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的应用课件第四章 信息系统规划和可行性研究
第四章信息系统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本章内容简介•本章主要由信息系统规划概论、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和系统规划的可行性研究三部分组成。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系统规划的重要性、目的和主要内容,把握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规划方案的可行性研究的步骤和内容。•历年考题重点在于系统规划的内容及其主要方法、系统规划的可行性研究。本章主要涉及概念性的问题,历年主要以选择、名词解释居多。近几年单选题一般涉及1~2个,名词解释有时也考一个。•信息系统规划是关于信息系统的长远发展计划,是企业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4.1信息系统规划概论4.1.1系统规划的目的对信息系统规划的目的,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保证信息系统开发符合企业总的战略目标,使系统能真正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力工具。2.保证信息系统满足企业各部门对信息的需求。企业是由众多的部门所组成的复杂系统,各部门有自己的功能,部门之间通过信息流相互联系。3.为领导对系统开发决策提供依据。4.明确系统开发的优先顺序。真题赏析(2007.10,单选11)关于系统规划目的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为系统开发决策提供依据B.明确系统开发的优先顺序C.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建立D.满足各部门对信息的需求4.1.2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一个企业的信息系统规划可划分为战略性规划和执行性规划两大部分。战略性规划是宏观指导性的长远规划,执行性规划是对战略性规划的具体化和细化。1.信息系统的战略性规划信息系统的战略性规划就是要在企业战略规划的指导下,考虑企业管理环境和信息技术对信息系统的影响,对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开发工作进行合理安排,确定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地位以及结构关系,并制定出分阶段的发展目标、关键任务和主要内容。2.企业信息系统的执行性规划企业信息系统执行性规划又称为开发规划,是对战略性规划的具体落实,主要内容如下:(1)系统目标与范围的描述。首先要确定信息系统目标;确定系统界面,系统与外部的信息联系;系统的主要功能;系统与企业其他计算机的应用。(2)系统运行环境描述。它是说明系统运行在管理方面的基本要求与条件,包括管理思想及管理方法变革的设想、业务流程重组及组织机构的变化、职能调整的设想。(3)信息系统的硬件与系统软件配置。它是说明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配置要求,系统软件的配置要求。其目的是通过系统配置可以比较准确地估计出系统的总投资,有利于领导对是否开发信息系统进行决策。(4)系统开发计划。在计划中要确定系统开发策略(即系统开发的方式与方法),开发阶段的划分,开发的优先顺序及每阶段投入资源的预算,系统运行环境的形成与优化方案。真题赏析(2005.04,单选22)企业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特点是()A.确定系统的发展目标B.描述系统软硬件配置C.描述系统运行环境D.制订系统开发计划(2004.10,单选15)信息系统战略性规划的主要内容是()A.系统目标与范围的描述B.系统运行环境的描述C.系统开发计划的制订D.确定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地位及结构4.1.3诺兰模型美国专家诺兰(R.L.Nolan)提出了在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客观道路及规律,即所谓诺兰模型。诺兰模型六个阶段模型。1.初始阶段这个阶段人们对计算机还很不了解,引入少数的计算机主要起到宣传、启蒙的作用,人们对它的兴趣也只是由于新鲜,注重学习技术,不求实际的效益。2.普及阶段此时计算机技术开始普及,一些初期尝试的成功,使人们对计算机技术开始产生了实际的、基于自身工作需要的兴趣。这个阶段,计算机的作用主要还是用于学习和培训,真正用于管理的尚属少数。学习及普及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的工作。3.控制阶段此时投入使用的计算机应用系统逐渐多起来。然而由于缺乏全局考虑,各单项应用之间不协调,并未取得预期的效益。人们开始对计算机的使用进行规划与控制。4.集成阶段人们按照信息系统工程的方法,全面规划,切实地从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改造。5.数据管理阶段信息管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以计算机为技术手段的水平上,计算机已经成为日常管理工作的不可缺少的工具,日常信息处理工作已经普遍由计算机来完成。计算机作为日常信息处理工具的作用开始发挥出来,投资开始见效。6.成熟阶段在日常数据已经进入计算机的条件下,人们进一步对这些数据加工整理,充分利用,从而使决策水平提高,优化管理,避免失误,真正发挥对各级决策的支持作用。这时,计算机的作用才充分发挥出来。4.2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4.2.1战略集合转移法战略集合转移法(StrategySetTransformation,SST)是把组织的总战略看成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如管理水平、环境约束)等组成。信息系统战略性规划过程,就是将企业的战略集转化为MIS的战略集的过程。该方法的第一步是识别和阐述企业的战略集,首先考察企业是否有写成文的战略计划,如果没有,就要去构造这个战略集。可以采用下述步骤:一是描绘出企业有关的各类人员的结构,如企业股东。供应商、顾客、管理者等不同集团。二是识别每种集团的目标。三是识别每种集团的使命及战略。第二步是将企业的战略集转化为MIS的战略集。MIS战略集应包括系统目标、约束及战略计划。在此基础上信息系统分析员可提出MIS执行计划。4.2.2关键成功要素法所谓的关键要素,就是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它们也是企业最需要得到的决策信息、是值得管理者重点关注的活动区域。关键要素是企业IT支持最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投资最先予以保证、质量要求最高的环节。CSF分析包括四个步骤:一是了解企业及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二是识别影响战略目标的所有成功要素。可以借助因果关系树等方法来辅助分析。三是确定关键要素。这需要对所有成功因素进行评价,判断它们对组织目标的影响力,找出影响力大的因素,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特尔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来辅助分析。四是识别性能指标和标准。给出每个关键要素的性能指标和测量标准。4.2.3企业系统规划法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SystemPlanning,BSP)的基本出发点是:必须让企业的信息系统支持企业的目标,让信息系统战略表达出企业各个管理层次的需求,向整个企业提供一致性的信息,并且在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改变时保持工作能力。BSP方法采用“自上而下”地进行系统规划和“自下而上”地付诸实施。BSP有助于企业对潜在的应用子系统进行识别和正确划分。BSP方法实现的主要步骤有定义企业目标、定义企业过程、定义数据类、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等。第一步是定义企业目标,要在企业各级管理部门中取得一致的看法,使企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使信息系统支持这些目标。第二步是要定义企业过程,这是因BSP方法的核心。所谓企业过程就是企业资源管理所需要的、逻辑上相关的一组决策和活动。企业过程演绎了企业目标的完成过程,又独立于具体的组织机构变化,是建立企业信息系统的基础。第三步是定义数据类,即认识这些过程所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具体了解各种数据的内容、范围、可靠性等,认识数据的共享要求和数据政策,以及数据使用中的问题,使信息系统规划能够;满足数据资源管理的要求。第四步是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即对数据资源和信息流程进行合理组织的方案,具体包括识别出系统和各个子系统,以及它们所支持的企业过程,从而将企业目标转化成信息系统的目标。BSP是一种包括战略性规划和执行性规划的全面系统规划方法.(2007.04,单选11)在信息系统规划的各种方法中,强调“自下而上”实施的是()A.SST规划方法B.战略集合转移规划方法C.关键成功要素法规划方法D.企业系统规划方法(2006.10,单选11)既包括战略性规划又包括执行性规划的是()A.生命周期法B.战略集合转移法C.关键成功要素法D.企业系统规划法(2006.04,单选15)在信息系统开发中,CSF的含意是:【】A.计算机系统平台B.计算机系统报表C.关键成功因素D.创建软件报表(2005.10,单选8)BSP法的意思是【】A.企业成功规划法B.企业系统规划法C.企业战略规划法D.企业系统原型法4.3系统规划的可行性研究系统规划的可行性研究的工作内容是进行初步调查,综合考察企业和环境状况,信息处理状况和问题,建立新系统的资源的状况,以及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对建立新系统的支持程度等情况。明确原系统存在的问题、新系统的目标与范围,对系统的执行性规划进行审定和可行性分析,初步评价解决问题的几种设想和方案,对是否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而提出建议。4.3.1初步调查初步调查是可行性分析的基础。可行性分析小组需调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l.企业和环境概况它包括企业发展历史、发展目标和经营战略、规模、产品结构和水平、技术水平、经济实力、人员数量及结构、设备情况、组织机构、地理分布、客户特点及分布、国家对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同行业发展情况、竞争对手情况、产品市场动态等。2.信息处理状况它主要指调查企业固定信息与流动信息量、信息处理的过程与能力、人员状况、技术条件(包括计算机应用情况)、工作效率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现行系统存在哪些问题、哪些方面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哪些是关键问题、用户的真实要求等。3.开展系统开发的资源情况为建立新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可以或者准备投入的资金、物力、人力以及其来源的情况。4.企业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对系统目标和范围的看法,对系统开发工作的态度。4.3.2规划的可行性分析系统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应从经济方面、技术方面、系统运行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1.经济的可行性•它主要是指进行系统的投资/效益分析。新系统的投资包括硬件、系统软件、辅助设备费、机房建设和环境设施、系统开发费、人员培训费、运行费等。•系统的效益主要从改善决策、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强计划和控制、快速处理信息、改善顾客服务、减少库存、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取得。将初步算出的新系统可能获得的年经济收益,与系统投资相比较,从而估算出投资效果系数和投资回收期。根据估算的直接经济效果和各种间接效益,评价新系统经济上的可行性。。–2.技术的可行性•评价总体方案所提出的技术条件如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的配置、网络系统性能和数据库系统等,能否满足新系统目标的要求,并对达到新系统目标的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此外,还应分析开发和维护系统的技术力量,不仅考虑技术人员的数量,更应考虑他们的经验和水平。–3.系统运行的可行性根据可行性分析结果,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现行系统概况,包括企业目标、规模、组织结构人员、设备、效益等。1)现行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信息需求。2)拟建系统的规划方案。3)经济可行性分析包括新系统的投资、运行费用、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4)技术可行性分析,包括对所提供技术的评估,分析使用规划中所提供的技术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可行性。5)系统运行的可行性分析。分析新系统运行对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和方法变更的要求,实施各种有利于新系统运行的改革建议的可行性、人员的适应性。6)结论。对可行性研究结果的简要总结。•结论可以是下列四种之一:(l)可以立即开始开发工作。(2)需要推迟到某些条件(如资金、技术、管理)具备后才能进行系统开发。(3)需要对目标进行某些修改后才能进行系统开发。(4)完全不可行,没有必要进行系统开发,终止工作。真题赏析(2003.10,单选25)评价新系统经济上的可行性,应进行系统的()A.投资分析B.年经济收益分析C.直接经济效果分析D.投资/效益分析(2002.10,单选25)总体方案中要确定计算机选型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主机及外设配置要求,网络系统的配置和()A.应用软件配置要求B.系统软件配置要求C.数据库管理系统配置要求D.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
本文标题:管理系统中计算机的应用课件第四章 信息系统规划和可行性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355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