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楚雄师范学院林文月14769331505linwenyue_2012@sina.cn2012.09思考与讨论如何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进行划分?目录•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二章对比分析•第三章偏误分析•第四章中介语研究•第五章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第六章学习和习得•第七章个体差异与第二语言习得•第八章学习策略与第二语言习得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第三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与发展的简要回顾写在前面:1804年5月,路易斯和克拉克率领一个考察队对每过西北地区进行探险。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第一次。路上,他们到达了一个叫做首首尼的印第安部落。考察队和首首尼人进行了交流,但交流的过程却极不平凡。考察队里有一位印第安女子,能听懂首首尼语。她把首首尼语翻译成她丈夫也懂的另一种语言,黑达察语。丈夫将黑达察语翻译成法语,告诉考察队里一位懂法语的士兵。这位士兵再把法语翻译成英语,路易斯和克拉克就这样艰难地“听懂”了首首尼人的语言。当然,交际是双向的,首首尼人也要经历同样的过程(只不过方向相反),才能“听懂”英语。由上可见,外语的学习不仅在过去而且在现在,都十分重要。一、主要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掌握几组概念的区别:“习得”与“学习”、“母语”与“目的语”、“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同时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学科性质。二、本章重点:重点掌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几组基本概念。三、本章难点:区分第二语言习得的几组基本概念。概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40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产生到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其成熟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到第二语言学习者自身的研究,以及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机制的研究;前言二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如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与神经科学以及社会语言学等相关领域;三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最初的理论假设发展成为一系列的理论模式,如语言学模式、心理语言学模式、社会语言学模式以及社会与文化模式等。四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最初的经验式描写发展到今天的以理论为导向的实证研究。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一、“习得”&“学习”目前人们对这两个概念用得较乱,分歧较大。学习(learning)与习得(acquisition)的区分最初由克拉申(Krashen)提出。克拉申(Krashen,1981,1982)认为,成年人通过两种不同的、独立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一种方式是通过“习得”,即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另一种是通过“学习”的方式。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定义这一组概念:“习得”“学习”“非正式”的语言获得“正式”的语言规则1、语言获例如,儿童获得母学习,即通过课堂得的方式语。教学的方式获得。2、语言获自然状态下“下意“有意识”的语言得的心理识”的语言获得。知识的获得。过程“内隐学习”“外显学习”3、语言获“隐性语言知识”“显性语言知识”得的知识(implicitknow-(explicitknow-类型ledge)ledge)(附:语言习得“pickingupalanguage”语言学习“knowingaboutalanguage”)二、“母语”&“目的语”(一)母语·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可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为“第一语言”。(二)目的语·目的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也称为“目标语”。它可以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以指他正在学习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或第四语言…强调:“正在”,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例:中国学生无论是在中国学习英语,还是在美国学习英语,其目的语都是英语。倘若他们同时也在学习德语或者西班牙语,那么德语和西班牙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讨论:1、随着各国移民的增加,有这样一种情况,如在泰国出生的汉族儿童,其母语为泰语or汉语?(“母语”与“第一语言”是同一概念或者说是一致的吗?)2、随着不同国籍和民族通婚情况的增加,父母来自说不同语言的民族的情况也随之增多,那哪种语言是其子女的母语或第一语言?三、“第一语言”&“第二语言”•“第一语言”,通常是就学习的母语或本族语而言。另有,就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而言,即,“第一语言”是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那么,在此之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讨论:海外出生的华裔,汉语是作为母语or第二语言来习得?如果海外出生的华裔儿童幼年首先获得的是汉语,即其本族语,那么他后续习得的汉语仍然是母语,母语就是他的第一语言。如果华裔儿童幼年最先获得的不是汉语,即汉语不是他的第一语言,那么他后续习得的汉语依然是他的本族语或母语。但是,按照Ellis的观点,他后续习得的汉语,相对于他习得的第一语言而言,应该是第二语言。这似乎有些自相矛盾。事实上,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定义海外出生的华裔习得汉语的性质:一、从种族的角度讲,无论海外华裔儿童的汉语时先习得还是后习得,其基本性质还是其母语。不应因其习得的先后顺序而改变其母语的性质。二、对于海外不会说汉语的华裔而言,其汉语习得过程的确具有第二语言习得的某些特点。四、“第二语言习得”&“外语习得”Ellis(1994:12)明确地把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的概念区分开来。主要依据:学习者语言习得的环境“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在目的语环境学习目的语,如越南人在中国学习汉语,中国人在英国学习英语。“外语习得”一般是指在母语环境学习目的语,如越南人在越南学习汉语,中国人在中国学习英语。二者由于学习环境不一样,导致在学习上存在一系列差异,比如后者主要靠课堂,前者除了课堂以外还可以在目的语的自然社会环境里习得该语言。其区别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第二语言习得外语习得1、学习方式:课堂学习+课堂学习自然习得2、接受目的大小语输入量:3、文化冲突:大小4、学习环境:目的语环境母语环境4引起1、2、3,二语学习应注意学习与习得配合、课内课外结合。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一)Ellis(1994:12)观点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划分,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二语言是以何种方式、在何种环境下发生的。如下:自然的第二有指导的第语言习得二语言习得习得方式交际方式教学指导方式习得环境自然的社会课堂教学环境环境即:“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naturalisticSLA)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instructedSLA)指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二)Klein(1986)观点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把习得分为“自然发生的习得”(spontaneousacquisition)和“有指导的习得”(guidedacquisition)。“自然发生的习得”指学习者在自然的习得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在交际方面而不是语言形式方面,因而是一种不经意的或下意识的学习。“有指导的习得”指学习者在有教学指导的条件下学习第二语言,精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系统的某些方面,如语音、词汇、语法等项目上。在两种不同的语言获得方式和环境下发生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有什么不同?按照通常的理解: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通过交际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在有指导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学习者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即: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语言获得方式下发生的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也是不同的。六、“语言能力”&“语言表达”乔姆斯基(Chomsky,1965):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由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里表征构成的。简言之,它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这种语法是一种“隐性的”(implicit)而不是一种“显性的”(explicit)语言知识。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凭借这种隐性语言知识,或者说内化的语法知识,母语使用者可以理解并说出合法的句子,包括他从来没有听过的句子。依据这种知识,他能够判断出“我吃饭在食堂”是不合法的句子,“我在食堂吃饭”则是合法的句子。语感?语言表达(performance,译法尚未统一),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容在语法的运用。语言能力: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语言运用的知识。作为理想的母语者,他可以根据内在的语法规则,如递归规则生成下面这种无限递归的句子:Themansawthedogwhichbitthegirlwhowasstrokingthecatwhichhadcaughtthemousewhichhadeatenthecheesewhich……由于各种非语言因素,如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记忆的限制,不可能生成这样的句子。即:实际运用的话语并不一定能够反映那种理想的语言能力。由于这种理想的语言能力无法直接观察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只能通过学习者的语言表达对其潜在的语言知识进行描写,并最终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通常,研究者需要通过收集和分析,学习者在言语表达过程中的实际话语来推理和检验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Ellis(1994:2)在评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发展时指出:“作为理论发展的结果,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成为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学科。与此同时,这个学科由于界限的伸缩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非常模糊的研究领域。”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二者的区别与相互关系:A.研究对象语言学家:母语的语言系统。关注的是这种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和规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母语系统本身的研究,但更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learnerlanguagesystem)的规律。·“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指学习者在目的语习得过程中产出的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是有系统性的,它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系统,也不同于学习者的目的语系统。这种不同表现在学习者用第二语言表达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层面。从母语者的角度来讲,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不符合或者偏离学习者的目的语规则的。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汉语学习之初,经常会造出这样的句子:(1)她很高高兴兴地回去了。(2)我学完专业一回去,她就结婚我。B.研究的目的二者有共同关心的语言研究内容。有学者认为,语言学家是理论的生产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时语言学理论的消费则。C.分析和解释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方法语言学家:主要通过描写的方法研究学习者语言结构本身的问题,解释的依据是学习者的目的语规则。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更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产生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问题,描写与解释的依据不仅是语言规则,而且更多地采用实证的方法。二者相依共生,二者彼此借鉴。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一)共同之处二者存在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如都关注语言与语言获得。(二)区别在语言与语言获得这一研究领域上,二者区别在于:1、研究目的心理学:揭示人类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即语言和语言获得心理机制的研究,对于心理学研究来的说,是手段,而不是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目的是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如何获得第二语言的。即其最终目的是描写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揭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机制。2、研究范围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个体的心理动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就心理过程而言,它主要研究人类个体的感觉、知觉、理解、记忆以及儿童母语习得的心理过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是关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二是关于学习者习得过程的研究,三是关于学习者本身的研究。3、研究方法心理学: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等。较长于实验研究。第
本文标题: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465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