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心肺复苏昆明消防学校军事教研室心肺复苏,是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长达半个世纪来,全球最为推崇也是普及最为广泛的急救技术。可以说,上自总统元帅、下至黎民百姓都在倡导并身体力行这一项最重要、基本的急救措施。因为在紧急救护中没有比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病人更为紧迫重要了。心肺复苏,就是针对骤停的心跳和呼吸采取的“救命技术”。公众学习的心肺复苏,即是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对心肺复苏(CPR)的认识心肺复苏,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现实工作、生活环境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此前,多因麻醉过深等医疗意外事故发生在手术台上。而在医院外环境,如家庭、公共场所一旦发生心跳呼吸骤停者,现场民众无从下手,惟有等待医生来后或者将其送往医院去救,抢救时机丧失殆尽。概述心肺复苏(CPR),既是专业的急救医学、也是现代救护的核心内容,是最重要的急救知识技能。它是在生命垂危时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急救措施。1958年美国医生彼得·沙法(PeterSafar)等人,通过研究助产士怎样运用口对口呼吸来复苏新生儿,提出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有确实可靠效果。1960年,考恩医生(Kouwenhoven)等人观察到用力在胸外挤压,可以维持血液循环。沙法确认了口对口吹气式的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术联合应用技术,并且大力宣传普及了它。心肺复苏模型的成功制作和广泛应用,为CPR大层面的普及推波助澜,使医务人员及社会民众在模型上十分容易地学习CPR,致使CPR在20世纪后40年代时间里风靡全球。CPR,“所需的一切只是一双手”,是20世纪在医学领域里学术提高、发展及社会普及得最为成功的学科。在美国至20世纪末,普及培训已达7000万人次。我国近20年来,在学术上及公众普及上也做出了很大成绩。急救最基本的目的是挽救生命,而危及生命片刻瞬间的则是心跳、呼吸的骤停。很多原因可以引起心跳呼吸骤停,但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是心脏急症猝死,其他还有诸如触电、溺水、中毒、创伤等急症。如果此时争分夺秒,抓住抢救时机,对处在濒死阶段,即呼吸、心跳即将停止或刚刚停止,或处在临床死亡阶段(俗称“假死状态”),而并未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即“真死状态”)的病人,挽救生命(即“复苏”)既是可能,也是必须。挽救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方法,即为心肺复苏法。实施心肺复苏的紧迫性众所周知,人体内是没有氧气储备的。正常的呼吸,将氧送至川流不息的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由于心跳呼吸的突然停止,使得全身重要脏器发生缺血缺氧,尤其是大脑。大脑一旦缺血缺氧4—6分钟,脑组织即发生损伤,超过10分钟即发生不可恢复的损伤。因此,在4—6分钟内、最好是在4分钟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在畅通气道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这样使带有新鲜氧气的血液到达大脑和其他重要脏器。心肺复苏的意义不仅要使心肺的功能得以恢复,更重要的是恢复大脑功能,避免和减少“植物状态”、“植物人”的发生。所以,CPR必须争分夺秒尽早实施。终止心肺复苏的时间现在国际上已经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包括高级生命支持在内的有效连续抢救超过30分钟以上,病人仍未出现自主循环,则可以停止复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也可适当延长CPR,如病人身体基本状况较好,猝死的原因属于意外事故尤其是溺入冰水。血液循环的概念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发动机,它昼夜不停、时刻不怠地在跳动着,维持全身的血液循环。一旦心脏停跳,生命的时钟随即将迅速停摆,因此我们要象拨动刚刚停顿的“钟摆”,在现场采用急救方法,促使心脏复跳。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组织液循环、淋巴循环和脑脊液循环。血液循环在循环系统中起主要的作用,由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组成。心脏心脏是中空的肌性器官,位于胸腔中纵隔内,周围裹以心包,心脏内部分四个腔,即左右心房、左右心室。心脏似一个“动力泵”,保证心脏血液定向流动。心脏左半通过的是血色鲜红的动脉血,心脏右半通过的是血色暗红的静脉血。心肌生理特征:心肌组织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四种生理特性。心脏传导性是由特殊的心肌细胞构成,其功能是产生并传导冲动,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蒲氏纤维。心脏的正常搏动是由窦房结发出自动节律性冲动,经过传导,分别兴奋心房肌和心室肌,引起心房和心室节律性收缩。心内部结构血管心脏是血液流动的动力泵,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是由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组成。动脉血(除肺动脉外)内血氧含量高,呈鲜红色;静脉血(除肺静脉外)含二氧化碳较多,血色暗红。动脉分有大、中、小三种,管壁由收缩性较强的平滑肌纤维组成,可以协调心脏将血液到毛细血管网。静脉收集来自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网的血液,将之送回心脏,分为大、中、小静脉。毛细血管处于动脉、静脉之间,管壁最薄,管径最小,遍布全身,是血液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物质和气体交换的场所。血液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占身体体重的7﹪~8﹪(每公斤体重约60~80毫升)。主要功能:1.运输功能血液将机体代谢所需要的氧、营养物质运送到组织细胞,将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运到肺、肾、皮肤和肠管,排出体外。2.调节功能血液具有调节体温、机体酸碱度功能。3.防御和保护功能血液中的白细胞具有吞噬细菌和毒素、产生抗体的功能。血小板具有促进凝血和防止出血的作用。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是指血液由心脏搏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返回心脏的循环过程。按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可分为肺循环和体循环。肺静脉下腔静脉1.体循环是指携带氧和营养物质的动脉血液由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流向全身毛细血管,通过毛细血管完成组织内气体、物质交换,将代谢产物及二氧化碳汇入小静脉,经上、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2.肺循环从全身回心的静脉血,由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到达肺泡毛细血管网,进行气体交换,将含氧高的动脉血由肺静脉汇入左心房。胸外心脏挤压的操作判断病人无意识、无大动脉搏动,瞳孔散大或瞳孔对光反应消失。评估循环体征:没有正常呼吸、咳嗽、运动,可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挤压。将病人置于心肺复苏体位。定位与操作挤压部位●胸骨下1/2的位置挤压部位●救护员右手中指置于近侧的病人一侧肋弓下缘;●中指沿肋弓向上滑动到双侧肋弓的汇合点,中指定位于此处,食指紧贴中指;中指定位●救护员另一只手的手掌根部贴于第一只手的食指并平放,使手掌根部的横轴与胸骨的长轴重合;掌根重合胸骨长轴●定位之手放在另一只手的手背上,两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手心翘起,手指离开胸膛;双手掌根重叠●救护员的上半身前倾,双肩位于双手的正上方,两臂伸直(肘关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借助自身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进行操作。垂直挤压操作要求胸骨下压深度4~5厘米;放松后,掌根不得离开胸膛;挤压速度,每分钟80~100次;挤压与吹气之比15:2。注意事项1.确定病人无意识、无咳嗽、无运动、无脉搏,开始胸外心脏挤压2.挤压用力要均匀,不可过猛。挤压和放松所需时间相等3.每次挤压后必须完全解除压力,胸部回到正常位置4.挤压节律、频率不可忽快、忽慢。保持正确的挤压位置5.挤压时,观察病人反应及面色的改变
本文标题:8心肺复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525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