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章绪论*数字媒体: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数字媒体的类别1、感觉媒体(Perception)*指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使人产生直接感觉(视、听、嗅、味、触觉)的媒体,如语言、音乐、各种图像、图形、动画、文本等。2、表示媒体(Presentation)*是指为了传送感觉媒体而人为研究出来的媒体,借助这一媒体可以更加有效地存储感觉媒体,或者是将感觉媒体从一个地方传送到远处另外一个地方的媒体,如语言编码、电报码、条形码、语言编码,静止和活动图象编码以及文本编码等。3、显示媒体(Display):显示感觉媒体的设备。*一类是输入显示媒体,如话筒,摄像机、光笔以及键盘等;另一种为输出显示媒体,如扬声器、显示器以及打印机等,指用于通信中,使电信号和感觉媒体间产生转换用的媒体。4、存储媒体(Storage)*用于存储表示媒体,也即存放感觉媒体数字化后的代码的媒体称为存储媒体。例如磁盘、光盘、磁带、纸张等。简而言之,是指用于存放某种媒体的载体。5、传输媒体(Transmission)*传输媒体是指传输信号的物理载体,例如同轴电缆、光纤、双绞线以及电磁波等都是传输媒体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学生需要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视听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视、听心理现象、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它是教育技术学、美术学、音乐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数字媒体艺术的学习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视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视听心理现象*视听觉生理现象:色盲、色弱、视听力损伤与耳聋等*视听觉心理现象:视听觉适应、疲劳、视听空间方位的知觉,颜色、图形、运动视觉,音乐、言语、噪声、视听错觉等。人类视听心理规律*视觉认知心理规律:颜色恒常性、颜色混合、图形组织原则、空间视知觉规律、运动视觉规律等。*听觉认知心理规律:空间定位、言语与音乐听觉、噪声掩蔽与干扰规律等。*人类视听多感官多特征整和规律视听心理规律的应用*艺术领域:素描、绘画、雕塑、平面广告设计等视觉艺术;音乐、播音、说唱艺术;建筑、服务设计、电影电视等*工业工程、医疗临床:室内照明设计、色彩、空间设计、防噪抗噪设计;生产流水线、仪器仪表的视觉设计、工作环境声学设计等*教育教学领域:发挥媒体优势,优化教学效果。二、视听心理与数字媒体艺术(一)视听觉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感觉通道21、各种感官获取知识的比率2、信息传播方式与记忆持久性:3、信息传播方式与记忆所需时间:4、在课堂教学中,信息传播方式与学生注意的集中率据统计:*纯听觉只有54.8%*纯视觉可达81.7%。(二)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是以人类视听觉为基础的传播活动*传播媒体离不开视听*媒体是人的延伸*信息传播主要是以视听为通道的小结:视听心理与数字媒体艺术1、视听觉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感觉通道2、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是以人类视听觉为基础的传播活动3、视听规律的运用是提高数字媒体的传播效果4、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其它专业课程三、视听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多学科交叉学科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教育技术学、教学媒体学、光学、声学、色度学、电影电视、绘画摄影、音乐、工程学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学科(一)教学目的*通过视听心理学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视觉、听觉的认知心理规律,提高学生的视听心理学理论修养和技术水准,并将其广泛地应用于建筑、服装设计、电影电视以及教育教学等诸多领域。(二)基本任务*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视听心理学基础,系统掌握人在知觉过程中的视听心理。*通过学习,了解视听心理学的基本内涵,掌握视听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应用技能,具备密切结合专业实际的视听设计、评价和研究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提供支持。(三)教学要求1、了解人类的视听心理现象,掌握人类视听认知心理的规律。2、能将视听心理规律广泛应用于实践。(1)素描、绘画、油画、雕塑、平面广告设计等方面借助于视觉规律构图、造型、用色;(2)音乐、播音、说唱艺术根据听觉规律增强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3)帮助师生科学地设计、制作和使用现代媒体,使教育教学达到最优化。第二章视觉概述一、视觉刺激、视觉系统与视觉媒体二、视觉基本功能三、视知觉的发生与发展盲点*视网膜有一个部分没有光感受器,这就是盲点。*眼睛无法感受到任何聚焦在盲点上的图象。视网膜盲点的直径(mm)*盲点在屏幕上投射区域的实际直径(mm)×15(mm)/眼距屏幕十字符号的距离(mm)*一般人的盲点大小为1.5毫米左右。3在打开的flash里,眼距离屏幕50cm,我开始看到时是4,看不到时是9,那么,我的盲点直径是5cm,也就是50mm,按照上面公式,50×15/500=15/10=1.5mm。*假如距离屏幕是30cm,那公式里的分母就是300mm。第二节视觉基本功能一、基本概念:感受性和感觉阈限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基本功能:感受外界光刺激分辨光刺激的空间和时间特性二、感受外界光刺激*对光强度的感受性*对光波长的感受性*视网膜细胞的方向感受性*视觉感受性的变化(明适应和暗适应)对光强度的感受性:1、网膜受刺激部位影响视觉对光强度的感受性。光刺激离中央窝8-12度时,视觉具有最高的感受性,而刺激视网膜盲点时,对光完全没有感受性。2、受光刺激的网膜区域的大小和视觉刺激的持续时间也影响视觉对光强度的感受性。(累积作用)3、视觉对光强度的感受性还与眼的机能以及光波的波长等因素有关。人眼对黑暗环境适应时间越久,对光反应越敏感;一般波长为500nm左右的光比其它波长的光更易被察觉。浦金野效应发现:在日光下明度相等的红花和蓝花,黄昏时两花的色调都变淡了,但蓝花看起来比红花显得亮些。即:当光照度降低时,即锥体视觉转到杆体视觉时,人眼对光波中短波部分感受性提高的效应,被称为“浦金野效应”*人眼对不同颜色(波长)的光感受性不同。在明视觉(昼视觉)条件下,人眼对550nm波长的光(黄绿色)感受性最高。换言之,如果各种颜色的光强度相同的话,看上去人觉得黄绿色的光最亮。但在暗视觉条件下,人眼对505nm波长的光(蓝绿色)感受性最高。也就是说,最敏感的光波长向短波一端移动了约50nm,又称做“浦金野现象”。照相机曝光的原理V视网膜细胞的方向感受性*射入瞳孔的部位不同,感受到的亮度不同*从瞳孔边缘入射的亮度要比从瞳孔中央入射的光的亮度高几倍,才能达到同样的主观明度。视觉感受性的变化:1、明适应和暗适应*明适应:在光亮环境中视觉感受性的降低的过程。*暗适应:在黑暗视觉感受性的不断提高的过程。2、对比感受性的变化*人的视觉系统对一定视场亮度适应以后,视场亮度突然改变或眼睛由一咱亮度的视场转到另一种亮度的视场,会产生过渡适应的效果,即对比感受性的变化。*结论:若想维持较好的视觉效果,两个相邻视场的亮度比例最好不超过20:1。三、视觉的分辨能力1、空间辨别*主要任务:区分对象的细节。4*指标:视敏度视敏度*是指人通过视觉器官辨认外界物体的敏锐程度,它表示视觉辨认物体细节的能力。*基本特征:在于辨别两点之间距离的大小,分辨两点间的距离越小,视角越小,表明视敏度越高,视力越好;反之,视敏度就越低,视力越差。影响视敏度的因素:1、在影响视敏度的诸多因素中,光线落在视网膜的部位是决定因素。2、照明光线的强度也影响人眼的视敏度。3、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4、眼睛光学系统的缺陷、眼疾等影响视敏度。5、年龄因素对视敏度的影响也很大。2、时间辨别*主要是指人眼对于光刺激在时间上的持续和起伏的感受及分辨能力,这种能力在视觉后象和闪光融合现象中有所表现,它对于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视觉后象*后象: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对刺激的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其影响因素:一般刺激作用的时间越长,后象持续的时间越长。*视觉后象分正后象和负后象。正后象与负后象:*正后象:是神经正在兴奋而尚未完成时引起的,在光亮和色彩上与原来刺激物的品质相同,如节日的烟花。*负后像:则是经兴奋疲劳过度所引起的,在光亮和色彩上都与原来刺激物的品质相反。盯住中间的黑十字会发现粉色圆点一个接一个消失,最后只有一个绿点在转闪光融合频率*闪光融合现象:是指闪烁的光刺激,如果达到一定的频率,能引起闪光融合的心理效应。*而刚刚产生闪光融合感觉的闪光频率,叫做闪光融合频率(CFF)。闪光融合的成因:*原因:视觉后象*在中等光强度下,视觉后象保留的时间大约是0.1秒。因此,一个闪烁的光源每秒钟闪烁的次数超过10次,就会产生闪光融合现象。*影响因素:*实践意义:CFF可作为视觉疲劳的指标视知觉的发生与发展*理论研究:先验论、后天学习、互动论*实验研究:对动物的视觉剥夺实验关于婴儿知觉能力的研究关于盲人复明后视觉恢复的研究关于成人对失真视觉输入的适应能力的研究第三章颜色视觉心理*在视觉艺术中,色彩常常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它在深化形象、抒发情感、烘托气氛,生动准确鲜明的反映对象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第一节颜色及其特性一、颜色的产生1、光是色产生的必要条件5*可见光:指能引起视觉的电磁波。1、光源色:不同的光源所呈现出来的色彩感觉不一样。如太阳光、日光灯呈现的色感不同。钨丝灯、烛光、弧光灯、漫射光2、固有色:是指“物体固有的物理属性”在常态光源下产生的色彩。3、物体色:与照射在物体上的光源色、物体的物理特性有关。同一物体在不同的光源下将呈现不同的色彩。二、颜色的基本特性和分类(一)色彩三要素:色调、明度、饱和度1、色调:各个不同颜色的具体色彩面貌。它是彩色彼此区分的特性,色调决定于光的主波长。2、明度(又称辉度、光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物体色彩的明度主要决定于光的亮度,并于物体的反射率有关,当照度一致时,反射率的大小与明度大小成正比。3、彩度(又称纯度、饱和度)*指颜色的纯杂程度,即色彩含有某种单色光的纯净程度。主要决定于光波的纯度。(二)颜色立体模型(三)颜色的分类*非彩色:如黑、白、灰*彩色:红、橙、黄、绿、青、蓝、紫为基本色,可分辨的200-800万种24色相环第二节颜色视觉现象*颜色的混合:加色混合、减色混合*何谓三原色?就是说三色中的任何一色,都不能用另外两种原色混合产生,而其他色可由这三色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出来,这三个独立的色称之为三原色(或三基色)。加色混合与减色混合*加色混合:红、绿、蓝(蓝紫色)*减色混合:红(品红)、黄(柠檬黄)、青(湖蓝)*如果蓝紫、绿、红三种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得出更多的颜色,由于加色混合是色光的混合,因此随着不同色光混合量的增加,色光的明度也渐加强。所以也叫加光混合,当全色光混合时则可趋于白色光,它较任何色光都明亮。*加色混合效果是由人的视觉器官来完成的,因此是一种视觉混合。*红光+绿光=黄光;*红光+蓝紫光=品红光;*蓝紫光+绿光=青光;*红光+绿光+蓝紫光=白光*若改变三原色的混合比例,可得到其他不同的颜色。加色混合定律:*互补律:每种颜色都有另一种颜色同它相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色,这两种被称为互补色,如红色—青绿色,黄色-蓝色*间色律:混合两种非补色产生一种中间色。*代替律:每种颜色都可以由不同颜色相混合来代替。减色混合:*有色物体(包括颜料)之所以能显色,是因为物体对色谱中色光选择吸收和反射所致。“吸收”的部分色光,也就是减去的部分色光印染染料,绘画颜料、印刷油墨等各色的混合或重叠,都属减色混合。*当两种以上的色料相混或重叠时,相当于照在上面的白光中减去各种色料的吸收光,其剩余部分的反射光混合结果就是色料混合和重叠产生的颜色。色料混合种类愈多,白光中被减去6吸收光愈多,相应的反射光量也愈少,最后将趋近于黑浊色。色料三原色*品红(明亮的玫红
本文标题:视听心理学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414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