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格尔木市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
格尔木市“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格尔木市气象局2016年7月目录前言…………………………………………….……………….1一、全市气象事业发展成就与需求分析……………………………2(一)“十二五”全市气象事业发展成就………………………….2(二)存在的主要问题……………………………………………5(三)需求分析…………………………….………………………7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8(一)指导思想……………………………………………………8(二)基本原则……………………………………………………9(三)发展目标……………………………………………………10三、主要任务………………………………………………………13(一)强化公共气象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13(二)提高预报预测水平,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18(三)优化观测站网布局,提升气象监测能力…………………19(四)完善信息技术系统,增强气象业务保障能力……………20(五)加强基层气象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工作生活条件………21(六)增强气象社会管理能力……………………………………23四、重点工程………………………………………………………23(一)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23(二)气象综合信息发布系统……………………………………23(三)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24(四)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建设………………………………25(五)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26(六)气象台站综合能力建设……………………………………26(七)格尔木市“三区”气象局建设………………………………27五、保障措施………………………………………………………27(一)加强组织领导………………………………………………27(二)优化防灾减灾体制机制……………………………………28(三)增强投资保障能力…………………………………………29(四)推进科技和人才创新,增强气象发展支撑能力…………29(五)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30附表:十三五规划项目投资估算汇总表——1——格尔木市“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前言格尔木市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资源型新兴工业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和高原特色旅游集散中心,气象工作在服务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效愈加显著。“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攻坚时期,格尔木市委、市政府提出“生态立市、强市富民、率先跨越、全面小康、美丽格尔木”的发展目标。做好气象工作,事关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事关百姓生产生活,事关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编制好格尔木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增强气象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青海省气象条例》要求,根据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中国气象局《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中气函〔2014〕245号)、《格尔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基本思路研究》和《格尔木市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格政办〔2015〕16号)等,制订本规划。规划范围为全市行政区域,规划期为2016—2020年,是科学谋划未来五年格尔木气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一、全市气象事业发展成就与需求分析“十二五”期间,格尔木气象事业按照青海省气象局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气象整体实力明显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支撑作用不断提高、气象现代化体系稳步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一)“十二五”全市气象事业发展成就。1.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加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建立格尔木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组织领导、建设内容、投入机制和各部门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的职责分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基本形成。气象信息员队伍不断壮大,气象服务有效性和针对性明显增强,全社会气象防灾减意识进一步提高;建成气象信息服务站5个,气象服务信息的覆盖面明显扩大;建成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4个,气象观测站网密度由1.0个/万平方公里提高到1.34个/万平方公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人工增雨作业规模不断扩大,作业效果不断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监——3——测手段不断丰富,监测区域不断扩大,数据分析能力不断提升。2.气象业务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建成新一代x波段天气雷达、地市级新一代气象数据卫星广播系统(CMACast)和第一个交通气象观测站,气象地面观测业务基本实现自动化;优化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系统,完善现代农业气象指标体系,改进了土壤水分观测手段与方法;天气预报由24小时预报,提升为短时临近预报,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到89.73%,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准确率64%;预报空间分辨率显著提高,预报服务产品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发布手段基本实现媒体全覆盖。服务领域拓宽,联合环保部门发布市区空气质量预报。3.气象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人才队伍素质有了新提高。成立了3个科技创新团队。制定并实施了气象科技发展、成果管理、转化及奖励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全市气象科技研发水平和能力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科研项目立项12项,投入经费8万元,对气象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制定了一系列人才选拔、培养等管理办法和措施。学科带头人、科研业务骨干和一线年轻人才培养成效明显。选送6名业务骨干参加青海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交流,1人进入全省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库,5人进入高层次气象专业技术后备人才培养库,选拔2名首席预报员,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气象专业技术人数较“十一五”期间提高了20%,新增副研级——4——学科带头人2名,人才结构进一步合理,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4.基层基础工作成效显著。“十二五”时期,是格尔木气象台站面貌变化最快的五年,全市气象台站工作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中央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过2600万元,完成了沱沱河、五道梁诺木洪气象站基础设施综合改善,建成格尔木市气象局职工周转房和都兰县气象局职工周转房,全市气象台站电热膜采暖改造全部完成。东西部对口支援和省内对口支援工作开展良好,基层艰苦气象站职工民生问题改善明显。5.社会管理职能得到加强。气象法规体系及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气象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升,气象探测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建成专兼结合的气象行政执法队伍;进一步规范气象防灾减灾、气象信息发布与传播、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雷电灾害防御、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工作。加大对违反气象法律法规行为的查处力度,规范全社会的气象活动。各级气象部门依法履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多灾种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机制初步建立。6.事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格尔木气象事业的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发展方向和思路更加清晰。“十二五”时期中央财政气象投入较快增长,为“十一五”时期的1.8倍。基础设施投资是“十一五”时期的2.2倍,地方基本建设投资实现零的突破,基层台站工作生活和体育文化设施改善明显。气象文化、精神——5——文明建设进展良好,创建“文明台站标兵”1个,州级文明单位2个、市级文明单位3个。气象宣传工作有声有色,老一代柴达木人精神和新时期、新气象人精神得到大力弘扬。(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观测站网功能布局与服务需求不适应问题依然突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的协调性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针对各种气象灾害形成机理的基础观测体系有待进一步系统化;二是气象观测站网稀疏、布局不尽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三是自动化观测水平仍待提高,云、能、天等项目未能实现自动化观测;四是气象应急观测体系尚待完善。2.天气预报准确率与社会期望还有差距。天气预报的准确率、预报精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预报方法研究不足,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水平不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亟待加强,卫星、雷达、自动站等多种新资料在天气业务中应用分析不够;预报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缺乏,预报员在天气预报业务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不够;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机构、业务平台分散,尚未形成合力,应急气象服务能力有待加强,预报服务业务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尚不健全。3.气象业务保障能力亟待提高。气象业务保障能力尚不能满足现代气象业务需求,受人员、保障地域及交通工具等条件限制,保障总体水平不高:一是通信网络系统的承载和保障能力薄弱;二是三级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台站保障人员业务能力——6——不足,兼职保障员队伍人员不稳定;三是运行维持费用短缺矛盾依然突出,易损备件保有量少,维护维修时间长;四是应急保障装备缺乏矛盾突出,极大制约了保障能力的提升。4.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能力薄弱。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尚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需求,也与人工影响天气越来越受到市委、市政府重视的大形势不相适应:一是作业人员待遇偏低,作业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二是作业点生活基础设施差,作业点路途远保障难度大;三是作业设备老化故障率高,设备更新较为迫切;四是作业效果评估系统尚待建立,作业效果评价不够科学。5.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受地域环境、气象科研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及人才队伍等条件的限制,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省份及西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针对天气气候变化规律和发生机理认识不足,优势学科领域尚未形成;二是缺少稳定支持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骨干成长的措施,符合科研本身发展规律又充满创新动力的科研管理模式尚未建立。三是适合气象科研要求的评价制度、指标体系和科技成果向业务转化的长效机制尚需完善,科研成果和实际应用脱节问题亟待解决。四是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奖励机制仍需完善,科研基础条件薄弱,科研合作和交流有待加强。6.气象人才队伍结构和素质与现代气象业务不相适应。虽——7——然全市气象人才队伍总量不断增长,学历层次、业务素质有所提高,但仍不能满足现代气象业务发展和气象服务需求。一是知识层次相对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年龄断层趋势明显,人才队伍的整体竞争力不强,基层台站人才队伍素质亟待提高;二是与重点业务、工程项目建设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优秀创新团队和学科带头人缺乏,基层一线业务技术能手紧缺;三是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工作机制、评价体系尚待建立健全,稳定和激励、吸引人才的支持措施不足,人才引进困难、流失严重的问题依然突出;四是与业务发展有机结合的促发展、出成果、出人才的人才成长氛围尚需浓厚。7.气象事业发展硬件环境尚不满足现代气象业务需求。受投资规模、建设标准、建设资金限制,业务办公用房和值班生活用房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还不能满足气象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艰苦气象台站,特别是高山艰苦气象台站职工的民生问题依然突出;部分气象台站的水、电、暖、排污等配套设施以及文化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还需建设完善。(三)需求分析。格尔木深度融入丝路经济带,建设中国西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率先在全州、全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成青藏高原区域枢纽型中心城市和中国西部旅游目的地城市发展目标,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两个示范区、三个枢纽、三个中心”,打造“中国盐湖城”、“中国光伏城”品牌和全省新型工业基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对气象工作提出——8——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发展精品农牧业对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和影响评估水平,气象为农服务的精细化、特色化和针对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发展新型工业化,打造战略资源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气象预报预测、气象防灾减灾、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和完善现代气象业
本文标题:格尔木市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397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