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关于文明史文明是具有进步价值取向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活动过程和成果,文明史就是反映这一过程和成果的历史。对文明史的理解首先,文明史是人类的历史。“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历史学是研究这一过程的科学。”这里可以指构成人类往昔的事件和行为,也可以指对往昔的叙述和研究方法。文明史首先是历史,因此,它就必然反映人类的活动。这样,人类的各种创造性活动、重要历史人物的举动及其影响、人类与各种灾难作斗争的情景等都纳入了文明史要求的范围。欧洲强调文明史是为了区别过去以神为中心的历史,中国强调文明史是为了区别过去以帝王将相为核心的历史。人类的历史既不是神的历史也不仅仅是英雄人物的历史,文明史强调全体人类的贡献,所以,除了王侯将相以外,更多地反映了普通人的求生存求发展的活动。正因为如此,文化宗教、城市生活、衣食住行等较多地进入了文明史的视野。其次,文明史是中国人的文明史。作为社会科学的历史,必然体现其社会科学属性,中国就要求有中国人的文明史,要求用中国人的眼光和中国人的立场来撰写自己的文明史,就会凸显中国人在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让中国人感受到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对文明史的理解第三,文明史是中学生学习的文明史。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中学历史不是大学历史,它并不要求完整的学科体系。一期课改背景下就不再要求掌握完整的社会形态史学科体系,二期课改也不要求掌握完整的文明史学科体系。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明确了“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史实与基本线索、各主要文明的基本特征与相互关系,理解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进步的主要脉络与发展趋势;初步掌握接受与研究、自主与合作等基本学习方法,初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初步具备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问题的能力。”从课标的内容要求是的“重要”、“基本”、“主要”、“初步”等字眼可以看出,对中学生只要求掌握最能反映文明成果的最重大的史实、养成初步的方法、具备初步的能力。对文明史的理解文明或文明史的分类文明通史和文明专史(或主题史)区域文明和全球文明大河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山地文明农耕文明、工商业文明、游牧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佛教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现代文明关于中国历史古代文明→近代文明→现代文明—1840—1949—中国古代文明历史时期先秦文明秦汉魏晋文明隋唐文明宋元文明明清文明历史特征文明发轫文明拓展大一统与民族融合繁荣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拓展与停滞—公元前221年前221—618618—907907—13681368—1840“文明的发轫”将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文明时代的问题(如“北京人”),将文明起步阶段的一些文明成果(如“南稻北粟”),从文明的起源角度予以追溯。“文明的拓展”将对古代中国影响巨大的春秋战国时代的文明成果上升到应有的高度。以“大一统帝国与多民族融合”将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明贡献包容于内,取秦汉时代的君主秦皇汉武代表这一时期的制度文明——中央集权制;以“丝绸之路”为点勾画出这一时期物质文明和加强交流的基本轮廓;以孝文帝改革突出中华民族在形成过程中的兼容和发展;以造纸术、祖冲之代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反映出农耕文明时代中国科学技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以《史记》“究天人之变际,通古今之变”反映中华文明的在继承、借鉴中发展;以“书圣”王羲之反映出中华文明特有的书法艺术;以佛教和道教来印证恩格斯“古代文明体现在宗教”的论断。《课标》用“繁荣昌盛”作为隋唐文明的特征,经历政权分立以后中国疆域更加广阔,程度更高地重新统一;以“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为代表反映出隋唐时期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从制度文明方面充分表现了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华文明的先进性;“贞观之治”代表了农耕时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大运河”、“长安城”分别从交通和城市角度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文明成就;“文成公主”反映出国内各民族的交流与共同发展;“遣唐使与鉴真”分别从外国人来华和中国人外出两外角度探讨了中华文明与周边文明的交流,反映出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华文明对周边地区文明的巨大影响;“李白与杜甫”和“吴道子”分别以文学艺术领域的杰出代表,反映出与物质文明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宋元文明呈现出“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新特点,传统意义上中国(经历隋唐统一的区域)的疆域内出现了民族政权的并立,在这种并立背景下的碰撞与交融中,制度文明方面,中央集权制度呈现出新现象(即“杯酒释兵权”和“行省”制度)——文臣权力加强、中央权力加强、皇权加强,武将权力削弱、相权削弱、地方权力削弱,这既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又对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物质文明方面,商品经济得以发展,农产品大量转化为商品,并出现了适应商品经济趋势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和城市格局、驿站和漕运,出现了适应商品经济对外交往所需要的科学技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精神文明方面,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风俗艺术和文学(《清明上河图》和词)得以发展;文明传承方面,印刷术取得了革命性进步。明清文明呈现两大特点:停滞和拓展,停滞指传统文明(即农业文明及与此相适应的精神文明)仅仅表现出总结性而缺乏创新性,中央集权制度向专制主义的极端发展,对外交往由开放转为封闭,思想文化由活跃转为僵化沉寂;拓展表现为,在农业文明的母体中工商业文明却在孕育和发展(“工商业城镇的繁荣”)、传统的农业文明还继续影响着新拓展的疆土(“金瓶掣签”和“台湾府”分别反映西藏和台湾成为农业文明进一步拓展的区域)。历史时期近代(1840-1949)现代(1949-)特征西方文明的冲击与民族危机民族觉醒与共和革命救国道路的新探索抗日战争与民族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改革开放与民族振兴时间断限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维新运动—北洋军阀新文化运动—农村包围城市“九一八”—解放战争胜利开国大典—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近现代文明中国近现代文明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中华文明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以工商业文明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华传统的农业文明显现出明显的颓势。近代中国文明史基本上表现为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化即近代化(或现代化)。因此上述结构又可以用以下图示表示:危机→觉醒、探索→新探索→解放→再探索→现代化建设中国近现代文明——近代化近代化指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社会全面变革。第一,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不可能实现近代化(独立的思想和经济根源都与现代化相连;独立是民主和平等思想在国际关系领域的表现;独立与民族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民族独立是近代化的产物)。因此,中国革命必须将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取得革命胜利,才能最终走上近代化道路。第二,以工业化为核心并不排除其他变化,如经济领域的城市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文化领域的科学化和理性化、社会生活领域的世俗化等。中国古代文明是以专制集权制度(政治)和自然经济(经济)为特征的农耕文明,近代西方文明是以民主制度(政治)和商品经济(经济)为特征的工商业文明,由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中国自明清以后处于“闭关锁国”状态,由于商品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近代工商业文明不断地拓展其领域,对外开拓殖民地。这样,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就不可避免了。新《课标》以“西方文明的冲击与民族危机”将以西方列强侵华战争为表现形式的西方文明的东来,将中华农耕文明遭遇西方文明的冲击均纳入了近代文明的开篇部分。虽然农耕文明在工商业文明面前表现出劣势,但不可否认西方以掠夺殖民地(含直接掠夺财富和掠夺原料、商品市场两方面)为目的的行为构成了对民族国家主权的侵犯,中华民族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民族危机背景下,农耕文明的两大特征均出现动摇,从经济领域看:太平天国运动中的《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洋务派试图在不动摇专制主义的前提下发展近代工业;从政治领域看:专制制度在遭遇外来侵略时危机频现。就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即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是工业化的第一步,“师夷长技”是文化科学化的第一步。同时,在外来侵略势力的强大压力下,中国的领土主权不断破坏,中国的近代化在探索民主道路的同时,还肩负起民族革命的任务。中国近现代文明——近代化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新《课标》以“民族觉醒与共和革命”将觉醒和初步探索包含于内。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出现和壮大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正式起动(中国近代化在政治领域的反映)。维新运动中资产阶级提出了政权要求,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政权,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政治上的变革又反过来对经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积极影响,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黄金时代”到来,社会“移风易俗”,反映近代精神生活的文化(“京剧与话剧”、“《申报》与商务印书馆”)和教育(“癸卯学制”)得到发展。近代化的征程不会一帆风顺,专制与民主的较量还在“袁世凯的皇帝梦”和“丁巳复辟”中得以表现。中国近现代文明——近代化当资产阶级的改良和革命相继失败之后,“救国道路的新探索”成了历史的新课题,《课标》也适时地将它纳入了课程体系。“新文化运动”从精神领域动摇了与数千年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儒家思想,冲击了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并破天荒地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的近代化从此增加了一种新的模式——社会主义模式。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共产党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都代表了新生产力,但却代表不同的近代化模式,这样,中国的近代化又在国内矛盾中徘徊。中国近现代文明——近代化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陷入最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民族政权遭遇鸦片战争以来最严重的威胁,因此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既是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的最艰苦的努力,又是应对法西斯反人道、反文明侵略战争的文明保卫战,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终赢得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反抗外来侵略的一场彻底胜利。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日渐腐朽,逐渐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力量却不断壮大,通过继续革命推翻了国民政府,使中国近代化最终选择社会主义模式。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文化教育开始科学化,近代化在逆境中前行。中国近现代文明——近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探索,现代化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在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后的“十年探索”和“十年动乱”之后,中华民族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特色的近代化道路,一个经济工业化甚至信息化、城市化,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科学化、更开放的充满活力的中国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理想变成现实,历史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模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近代化模式。中国近现代文明——近代化关于世界史区域文明全球文明1500年前1500年后世界史——近现代文明历史事件或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确立工业文明的产生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化)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实践世界格局变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多元文明(20世纪的科技与文化)特征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工业文明的拓展工业文明的成果与动力文明的冲突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文明的冲突文明现状在全球文明时代,两条线贯穿始终,一是近代化,二是从分散走向整体。“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的建立”将英、法、美三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包容于内,启蒙运动是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适应的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尤其是法国和美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精神文明成果。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资本主义政权形式,反映出这一时期近代化在政治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世界史——近现代文明“工业文明的产生”反映了近代化的另一方面——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欧洲工业化的理论基础是自然科学的兴起,它是近代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科学化和理性化。在工业化过程中,无产阶级的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为近代化的另
本文标题:文明史框架和结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332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