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免疫学精选课件肿瘤免疫
2020/2/2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1内容提要肿瘤抗原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肿瘤的免疫诊断和治疗2020/2/2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肿瘤抗原肿瘤抗原(tumorantigen)泛指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新出现或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机体产生肿瘤抗原的可能机制为:基因突变细胞癌变过程中使原本不表达的基因被激活抗原合成过程的某些环节发生异常胚胎时期抗原或分化抗原的异常、异位表达某些基因产物尤其是信号转导分子的过度表达外源性基因(如病毒基因)的表达2020/2/2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3肿瘤抗原的分类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的分类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specificantigen,TSA)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antigen,TAA)根据肿瘤抗原产生机制的分类突变抗原、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自发肿瘤抗原、胚胎抗原、分化抗原、过度表达的癌基因产物2020/2/2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4肿瘤特异性抗原TSA仅表达于肿瘤组织,而不存在于正常组织。此类抗原多通过肿瘤在同种系动物间的移植而被证实,故也称为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tumorspecifictransplantationantigen,TSTA)或肿瘤排斥抗原(tumorrejectionantigen,TRA)。化学或物理因素诱生的肿瘤抗原、自发肿瘤抗原和病毒诱导的肿瘤抗原等多属此类。2020/2/2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52020/2/2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62020/2/2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72020/2/2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8肿瘤相关抗原肿瘤相关抗原指存在于肿瘤组织或细胞,同时正常组织或细胞也可表达的抗原物质。此类抗原在肿瘤细胞的表达量远超过正常细胞。胚胎抗原、分化抗原和过度表达的癌基因产物等多属此类。2020/2/2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9突变抗原机体受到化学致癌剂或物理辐射等作用,某些基因发生突变而表达新抗原(如MUM-1抗原和P53等)。此类肿瘤抗原的特点是:免疫原性弱、特异性强、高度异质性。同一种化学致癌剂或物理辐射诱发的肿瘤,在不同种系、同种系的不同个体、甚至是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其免疫原性各异。由于突变的肿瘤抗原间很少有交叉成分,故应用免疫学技术诊断和治疗此类肿瘤有一定困难。2020/2/2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10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能够诱发肿瘤的病毒主要包括DNA病毒和RNA病毒,尤其是逆转录病毒。这类肿瘤抗原与化学、物理因素诱发突变的肿瘤抗原不同,无种系、个体和器官特异性,且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此类肿瘤抗原虽由病毒基因所表达,但与病毒本身基因表达的产物有区别,故被称为病毒相关的肿瘤抗原,常见者如SV40病毒转化细胞表达的T抗原、人类腺病毒诱发肿瘤细胞表达的E1A抗原等。2020/2/2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11一些与肿瘤相关的病毒2020/2/2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12自发肿瘤抗原自发肿瘤是指迄今尚未阐明其发生机制的肿瘤,人类大部分肿瘤属于此类。自发肿瘤表达的抗原大部分可能仍属突变抗原,但其基因突变的诱因不详。此类肿瘤抗原具有明显的肿瘤特异性;部分类似于病毒诱发的肿瘤,具有共同抗原;某些自发肿瘤抗原是由所谓“沉默基因”(silentgene)在细胞恶变时表达。黑色素瘤抗原MAGE1~MAGE-12等属自发肿瘤抗原。2020/2/2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13胚胎抗原正常情况下胚胎抗原(fetalantigen)仅表达于胚胎组织,发育成熟的组织并不表达。常见的胚胎抗原有甲种胎儿球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胚胎性硫糖蛋白抗原(fetalsulfoslycoproteinantigen,FSA)等。胚胎抗原是最早用于肿瘤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治疗的靶抗原。由于个体发育过程中对此类抗原已形成免疫耐受,故难以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胚胎抗原的杀瘤效应。2020/2/2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14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抗肿瘤体液免疫机制补体的溶细胞效应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抗体的免疫调理作用抗体封闭肿瘤细胞表面某些受体抗体干扰肿瘤细胞粘附作用2020/2/2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15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抗肿瘤细胞免疫机制CD4+T细胞CD8+T细胞γδ+T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2020/2/2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16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肿瘤抗原的缺陷和抗原调变肿瘤特异性抗原与正常细胞表面蛋白的差异很小,甚至仅个别氨基酸不同,且表达量较低,故其免疫原性非常弱,难以诱发机体产生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某些肿瘤细胞能表达大量TAA,但多系胚胎期的正常成分,机体对其存在先天性免疫耐受,同样也不能有效激发机体免疫应答。此外,免疫细胞或分子可能使某些肿瘤抗原表位减少或丢失,从而逃逸免疫系统识别和杀伤,此现象称为“抗原调变(antigenmodulation)”2020/2/2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17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MHC抗原的表达异常肿瘤细胞MHC-Ⅰ类分子表达缺陷或降低,同时可异常表达非经典MHC-Ⅰ类分子(如HLA-G、HLA-E等)。经典MHC-Ⅰ类分子缺失可致抗原提呈障碍,影响肿瘤特异性CTL活化和抗肿瘤效应;NK细胞表面KIR识别肿瘤细胞表面异常表达的非经典MHC-Ⅰ类分子,从而启动抑制性信号,抑制NK细胞的胞毒作用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肿瘤细胞抗原被“封闭”或“覆盖”肿瘤抗原可被某些非特异性成分(如唾液粘蛋白等)覆盖,或被封闭性因子(blockingfactor)“封闭”,从而干扰免疫细胞对肿瘤抗原的识别和杀伤。封闭因子可能是:①封闭抗体(blockingantibody),其可与肿瘤细胞膜抗原结合,并封闭之;②可溶性肿瘤抗原,它可与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结合;③抗原-抗体复合物2020/2/2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19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肿瘤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障碍某些肿瘤细胞(如人小细胞肺癌细胞)不能将MHC-Ⅰ类分子-抗原肽复合物转移至癌细胞表面;某些肿瘤细胞内LMP-1、LMP-2和TAP表达低下。上述情况均导致肿瘤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障碍,使肿瘤细胞逃逸机体免疫机制的攻击。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肿瘤细胞协同刺激分子表达异常肿瘤细胞表面B7等协同刺激分子表达低下或缺乏,不能为CTL提供协同刺激信号(第二活化信号),导致CTL无能或凋亡肿瘤细胞的“漏逸”和“免疫刺激”在体内仅出现少量肿瘤细胞的情况下,其非但不能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可刺激肿瘤细胞不断生长,此即免疫刺激(immunostimulation);而一旦肿瘤迅速生长,机体免疫系统又无足够能力清除大量肿瘤细胞,此即肿瘤“漏逸”(sneakingthrough)2020/2/2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1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肿瘤细胞分泌免疫抑制性因子近期发现,肿瘤细胞可分泌IL-10、TGF-β、VEGF和PGE2等,可抑制DC前体细胞发育,阻止其向成熟DC分化;抑制DC(尤其肿瘤浸润部位DC)表达MHC-Ⅱ类分子和B7。在上述因子作用下,DC能诱导TIL对肿瘤抗原的耐受。此外这些因子还下调其他免疫细胞功能,有利于肿瘤细胞逃逸免疫攻击2020/2/2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2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Fas/FasL抵抗肿瘤细胞可表达FasL,而活化的CTL表达Fas,故二者结合可介导肿瘤抗原特异性CTL凋亡,使肿瘤逃逸CTL的特异性杀伤效应。另外,肿瘤细胞往往高表达多种癌基因产物(如Bcl-2家族),这些分子能抵抗由活化CTL介导的瘤细胞凋亡,利于瘤细胞异常增生。2020/2/2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3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TIL的异常或信号转导异常在诱导活化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lymphocyte,TIL)治疗肿瘤时,已发现部分TIL不能被活化,其表面CD3分子ζ链缺失,某些信号转导分子(如Src、Syk家族的PTK)、IL-2和IL-2R等表达降低。2020/2/2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4肿瘤的免疫诊断和治疗肿瘤的免疫诊断:测定肿瘤标记物、宿主对肿瘤抗原的免疫应答和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状态。肿瘤标记物通常指TAA、TSA、激素、酶(同功酶)等,已在临床实践得到应用的有:检测AFP用于诊断原发性肝癌;检测CEA用于诊断某些消化道肿瘤;检测CA199用于诊断胰腺癌。肿瘤的免疫治疗:主动、被动、基因
本文标题:免疫学精选课件肿瘤免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330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