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作者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十五部。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三周年之后,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资产阶级的走狗文人以及所谓社会“名人”,散布“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同年9月25日鲁迅写作本文。义正辞严地批驳了当时对抗战前途悲观亡国的论调,驳斥了上述那些人诬蔑中国革命人民失掉了自信力的无耻谰言,表达了对中国革命前途的信心。时代背景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搽()玄虚()渺茫()麻醉()诓骗()cháxuánkuānɡ自欺欺人不足为据怀古伤今埋头苦干舍身求法前仆后继()miǎozuì预习检测pū驳论文思路树靶子打靶子摆敌论点驳敌论证立观点证明自己观点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来阐明自己论点的议论文,叫作驳论文。一般有两种方法:直接批驳,间接批驳直接批驳一般有三种形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间接批驳一般用正面立论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2.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朗读课文,思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默读课文,为本文划分段落层次。1-5段:批驳敌方论点(驳论)6-9段:论证自己观点(立论)论据论点:两年前:不久:现在: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文章结构内容(1—2)(3—5)对方:论据论点直接批驳,批驳论证过程间接反驳作者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论据古今埋头苦干的人有确信,不自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前仆后继的战斗舍身求法的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脊梁(6—8)(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敌论点:正面立论,间接批驳本文的主旨:本文的主旨在于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投降、腐败无能的本质,批判“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悲观论调,歌颂自古以来有充分自信力的优秀中华儿女,特别是当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为解救国难而浴血奋战的革命人民。第二课时精读课文,问题探究1、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1)写了当时国民政府的种种表现,交代时代背景,表明自己为何而写。(2)先摆出对方的论据,并且承认这些论据本身的正确性,为后文批驳其论证过程的错误做铺垫。精读课文,问题探究2“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1)作者运用“仿拟”的修辞格,从“自信力”一词翻造出“他信力”一词,既指出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不是相信自己,又通过一字之差的两个词的对比,使本文妙趣横生,富有辛辣讽刺意味。本文的语言还有哪些特点,结合具体句子说一说。语言特色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加大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精读课文,问题探究3、第七段中“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模仿这个语段的句式,用排比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话。“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有坚硬、竖直、人体的中轴等特点。这里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这样的比喻形象地提示出有自信力的优秀中华儿女坚定、正直、顽强的精神,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4、文章提到的四种“中国的脊梁”,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物具有这样的品行?精读课文,问题探究你认为“逆境是否有利于成长”?1、确立自己的观点并论证2、反驳对方的观点并论证学以致用,辩论实践
本文标题: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604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