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历史必修Ⅲ课程目标《历史必修Ⅲ》着重反映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伴随着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程,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也不断演进,从而以其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深邃和精湛,不断充实着文明的宝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线索,同时它们又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和借鉴,以其丰富和多元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和相关人物,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提升自己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是学习本模块的重要目标。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学习,要能够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等基本史实,进而基本把握思想文化史的发展线索。要通过学习,认识科学技术史的基本风貌和主要特色。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要学会搜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正确认识人类精神生产与经济活动及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而认识到思想文化的进步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不可忽略的巨大影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的认识。实际上,上述三方面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思想文化现象的把握和分析阐释能力的提高以及价值观的养成是紧密相连的,这样的三维目标是通过八个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的学习专题来承载的。所以,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按本指导意见的要求,准确掌握每个专题的教学深度与广度,落实每一个专题教学的三维目标,以确保高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课程标准内容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2二、学习要求第一课百家争鸣第二课儒学的兴起第三课宋明理学学习要求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主要生平;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说明本课的主题是“百家争鸣”,课程标准对其相关内容的掌握要求是“知道”,但学习时应结合以往所学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与经济领域的相关知识和阶段特征,理解这一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及其意义。“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墨家对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贡献”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学习要求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这些措施的目的和影响。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说明要准确理解本课中“兴起”之内涵,将本课的内容放在本专题中加以考察,把握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与演变及导致这些变化的社会根源。“‘焚书坑儒’批判”和“东汉太学生议政运动”、“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学习要求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说明理学思想较为深奥,学习时无需深掘其精神内涵。如感兴趣,可阅读一些较浅显的课外读物,以帮助理解。“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和“周敦颐与张载的思想主张及贡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3第四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三、本专题教学建议本专题分4课时学习。1.建议引导学生从主流思想演变和中国古代历史的演进(主要是政治文明的演进与经济的发展)两个维度梳理知识,形成表格,探寻并初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2.可以选取若干著名思想家如孔子或顾炎武,并适当地补充一些生平史实,以人物为中心,引导学生探寻这些思想巨人之所以成为巨人的原因,探讨他们对中华民族及人类文明进程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理解文明传承的价值。3.可以结合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有待加强的现状,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协调发展这一规律。作为思想史的教学,教师尤须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和思考问题,如:孔子为什么要提出“仁”的主张?这一主张在孔子时代为什么无法被统治集团接受、无法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儒学为什么到了汉武帝时代能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到了近代,儒学为什么会陷入困境?陷入困境中的儒学还有其精神价值吗?还有复兴之可能吗?儒学的兴衰史表明,一种思想要真正对人类产生积极的影响必须具备哪些要素?一种思想要经久不衰又必须要满足哪些条件?在解决上述问题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努力实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又要指导学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学生热爱真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学习要求知道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感受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说明明清之际儒学思想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批判君主专制,主张经世致用。要将本课内容放在本专题中加以考察,把握儒家思想的演变、影响及导致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4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课程标准内容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二、教学要求第一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第二课中国的古代艺术学习要求概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体会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感受先民创造精神的价值。说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与“认识”,学习时要特别重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其对文明进程的影响等问题的理解。“中国古代科学思想”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学习要求概述汉字与绘画的起源与演变过程;知道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宋代四大家等书法家以及顾恺之、吴道子、阎立本、张择端等画家;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了解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感受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说明学习前可以上网查寻有关书画家的作品及介绍,了解中国书画的发展。“京剧的形成和发展”本课教材中没有涉及,学习中要予以补充。“金声玉振”“宫廷舞和民间舞”“戏曲”等三目及“元明书法家”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5第三课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三、本专题教学建议本专题分3课时学习。1.本专题有不少内容需要教师全面、系统地掌握与理解,才能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地学习,因而推荐下列书目供教师选择阅读:(1)李清凌主编:《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2)张岂之著:《中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3)《中国文化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2版2.本专题时间跨度长,知识点特别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表格法帮助分类与梳理,了解其主要成就、代表人物、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在教学中,则可以用范例法,确定一、二个选题切入,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地展开,帮助学生形成举一反三、以一驭众的能力。3.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指导本专题的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线索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线索是同步的,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学习时,要注意把它们放入特定的时代中去考察,准确地理解各个时期的文化。另一方面,文化本身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前后之间常常有连续性、继承性和创新性,这一特点对文化自身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学习时对继承与创新这一因素要予以充分重视。同时,文化现象一经产生,就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如欲促进文化的繁荣,发挥文化的作用,就必须尊重这些规律。学习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体会古代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学价值,感受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美感。说明本课知识点较多,可以借助表格法梳理;同时还要关注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关汉卿、曹雪芹等创造了祖国古代辉煌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家。体会文学现象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6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课程目标内容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二、学习要求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学习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把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知道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体”“用”之争。感受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增强爱国意识和现代化意识。说明本课的三个子目阐述了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从立宪到共和的发展历程。西学东渐是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走向共和”一目为课外阅读内容。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学习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感受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时代特征;体会用多元化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说明学习时可结合第一课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次。可联系本专题的维新思想、共和思想及下一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还可适当联系必修Ⅰ的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来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7第三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学习要求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开始传入、争鸣论战、广泛传播到成为主流思潮这一传播过程中的主要史实;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感受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为传播马克思主义进行的不懈努力,体会他们为信念而奔波、勇于实践的革命精神。说明把本课内容放到整个专题中去思考,结合必修Ⅰ专题三“中国民主革命”的有关内容,探讨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新思潮的竞起”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一、本专题教学建议本专题分3个课时学习。1.通过本专题的教学,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西学东渐不断深入的过程。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对不同时期历史人物及思想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思想解放,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历史课题。认识到中国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3.评价历史人物及其思想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其时代性和阶级性,如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评价、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等。4.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文字或影视资料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也可以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收集与本专题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历史资料,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做成小课件,在上新课前向全体同学介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体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乐趣。5.在分析、评价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作用时,可适当联系必修Ⅰ专题三“近代民主革命”的内容,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通过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等形式,多角度地分析问题。8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课程目标内容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本文标题:指导意见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347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