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分解课标 细化目标(新)
分解课标细化目标一、何谓分解课标、细化目标二、为什么要分解课标、细化目标三、如何分解课标、叙写目标四、分解课程标准的建议及困惑一、何谓分解课标、细化目标?所谓分解课程标准,就是通过阅读、分析课程标准,理解、体会其基本理念和内涵,把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分解细化到每一课时,指导教学实践,全面落实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与课程标准分解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分解区别宏观、上位微观、具体理论层面技术层面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描述性的操作性的关注“目标维度、学习领域”关注“目标陈述”提供的是“理念”、“思路”提供的是“程序”、“方法”、“工具”联系解读课程标准是分解课程标准的前提、基础;解读课程标准是为了指导课程标准分解;分解课程标准是课程标准解读的延续;分解课程标准是为了实现解读课程标准的目的;分解课程标准是为解读并修订课程标准提供证据、依据;二、为什么要分解课标细化目标?2、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1、目标意识淡薄教学目标意识淡薄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教学目标是搬来的,拿来的,在目标的确定上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听课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制订教学目标时,总是不知不觉地走入了误区,或唯“书”是从,或三维失衡,或层次不清,或表述不当……形形色色,由于目标的制定出现偏颇,导致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目标的误用以“目的”代替“目标”。如“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含糊其词,难以评价。如“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或“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如“使学生树立……观点”目标不明【案例】二年级下册“认识角”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2)让学生知道角有大小,掌握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案例中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没有指明学生认识角的途径,对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知道角有大小”缺乏明确的表述,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比较角的大小也同样没有明示。这样做,容易导致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随意性。课程实施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认真研读、准确分解课程标准2、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学目标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时目标细化、转换单元目标学段目标分解重构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分解重构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分解重构教学目标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课时目标分解重构教学目标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课时目标分解重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课时目标分解重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课时目标分解重构教学目标细化、转换课程标准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课时目标分解重构教学目标细化、转换课程标准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课时目标分解重构教学目标细化、转换课程标准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课时目标分解重构教学目标细化、转换课程标准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课时目标分解重构教学目标学年(学期)目标课程标准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课时目标教学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教学目标(2)教学过程五环节: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1)分解课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三、如何分解课标、叙写目标课标分解的要求学习目标的定位学习目标的叙写学习目标的分解基于课标教学的一般程序和教案书写格式1、课标分解的要求分解课标是为了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它的核心要求只有一个就是“匹配”,目标与课标匹配,教学与目标匹配,评价与教学匹配。就是用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呈现课程标准,并制定评估任务以验收目标达成的情况。2、学习目标的定位(1)学习目标是指预期学习者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后的结果/行为变化,也是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它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方向,并确定了教学评价的依据。(2)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身心变化为目标,这些变化是以直接可观察的行为指标为依据的。其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3、教学目标的叙写马杰在1962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这本经典著作中提出,一个学习目标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素:行为:说明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以便教师能观察学习者的行为变化,了解目标是否达到。例如,学生能将文章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分类。条件: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例如,提供报刊上的一篇文章。标准:指出合格行为的最低标准。例如,至少有80%的句子分类正确。教学目标的叙写用传统的方法表述的教学目标,如“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比较笼统含糊,对其中的含义,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这种提法不能为教学及其评价提供具体指导。而使用马杰的三要素模式编写的学习目标就很明确具体、清楚地告诉人们,学生将获得的能力具体是什么,如何观察和测量这种能力教学目标的叙写学习目标的四要素:A:对象,即应阐明教学对象。(行为主体)B:行为,即应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行为动词)C:条件,即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行为条件)D:标准,即应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行为程度)。学习目标的构成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行为主体•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能够初步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行为动词可观察可测量•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动词,呈现认知心理动词•如,了解、理解、掌握等词语,怎样呈现这些词语是我们分解课标的核心。课程标准中动词的描述结果性目标1、知识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2、技能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体验性目标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反映(认同)——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行为条件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关于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不用计算器,计算出……”提供信息或提示如“在方格纸上画出……”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能……”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表达……”行为程度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用完成行为的时间来衡量行为的表现如“三分钟内完成……”用完成行为的准确率来衡量行为的表现如“准确无误地读出……”用完成行为的成功特征来衡量行为的表现如“80%的学生能够……”学习内容用具体可描述的知识性名词呈现笼统的整体知识。如“简单几何图形”,几何图形是一个知识体系,小学阶段都包括哪些内容应具体分解。目标叙写要注意怎样陈述目标才是规范的。目标陈述的规范至今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标准,但是它必须符合一些要求第一,目标指向是学生通过学习之后的预期的结果,因此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第二,目标的陈述主要是为了便于后续的评价行为,因此行为动词尽可能要清晰、可把握,而不能含糊其辞,否则无法规定教学的正确方向。目标叙写要注意第三,单靠行为动词无法将目标清晰地表达出来时,需要一些附加的限制条件,如学习情景、工具、时间、空间等的规定。第四,目标指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体学生,同时也是为了便于评价,因此目标的表现程度总是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只是说明目标所指向的这一群学生最起码达到的标准,它不代表所有学生真正获得的真实的教育结果,前者只是后者的一个部分。学习目标的叙写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学生能准确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行为条件行为主体程度行为动词内容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自主探索,学生能正确计算行为条件行为主体行为程度行为动词两位小数的加减法学习内容4、学习目标的分解(1)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的对应关系及分解策略(2)分解课程标准分解的步骤(1)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的对应关系及分解策略一条学习目标一条课程标准替代策略一条学习目标一条课程标准一条课程标准一条课程标准拆解策略一条学习目标一条学习目标一条学习目标一条课程标准组合策略一对一关系一对多关系多对一关系(2)分解课程标准分解的步骤课程标准分解的基本方法第一步,分析句型结构和关键词从一条课程标准中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和规定性条件,作为关键词,并予以分类。第二步,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第五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第六步,写出学习目标依据重点组合以及目标陈述的规范,叙写明确的学习目标。可采用概念认知图展开、词汇意义展开、理论概念展开、或教师经验展开等方式,教师可自行决定最佳的方式。此过程可以根据某种逻辑绘制成剖析图,以便于清晰地对应具体的学生,符合学校的教学条件。第一步:从课标中摘录相关内容,分析句型结构和确定关键词。“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句型结构:属于“教学活动型”目标。关键词:规定性条件:观察、操作行为动词:了解核心名词: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三角形内角和》目标的叙写第二步: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内角(概念)内角和(概念)内角和是多少(猜测)验证猜想(过程)得出结论(结论)应用结论(应用)三角形内角和180概念体系知识地位重点/难点重点重点重点三角形(研究对象)重点第三步:根据概念图,分解行为动词概念/重点概念/重点猜测/重点过程/重、难点结论/重、难点应用/重点三角形内角和180概念体系操作、描述会画、会剪总结初步猜测研究对象/重点会指简述解决问题适用行为动词“了解”是内隐性变化动词,要把它转化为外显性的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的词语。第四步:根据概念图,确定行为条件概念/重点概念/重点猜测/重点过程/重、难点结论/重、难点应用/重点三角形内角和180概念体系操作、描述会画、会剪总结初步猜测研究对象/重点会指简述解决问题适用行为动词学生经验确定行为条件有有无有无无有在三角形中独立操作自己理解根据测量计算独立或合作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第五步:分析规定性条件:观察、操作分析规定性条件不难发现,课程标准一方面主张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反对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结论。另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层次性,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中,可以是独立操作发现,但也可以是观察同学或老师的操作去猜测、验证和发现。第六步,根据概念图,确定行为程度概念/重点概念/重点猜测/重点过程/重、难点结论/重、难点应用/重点三角形内角和180概念体系操作、描述会画或会观察总结初步猜测研究对象/重点会指简述解决问题适用行为动词学生经验确定行为条件有有无有无无有准确独立操作或观察自己理解根据测量计算独立或合作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确定行为程度在三角形中100%100%一半以上80%90%100%认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1、通过观察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半以上的学生能猜测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是180°。2、通过测量、拼、折叠等方法,80%的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解释或明白推理验证的过程,3、通过辩析、操作、推理,学生都能准确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规律。4、通过拓展练习,90%的学生能够应用得出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有关内角和的问题。案例2:《小数的加减法》目标叙写第一步:分析句型结构和关键词寻找课标与本节有关叙述1.会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2.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3.会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4.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5.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小数加减法的方法第二步: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核心一)概念体系小数减法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估算小数加法类比迁移(数学思想方法)小数加减法隐形知识知识地位重点重点、难点重点、难点重点难点一般一般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核心二)概念体系小数减法小数加减法的方法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估算小数加法类比迁移(数学思想方法)小数加减法行为动词计算计算讨论总结归纳总结归纳解决方法意识选择培养渗透有前备经
本文标题:分解课标 细化目标(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561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