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农机化发展趋势与发展方式
1农机化发展趋势与发展方式来源:中国食品机械设备网发布日期:2010-05-1415:08新闻投稿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农业劳动力结构和农民生产生活观念深刻改变,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当前及今后5年,也就是“十二五”期间,可以用五个持续来概括:一是发展速度持续加快。我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2006-2009连续4年同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增幅创历史新高,2010年机械化水平将超过50%,预示着农业劳动机械化主导时代的到来。机械化生产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二是需求持续旺盛。需求热点集中在大中型动力机械、水稻插秧、玉米收获机械等。随着农业结构深入调整,对经济作物、养殖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和初加工机械的需求明显增加。同时,农机使用者对产品的适应性、可靠性和作业效率、售后服务的关注度显著提高。三是发展机制持续创新。农机合作社和以农机作业为主体的农业公司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涌现,服务领域拓展、服务形式多样化、总体经营效益提高,实现了普通农户与农机经营者利益以及社会效益多赢,为立足家庭承包经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解决农业小规模经营与大农机生产之间的矛盾将有新的探索和突破。四是农机工业持续增速。产业集中度加快提高、产品结构加快调整,粮食作物各主要环节机械化装备基本成熟,呈现快速普及应用态势,其他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机械化装备和技术创新日趋活跃,方兴未艾。五是政策环境持续向好。农机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最近,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对农机科研、农机制造、农机流通、农机推广培训、农机社会化服务服务、农机监督管理明确了任务要求和扶持措施,各地积极创新农机化扶持政策,“十二五”期间,随着“三大”工程的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保护性耕作工程、农机培训阳光工程),中央和地方在农机化科研、教育培训、购机补贴、作业补贴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重大挑战。一是农机化水平总体不高,装备结构不够合理,不同区域、农业各产业、各环节农机化发展很不平衡;二是农业生产和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紧密,农机利用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三是农机化基础设施和相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四是部分环节适用农机产品和技术供给不足,不能有2效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五是应对日益凸显的能源短缺约束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农机肩负重要使命,同时节能减排任重道远。总的来看,当前及今后5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机遇十分难得,处在加快发展、结构改善、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任重道远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关键阶段,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的趋势日趋明显,迫切要求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加快转变,要求农业生产方式由依赖和占用人力资源向依靠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加快转变。在这一时期,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生产对机械化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农业机械化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日益成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日益成为深入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推动力量;日益成为引领农艺制度深刻变革,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的主要载体;日益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日益成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本身发展方式转变,主要是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由规模扩张型向效益改善型转变、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外延式增长型向内生增长型转变。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存在“两高两低”、“三多三少”“三快三慢”的突出问题。(农机作业水平存在“两高两低”格局,种植业较高,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较低,在种植业中,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装备结构依然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动力机械较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较多、大中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较多、高性能机具少;在区域发展布局上表现为“三快三慢”的趋势,平原地区快、丘陵山区慢,东部和北方快、西部和南方慢,旱地快、水田慢。)这些突出问题如不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解决,将制约我国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和区域布局,重点在以下3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促进农机装备总量增长的同时优化装备结构。重点调整促进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的发展,加快老旧农业机械的更新报废,促进作业机械和拖拉机配套机具的发展,提高配套比,改善利用率,降低单位能耗,避免低水平重复购置、资源浪费和效益下降。二是在促进重点突破的同时各领域各环节协调推进。继续集中力量主攻薄弱环节,尽快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由耕种收环节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延伸,同时围绕优势3农产品区域布局,因地制宜逐步推动经济作物、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全面服务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三是在实现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目标的同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鼓励农机化发展基础比较好的地区率先发展,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加强对丘陵山区农机化工作的支持与指导,按照全力普及机耕、大力发展机收、努力突破机插机播的思路,鼓励企业研发生产和支持农民购置使用经济实惠、轻便耐用的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同时加快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发展,推动丘陵山区机械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机装备结构布局调整。一要制定发展规划。认真做好现有机具普查,立足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和经济地理条件,科学制定装备需求规划,提出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调控引导措施。二要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合理确定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及比例、建立完善农机报废更新制度等政策措施,努力实现大中小型机械、高中低档次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农具、粮食作物机械与其他农产品机械合理配置。三要强化科研推广。全力推动农业机械化重大课题立项和研究,改善科研手段和条件,集成与提升利用行业现有的科技资源,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领域的交流、联合与协作,建设强有力的农业机械化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体系,加快普及应用主要粮油作物种植、收获等环节机械化技术,积极推广棉花、甘蔗、茶叶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重点做好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深松、化肥深施、水稻育插秧、秸秆还田与捡拾打捆、玉米收获、薯类收获、高效植保和旱作节水等主推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和新机具实行推广和应用补贴,创新农业机械推广服务方式,引导广大农民积极采用新技术和新机具。充分发挥企业的研发积极性,加快成果转化及应用速度。四要推进社会化服务。通过发展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引导促进先进、大型、高效农业机械的购买使用和集成配套。五要开展试点示范。在全国100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和500个农机服务组织示范点组织装备结构布局调整示范工作,探索经验。六要明确职责任务。增强宏观调控意识,明确结构调整目标,做到全国及各地目标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到位、监督考核跟进,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需要我们的农机制造行业和农机流通行业适应农机化发展趋势要求,找准位置,长远谋划,迅速行动,开拓创新,发挥更大的作用。4农机制造行业应着力优化农机产品结构,形成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经济水平、产品高中低端共同发展的格局。围绕重大产品开发,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重点突破水稻插秧、玉米收获、油菜种植和收获机械瓶颈,大力发展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50-70马力节能环保型水田拖拉机、多功能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收获机、甘蔗收获机、棉花收获机、大中型动力机械配套农机具、保护性耕作机具、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小型机械等。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要充分考虑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和经营体系的需要,提高农机具的适用性,并且要努力实现动力机械与配套农具、主机与配件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开发生产。各企业应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改善产品研发和生产条件,提高农机制造工艺及工装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农机流通行业应构建农机制造企业品牌营销网络、专业农机流通企业销售网络相结合的新型农机流通体系。优化农机销售市场布局,发展连锁经营,培育一批辐射面广、服务质量好的大型农机流通企业、品牌农机店、区域性农机市场,健全农机零配件供应网络,提高农机产品流通效率,方便农民购机。建立售后服务中心,认真履行农机产品“三包”责任,让农民放心用机。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日期:2010年03月02日来源:农机360网【访问该媒体专栏】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进行农业产业机构调整。农业机械的发展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配套的各式各样的农业机械,调整和优化农机化的发展结构和布局,促进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业化、现代化转化。让传统农业转变为市场经济下的全方位的市场农业。农业机械是先进农业技术的物化成果和实施载体,离开了农业机械这一先进的生产手段,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就很难大范围实施,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必须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用机械装备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种植,收获、精深加工、包装、保鲜、运输等。农业机械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生产手段,是实施先进的农艺技术、养殖技术、精深加工技术的桥梁和纽带,是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物质保证。2.3农业机械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必须要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我市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要使粮食增产离不开农业机械,农业机械是抢农时、夺丰收的重要保证,同时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淮北市耕地面积202万亩,拖拉机拥有量105747台,播种机89018台,旋耕机12901台,化肥深施机12660台,秸秆粉碎还田机2242台,联合收割机4076台。农业生产的耕、5耙、播、收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小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机化水平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2.4农业机械在开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中发挥重要作用据统计,我国近7年的时间里耕地面积整整减少了6.67M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多,且粮食生产量逐年下降。我国每年有30-40Mt粮食缺口,每年进口粮食20Mt左右。我国粮食消费刚性递增,耕地面积刚性递减,为解决这种状况,就要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农业机械在开发农业工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机械化施工效率高、进度快、质量好、经济合算。我市是一个煤炭基地,有煤矿30多座,随着煤炭源源不断地运出,淮北大地上的塌陷区和水面也越来越多,这对人多地少的煤城来说,在提高粮食总产量方面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开发、利用水面有很大的潜力,除利用可养水面进行发展渔业外,还采用机械化养殖畜禽类。淮北市着重进行了“复垦还田”工程,这项工程全部采用机械化,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到目前为止,复垦地上已长出了茂盛的农作物,增加了粮食生产基地。2.5农机化的发展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农业机械化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能把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体力劳动中释放出来,加快农村劳动转移的步伐。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促进全面实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同时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化,既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又能延长产业链,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小城镇建设。农机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淮北市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活动每年能为农机户创收亿元以上,同时我市农机部门组织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每年帮助外出务工户抢收抢种,为大批打工者解决了后顾之忧,不必回家农忙
本文标题:农机化发展趋势与发展方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380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