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 2014-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理念与要求一、基础教育课程重建的背景认识背景:国际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共识性见解“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的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儿童基金会在内罗毕召开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讨论东非的基础教育问题时,就对基础教育作出的界定。“基础教育本身不仅仅是目的。它是终身学习和人类发展的基础”,“每一个人——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应能获得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基本学习需要包括基本的学习手段(如读、写、口头表达演算和问题解决)和基本的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而这些内容和手段是人们为能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已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地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明智地作出有见识的决策并能继续学习所需要的。”——1990年3月在泰国宗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小学重在养成: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以“责任心”为核心的“为事之德”;以“爱国”为核心的“为民之德”;以“热爱生命,追求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立身之德”。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时代挑战(背景):需要教育改变首先,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其次,国际竞争越发激烈。再次,全球性问题的越发突出迫使人们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知识经济是相对于人类曾经历过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的出现是人类生产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知识经济的来现带来了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生产力要素结构、财产占有方式及社会阶层结构、权力结构的新变化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空前加强。当代国际政治进入了多极争雄的时代,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国际政治开始向多极化趋向发展。世界各主要政治力量相继投入以争夺新格局主导权为主要特征的国际角逐和竞争中,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在竞争的方式上,当前的国际竞争主要以非军事的和平的形式展开,从以往的意识形态和军事领域转移到以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为基本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另一方面,原来长期被“冷战”掩盖的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宗教团体之间长期潜在的矛盾日益突出出来。全球性问题的越发突出(1)生态失衡与环境污染。(2)资源短缺。(3)人口爆炸。(4)粮食危机与全球贫困。(5)恐怖主义。(6)难民。(7)毒品和爱滋病。(8)精神迷乱和道德失落。挑战应对知识经济社会的挑战,就必须培养人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学习,提高每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知识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带动整个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其次,经济的全球化、全球性问题的凸现以及对工业时代发展道路的反思,对人提出了培养全球意识、弘扬人文精神与提升精神力量、道德力量(价值理性)的要求。一方面,全球一体化的出现和全球问题的解决必然要求每一个人形成全球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生态观念,并成为世界公民;另一方面,工业时代以来工具理性的过度张扬对价值理性的压抑所造成人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科学世界与人文世界分裂要求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生活、信仰等各方面得到完善、平衡和发展——在智力方面有求真的智慧,在伦理方面有求善的意志,在美感方面有求美的情感,体力上有求健的习惯,生活方面有求生的本领和健康向上的人生精神,信仰方面有求梦的信念和对人性价值的追求,重新关注在工具理性的重压之下被淹没了的人的情感、愿望、意志、价值追求、精神空间,重新恢复“人”的本来面貌。应对空前激烈的以综合国力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竞争——必须培养每一个人以高度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内聚力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国际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的兴起催发教育变革《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将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地理和历史确定为5门核心课程,力争到2000年时使美国学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居世界首位。1994年,克林顿政府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全国性教育改革计划,大力倡导国家课程标准的编制,并在原来5门核心课程基础上增加了“外国语”和“艺术”两门学科为核心课程,使布什政府确立的5门核心课程增加到7门。在课程标准方面,除了1989年编制出版的《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之外,又编制出版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全国技术教育标准》以及历史、地理、艺术、公民、英语、外语等等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与此同时,还大力推动州一级的课程标准的制定,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和规范各州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及其基本要求。在统一核心课程、设立课程标准的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还通过压缩选修课程、增加必修课程,突出数学、自然科学、外语、技术学科等课程地位等等举措,来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日本:1998年底,文部省颁布了新的《学习指导要领》(小学与初中、高中分别从2002、2003年开始正式实施),从设立“综合学习时间”、削减教学时数、精选课程内容、扩大选择性学习幅度、增加课程弹性、加强外语、环境、信息和道德教育等方面推进课程改革。俄罗斯: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改革:一是扩大地方课程权限,扩大地区和学校对课程的选择权;二是针对过去苏联时代对教学计划统得过死的弊端,实行弹性化;扩大教学计划中可变部分的比例,缩小不变部分的比重;三是坚持综合化与微行化相结合的课程编制,以打破千篇一律的、僵化的教学内容,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个性化”趋势。香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问题——改革势在必行课程功能:过于重视知识传授课程结构:缺乏整合,学科本位课程内容:难繁偏旧,落后时代,脱离学生经验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课程评价:过于重视甄别与选拔课程实施:机械灌输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目标与内容(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进程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经过反复修改和广泛讨论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18种课程标准的实验稿。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实验教材于2001年秋季首先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展实验。2001年秋季,在义务教育新课程开始实验时,教育部就正式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2002年,省级实验区启动2005年秋季,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201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出修订版。高中新课程2003年3月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2004年海南、广东、山东、宁夏2005年江苏2006年福建、浙江、安徽、天津、辽宁2007年北京、黑龙江、吉林、陕西、湖南2008年江西、山西、河南、新疆2009年河北、内蒙、湖北、云南2010年,重庆、四川、西藏、贵州、甘肃(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1、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1)总目标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2)具体目标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功能:获得基础知识、技能;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课程结构: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实施: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课程评价: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程管理: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首先,制订全新的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代替以往的教学大纲。其次,改革课程结构,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为凸显新课程的均衡性,新课程从整体上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调整了各门课程的课时设置,增加了自然科学和艺术类课程的课时,适当减少了语文、数学、外语等工具性课程的课时。在课程的综合性方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规定小学以开设综合课程为主,在小学开设了“品德与生活”、“艺术”、“思想品德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综合课程。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开设了“科学”、“历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综合课程。学习领域科目必修学分选修I学分选修II学分语言与文学语文10国家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
本文标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 2014-8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363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