结巴班斯基在罗斯托夫地区开展的教育改革经验25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最优化”是指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最优化”的两个方面:对教学过程最优化和对教学内容最优化26维果茨基的教学理论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27布鲁纳的结构教学理论引导学生去发现,通过发现法来掌握学科结构,这样便于理解、记忆,便于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发展;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发现探索活动掌握知识,同时也重视科学知识,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组织协作和会话、搭建“脚手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28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中的四大要素。知识不是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而获取,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同学、伙伴、同事)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观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教师如何成为学习者学习的帮助者?31教学设计最低限度需要回答:将要去哪里?(教学目标)如何去那里?(教学策略)如何确信已到达那里?(教学评价)马杰(Mager.R.E,1968)2、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型迪克-凯利模型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编写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选择教学媒体设计形成性教学评价总结性评价以“教”为中心的模型以“学”为中心的模型(主导-主体)双主模型(一)教学目标分析(学习目标分析)(二)学习者特征分析(三)学习任务设计(四)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五)过程设计(六)总结评价3、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一)教学目标分析要整体描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将学会什么知识和能力、会完成哪些任务、潜在的学习结果如何等指导教学过程、方法、技术、媒体的选择和运用----导教指导学生学习----导学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导测评教学目标的作用38原则:目标应陈述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目标的陈述应有助于导学、导教、导测评目标中应暗含适当的分类框架注意事项:行为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用经过心理学界定的动词和名词陈述目标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目标陈述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分类框架:三维四领域关于教学目标的思考1.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系统化、具体化,是教学活动每一阶段所要实现的教学结果,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2.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学生情况全面了解、对教学内容精确分析的基础上。3.教学目标必须是可观察的。确定三维教学目标41确定三维教学目标(二)目标表述的注意事项1、目标内容要全面(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要突显三维目标)。2、要把握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及表现程度。3、要重点突出,不必面面俱到。要从三个维度全面考虑目标的制定,但不必牵强,防止“穿靴戴帽”。4、常规教学的教学目标编写不必分成三个部分,明确知识与技能目标,突出重要的方法和情感目标即可。42陈述教学目标的要求反映数学的学科特点,反映当前学习内容的本质。可观测:清楚陈述学习后有什么变化。例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对“掌握”的内涵作具体界定。重要概念要考虑作适当分解:(1)在用配方法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过程中,掌握判别式的结构和作用;(2)能用判别式判断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是否有解;(3)能用判别式讨论一个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4)能灵活应用判别式解决其他情境中的问题。例2理解函数单调性概念。这一陈述中,需要对“理解”的含义作具体界定,以使我们能准确把握学生是否已经达到“理解”。实际上,“理解”的基本含义是学生能用概念作出判断。因此可以改述为:能给出增函数、减函数的具体例证和图象特征;能用函数单调性定义判断一个函数的单调性。要防止教学目标“高大全”,有的甚至是“假大空”,目标“远大”、空洞,形同虚设。例如,一堂课的目标中含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个性品质;体验数学的魅力,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等等。(二)学生特征分析说明学生智力因素方面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情况,以及学生是否已具备了学习本课题的要求。(1)智力因素: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变量(2)非智力因素:学习风格、学习兴趣等加涅将学习者特征分为三类:先天的不受教育影响;(遗传)在自然发展中形成的,不易受教育影响;(智力)学习的结果(后天习得的素质),易受教育影响(能力)强调针对学习者差异设计教学已经知道什么---还能知道什么---学习困难是什么学生情况分析分析对象是任课班级的学生•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如何知道的?水平如何?•通过预习看教材,学生能基本解决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解决?•学生已经具备的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如何?主动参与教学的习惯、态度如何?4748学生情况:学生已学习了顺序结构和条件分支结构及其他们的框图表示,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情况: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示范校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的基本素质较好,数学基础较好,理解能力和学习交流能力较强,认知水平相对较高,思维较为活跃。学生在小学学习过如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在初中和高中的课程中了解割圆术的做法和基本思想,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学生情况:高二普通班49学生情况:1、学生对曲线与方程概念的已有认识基础•文献研究在初中学生体会了函数解析式与函数图象的关系,并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函数图像的交点问题。高中阶段,学生系统学习了直线与圆这两种曲线与方程的问题,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
本文标题:教学设计讲座(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325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