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精品教案
1第一单元本组教材以“自然景观”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包括《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和《七月的天山》。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仔细咀嚼,余味无穷。教学本组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语句,激发赏美情趣,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一,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宽带网”。课题内容简说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心情。《望洞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抒发了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忆江南》通过回忆诗人曾经观光游览江南春景时所留下的印象,抒发了作者对如诗如画的江南风光的赞美与怀念之情。桂林山水本文作者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了作者去金华的双龙洞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七月的天山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七月天山的奇异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天山的喜爱之情。1.会写29个生字,会认24个生字,正确读写“洞庭、拥挤、波澜壮阔”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精彩的课文篇目或语段应让学生熟读成诵。23.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4.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并且在自己习作中加以运用。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顺序生动表达的语言特点。1.《古诗词三首》………………………………………………………………3~4课时2.《桂林山水》……………………………………………………………2~3课时3.《记金华的双龙洞》………………………………………………………2~3课时4*.《七月的天山》…………………………………………………………1~2课时语文园地一………………………………………………………………4~5课时本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体会作者抒发的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和喜爱之情。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教学重点:品味背诵诗句,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3教学难点: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教学目标:1.学习《独坐敬亭山》,掌握生字词,理解大意。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教学重点: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画面。2.有感情地朗读并默写这首诗。教学难点: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画面教学方法: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1“同学们,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他喜欢游山玩水,几乎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人称‘游仙’;他还喜欢喝酒,人称‘酒仙’;他最喜欢的是写诗,流传至今的诗作将近千首,人称‘诗仙’。他是谁呢?”(学生:李白)2李白一生诗作无数,你会背诵哪些呢?随着学生的背诵,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李白。如:《赠汪伦》写的是有情有义的李白,《静夜思》是乡愁满怀的李白,而《望庐山瀑布》中的李白则是浪漫悠闲的……3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自幼敏悟好学,曾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他一生负志漫游,吟诗四方,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文学成就:唐代伟大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主要作品:《将进酒》《蜀道难》《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教学分析:读文贵入境,入境始与亲。本课的导入,从作者入手,使学生知道李白是个非常丰满的人物,这样既巩固了所学,又丰富了对李白的认识,也为学习李白的新诗《独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4二、初识“孤独”1读题,解题。(1)教师: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由来。)(2)教师: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带着什么感情去读呢?(感受“独坐”,指导读出孤独。)2读诗歌。(1)自由练读。(2)指名读。(3)齐读。(4)质疑。教师: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教学分析:这首古诗的题眼就是“独”。所以,学习这首古诗,应紧紧抓住“独”字,一步一步去深入体会作者那份孤独寂寞之情。本环节,首先通过交流大概了解敬亭山的知识,接着让学生用“独”组词,从而理解诗题的意思。继而利用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读熟,进而质疑,激发阅读期待。)三、走进“孤独”1找:诗句里描写李白一个人看敬亭山的场景,哪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地读,一个一个地画。2交流:(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抓“飞尽”“独去”,体会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天空不见一朵白云……此时的孤独、死寂……(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教师:此时在李白的眼里有什么?(敬亭山)3体会孤独。(1)学生齐读前两句。教师:在自然界中,鸟飞云走是很正常的,为什么这时候在李白眼里却越发让他感到孤独了呢?学生交流。5(2)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学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世态的炎凉。4配乐,教师范读,学生齐读。5写话练习:(1)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说:(2)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说:学生写,教师巡视,然后全班交流。(教学分析:“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诗中写鸟飞云去,只有李白孤独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在对比中越发显出作者的“独”。“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时李白的眼里只有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此时能懂李白。教师适时补充背景资料,拉近了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时空距离,此时进行一个写话练习,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真正触摸到李白那孤寂的心灵。)四、拓展补充出示《秋浦歌》。1自由读,感受李白。教师:这首诗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学生读。齐读,指名读。2交流。教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孤独,哀愁……)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哪些人会想着他?教师小结: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再次吟诵《独坐敬亭山》。(教学分析:《独坐敬亭山》这首诗表达诗人遭贬流放后的孤寂、愁楚。在教学结束时,补充李白晚年的作品《秋浦歌》,以诗解诗,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孤寂心情。这里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同一诗人,同一主题对比。以李白诗导入教学,又以李白诗结束教学,首尾呼应,结构精致,给课堂教学画上完整的句号。)【板书设计】独坐敬亭山(表面)独(内心)不独6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望洞庭》,掌握生字词,理解大意。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教学重点: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画面。2.有感情地朗读并默写这首诗。教学难点: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画面教学方法: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学习《望洞庭》1学生根据古诗学习方法自学古诗。2小组交流体会。3集体交流,不够具体的地方互相进行补充。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人,贞元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文学成就: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称为“刘柳”与“刘白”。主要作品:《乌衣巷》《秋词》《陋室铭》等。全诗大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没有一点风,水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铜镜,远远望去,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二、感悟诗境1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2反馈:第一、二句诗中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平静无风的水潭比作未磨光的铜镜)3教师追问:诗中还把洞庭湖比作什么?(比作白银盘)4教师小结,齐读古诗。三、疑难探究,深入领会1诗人为什么称洞庭湖为“潭面”?说“潭面”,是因为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表现了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2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7这两句诗中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山水风光。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突出表现了洞庭湖山水和谐之美。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说说运用这一修辞手法的好处?这一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着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显得格外美丽。四、课堂练习1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直至熟读成诵。3练习说话: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4写字指导,强调“螺”的结构。五、作业1背诵两首古诗。2课后搜集整理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进行阅读,开展古诗阅读交流会。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古诗与词的区别。2、理解《忆江南》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4、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教学重点:8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教学过程: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1)简介诗人——白居易。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苏杭的秀丽风景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北方以后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作品。文学成就: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主要作品:《卖炭翁》《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等。(2)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二、品词赏句,想象悟情“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一)忆景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2)红与绿的映衬之美,又该如何描绘?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灿烂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3)“风景旧曾谙”9理解“谙”与“曾”的含义。2想象说话:曾经,诗人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二)忆人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卸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舍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三)浓浓的江南情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本文标题: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精品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481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