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10 gh00绪论 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陈力讲授城市规划原理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的发展(3)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6)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3)第四章居住区规划(6)第五章城市公共空间(3)第六章城市规划的实施(3)课堂演讲陈力讲授课程主要参考书:1、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教材)2、现代城市规划(第五版)【美】JohnM.Levy著张景秋等译杨吾扬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人居环境科学吴良镛著中国建工出版社4、城市形态【美】凯文·林奇著华夏出版社5、外国城市建设史6、中国城市建设史7、当代城市规划导论陈秉钊著中国建工出版社8、城市规划(期刊)9、城市规划学刊(期刊)10、外国城市规划(期刊)1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汪德华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教改论文:建筑教育中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的意义——以《城市规划原理》为例陈力摘要: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是创造意义的过程。教师的课程意识,最终以课程设计及其实施方式得到反映,课程的内在价值得以实现。课堂教学应成为终身学习的母质。以《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为平台的、开放的研究式互动教学,不仅为未来的建筑师创造一个不断变化的知识结构和思考空间,而且提供一种长期有效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关键词:建筑学课程意识城市规划研究式独白式终身学习获得终身所需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开发和运用人在一生中所需的知识和技术,包括信息态度。终身学习发生在人类生活的所有空间,课堂教学应成为终身学习的母质。当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基点必然是学生的意愿与需求。必然要尊重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方式与特点。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手段和方法展开,形成学习态度,保持学习的延续,提高学习的能力。利用学习的资源、拓展学习的场所。为谋求对社会变化的适应性,教师的责任在于对他们的要求给予必要的应答,从而形成不断的支持过程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教改论文:建筑是社会性的,建筑的发展从来都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协调一致。建筑师作为社会的一员在塑造生活空间和实现“住者有其屋”理想的过程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随着对建筑本质理解的深化,建筑从单体的房屋走向街道、进入城市,乃至更为广阔的区域空间,广义建筑学深入人心。建筑师需要具备更多的自然意识与人文意识,以新的时空观驾驭建筑创作活动,从事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工作。教改论文:建筑教育如何扩大学生视野,建立开放的、科技和人文相结合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不仅能随时吸取新思想、接触新科技,而且能创造性地组织实际操作,变美好蓝图为现实的人居环境。针对特定的历史时空,把握机遇,以更广阔的环境观组织教学,新的时代对建筑学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显然,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教育目标。全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生成能力。对课程系统的理解与把握乃至创造的程度,反映了教师的课程意识状况和课程建设水平。在建筑学专业教育中,《城市规划原理》(简称《城规原理》,下同)课程提供了将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中某些相关概念融会贯通的机会,从区域化的视野观察、研究建筑与城市,走向人工与自然的有机结合。以及对土地、自然和社会的尊重。倡导广义的、综合的观念和整体的思维,在广阔的天地里寻找新的专业切合点,解决问题,发展理论,是时代赋予《城规原理》课程教学的历史使命,而教师的课程意识则是成功教学的重要基础。教改论文:1从独白式单向教学到研究式互动教学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教师课程意识的核心,它最终是以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方式得到反映,课程的内在价值得以到实现的。新的教育理念要求课程应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协调,与学生身心发展呼应,与现代学科进展同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和学习观、改进旧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身对话的过程形成一套自己特有的解读信息和建构知识的方法。教改论文:建筑学专业的《城规原理》以其特有的知识体系,为这种新的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教学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在原有的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基础上大胆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式”信息传递的单向教学模式,创造情景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观察世界和解读信息,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造性的教学过程。采用一系列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自由选题,经实态调查、资料搜集、论文撰写和课件制作等环节,最终以课堂演讲与辩论相结合的形式展示自己学术观点的“研究式”互动教学方式。由于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自由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几年来就生态问题、古城保护与更新、城市广场、城市交通、数字化城市、老年化住区、人性化空间、城市步行区、家庭办公(SOHO)与未来城市规划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热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面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通过激烈的课堂辩论活跃思维、明晰思路。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过程使每个人都有可能分享别人的研究成果,从而达到拓宽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目的。同时还熟悉了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步骤与基本方法。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方式是积极的、受欢迎的,效果是明显的。教改论文: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是一种创造意义的过程。教学目的的达成,通常是以教材为中介,通过师生的互动来实现的。教师只有融入课程,才能实施课程、使静态的课程预设转化为动态的课程实施。教学的目标不再是教师独白式的单向信息传递,教师不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与学生一起,引导学生探索他们所经历的一切。在学生的研究式学习中,给予积极的应答。调动兴趣、保持热情、达成学习目的,使课程得以完成。教师以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掌握和独特理解为基础,从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效果评价等维度来整体规划教学过程,从而成为课程教学的动态构建者。以整合的理念和策略对待教育活动,把握课程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重建意义结构的过程。教改论文:2从静态的课程预设到动态的课程实施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时刻以独到的目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将自己特有的人生体验和感悟渗透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创造出鲜活的经验,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选择课程内容、处理课程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教师是课程由静态预设到动态实施并进入学生生活领域的重要要素和设计主体。课程不是一个静止的,完全预设的,一成不变的教育要素。教改论文:首先,课程的预设是教育管理部门、学科专家、课程专家和课程审议者等有关人员以对学生的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研究为基础设计开发而成的。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理解和把握预设课程的基本规范和普遍要求。但由于预设的课程是以对学生和社会的普遍性研究和把握为基础的,因而不可能适合每一个个体、更不可能规定具体情况下的课程实施,其规范也只能是一般意义上的要求。就城市规划而言,我国地域辽阔,地区经济发展、文化背景和地理条件差异较大,发展趋势与解决问题的模式也不尽相同,与预设的《城规原理》课程不可能完全一致,需要课程教学的建构者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动态地增删、调整。教改论文:其次,课程预设与课程实施之间存在时间差,现有的教材通常难以及时反映当前学科动向与发展中的热点话题。由同济大学主编的《城规原理》试用教材第二版于1991年出版发行,而该书的第三版于2001年出版发行,这十年来的城市发展翻天覆地,城市理论不断丰富。而从第三版出版至今正是城市化、城市建设,飞速发展时期。因此,统编教材知识老化凸显,亟待更新。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完全有空间或可能对预设的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拓展、补充和增删;对学习方式进行创造性设计,甚至对预设课程中不合理的方面进行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重建课程。课程内在价值的实现只有师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在与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的能动作用中才能与时俱进。在学生的研究式学习中,给予积极的应答。调动兴趣、保持热情、达成学习目的,使课程得以完成。教师以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掌握和独特理解为基础,从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效果评价等维度来整体规划教学过程,从而成为课程教学的动态构建者。以整合的理念和策略对待教育活动,把握课程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重建意义结构的过程。教改论文:最后,由于建筑学包含丰富的元素、多样的技术和繁杂的问题,以至于没有任何一门的课程教学能够提供所有必要的知识,《城规原理》同样不可能。真正需要的是学习的能力和综合不同元素、不同学科的技巧。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课程选题、实态调研、资料搜集与论文撰写等环节的研究式的学习方式适合不同的个体。在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也熟悉了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式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教改论文:由此可见,任何完善的教育目标和课程价值,都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可以说课程的意义和价值是动态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预设的课程目标只是一张蓝图或一种设想。预设的课程只有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在师生互动、师生与环境的互动中才能得以实现。这也是同一课程在不同课堂中产生不同效果的原因之一。知识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它是在集思广益中产生的。教师把握课程的不同维度的目标,结合特定的教育情景,联系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支持知识的获取,帮助设计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动态地生成课程价值,十分重要。注重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对课程目标作精细分解和设计,为课程目标的实现不断地对预设课程创造性地进行处理,为学生主动发展留下发展空间。需要指出的是,以研究式展开的课程实施过程,一方面表现在教师的课程意识要建立在研究的立场上,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研究式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有效的课程行为。教改论文:3从简单地利用资源到创意地开发资源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是课程实施的文本性资源。然而,在教学实施中,教材是有所选择的、可以变更和不断超越的。鲜明的课程意识拒斥“圣经”式的教材观。任何课程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教材不是课程的全部,只是师生对话的一个案例。一方面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城规原理》的课程教学中,教材的形成时间长,知识系统性强。但知识更新与反映现实性不足,而各类专业学术期刊,如《建筑学报》《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汇刊》《世界建筑》《外国城市规划》《规划师》等等,各种相关论文能够很好地弥补现存教材的不足。教改论文:在科学的教材体系基础上广泛涉及相关领域,逼近学科发展前沿,了解学术发展新动向,补充、完善教学内容。同时,拓宽知识、扩展视野,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效;使整个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至此,课程资源的价值不在于提供僵化的知识,重要的是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教材、教室和课堂来实现的,课程意义的生成有赖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离不开学生的日常活动、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当今社会,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全方位的,开发利用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和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课程价值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教改论文:4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探索知识课程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教学是学生生活经验的重组,是学生生活世界独有的东西。封闭的课程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现有教育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信息传递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个人生活的深刻性只有在独立个体的生活领域中去寻找,而不能从个体以外去探求。学生不是按设计者预设的途径发展的,也不是对他人生活方式的复制而成长的。学生不会一成不变的按一种模式去学习,他们有选择最适合自己形成、比较和收集新知识的方式的权利。学生无须也不应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教材。而应发挥他们对教材、甚至课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构能力。在《城规原理》的课程实施中,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在论文撰写基础上的课堂辩论,有了更大的自由度,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学习作为建构知识的活动,成为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和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学生通过与“课程”的对话,发生素质
本文标题:10 gh00绪论 城市与城市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485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