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茶叶之乡---竹溪茶叶起源和发展一、茶树原产地竹溪县是古庸国的属地(1),后为武陵县、新丰县、上庸、孔阳县。先后属汉中郡,先隶益州(2);后又属上庸郡,隶荆州(3);再又后又隶梁州。而古益州、梁州、汉中均属古巴蜀地区(4)。巴蜀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心地带(5),汉中郡,古荆州地则是中国茶叶主产区。陆羽《茶经》中记载:“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秦巴山脉,包括川东、重庆、湖北西部(6)。在地域上与神农架相邻又地处秦巴山区的竹溪县自然也是茶树原产地。山茶植物在竹溪县广有分布。“1980年前在天宝乡小桂、大桂,百年以上的茶树到处可见(7)”。现在岱王沟林场仍有野茶树。因此,地处秦巴山区的竹溪当属茶树的原产地。二、竹溪历史茶事竹溪自古产茶。古庸国建都于现竹溪、竹山境地。庸国在殷商末年,巴、蜀、庸及其周围的许多部落,参加了周武王领导的反纣同盟。巴、蜀、庸这一带成为西周的属国,据史料记载,与周王朝保持着纳贡关系,贡品中包括了漆、茶和蜂蜜这类地方特产。当时作为“庸”的竹溪己开始以漆、茶和蜂蜜这类地方特产纳贡(8)。西周时竹溪已有茶叶产出。汉朝,竹溪出土文物中有三足铜鼎、双耳陶罐、盘口长颈壶、甑等(9)。这些出土文物,尤其“甑”是古代蒸茶的用器(10),“茶器或茶具,是茶叶生产和饮用的一定发展产生的”(11),汉时竹溪己出现茶叶加工和饮茶。三国时期,据张揖《广雅》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史料所说的“荆巴间”,是指“荆巴间”交界地区。这条记载表明三国魏时期,包括竹溪内的荆巴一带不仅产茶,而且茶类生产和制茶技术,已达到和巴蜀相同的水平或程度。晋时,《荆州土地记》就有:“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的记载(12)。西晋茶道大师-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荈赋》说“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如文中所写“灵山惟岳”,指的是产地。“灵山”是指与竹溪接壤的巫溪灵山(宝源山)”(13),说明竹溪是不仅出产茶,而且出好茶。唐时,陆羽《茶经》列举了我国产茶的一些州县,其中“八之出”中上庸(竹溪)等4县属山南道(14),山南称作山南茶区。竹溪茶在唐时由僧人传入良种,开始人工种植,并由武则天钦定为贡品(15)。宋朝,据《卢氏家谱》记载:宋江起义失败后,一位精通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的卢俊义后人隐名埋姓定居竹溪梅子垭,以茶为业。梅子垭至今仍保留着四十七株宋代古茶园。明朝,《竹山古县志》中记载;上庸地物产中有茶。从竹溪出土的明朝青瓷茶具可证竹溪饮茶己相当讲究。清朝,《竹溪县志(同治版)》艺文、祠祀、善行等,均有茶的记事。茶已溶入竹溪人男女婚恋、生产生活、民俗嫁丧仪式、传说叙事、劝善戒喻之中(16)。“一去二三里,家家都有茶”,茶已成为大众饮品,饮茶风盛,民间茶俗巳经形成(17)。同时茶已作为土产上市交易并纳税(18)。宣统元年(1909年)竹溪茶叶在武汉召开的中国第一次博览会,即“湖北省武汉劝业奖进会”参展(19)。民国时,公元1937年,茶叶面积320亩,产量10000公斤(20),公元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受战乱影响,茶叶面积减到60亩,产量5000公斤(21),1948年茶叶372.8亩(22),产量约6000公斤。综上所述,竹溪历史茶事起源于西周,迈步于唐、宋,普及于明、清,受战乱影响,衰于民国。由于竹溪处于巴蜀和荆楚的特殊地域使竹溪一直处于古茶业中心地位,是茶文化由巴蜀向全国传播的承接地与中转站。尤其在唐、宋、明、清时期,因移民因素和唐后佛教(23)、道教的传播(24),为竹溪带来了优良茶种和制茶新技术,给竹溪茶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因子。竹溪在唐前为山南茶区,现代为江北茶区(25)。茶叶在唐前主要是野生和飞籽成林散落繁衍,唐后出现小面积人工种植。产品汉前叶茶为“鲜叶烹煮而食”,汉时有加工茶产品出现(26),唐后宋前为饼茶(27),宋未明初后为散茶。三、竹溪现代茶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当时茶叶面积小、产量少。1949年,茶园面积1200亩(28),茶叶产量7500公斤(29),零星分布在水坪的纪家山、油房梁,鄂坪的罗汉垭,天宝的白鸡垭、孔雀垭、关山、杨家坪等地(30)。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县人民政府支持茶叶发展,使茶叶生产得恢复和发展。建国后竹溪茶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54年至1985年。这一阶段基本上茶叶生产启动基础时期。1954年汇湾乡建立农茶叶社,入社农户367户.发展茶园250亩(31),后其他乡又建茶叶社2个。1954年中共襄阳地委召开入社农村支部书记会议,梅子乡的茶叶生产作为典型在会上作经验交流(32),1956年1958年至兴办了林农、林茶兼作的国营龙王垭茶场(33)、杨家扒综合农场、国营标湖林场、国营双竹林场。1966年龙王垭茶场成立了茶叶试验站并开始了茶叶扦插育苗(34)。1969汇湾乡兴办梅子垭茶场,1976年兴办了漆、茶兼作的龙王垭漆场。从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末,竹溪茶叶加工沿用传统手工制造方法。1973年从杭州等地引进揉茶机10台,此后逐步步入茶叶加工机械化。1975年至1980年,兴办了新洲乡的大营盘、观音台、中峰镇的中梁子、蒋家堰镇的长梁子、花桥乡的塔二湾、锅厂湾、水坪镇的纪家山、泉溪镇的太平关、兵营乡的迷魂阵、天宝的蔡坝等社队茶场;1983年郧阳地区茶叶生产会议在竹溪召开(35)。1985全县茶叶总面积由1949年的1200亩增至25719亩(36),产量由7500公斤增至16.6万公斤。竹溪茶叶产品主要有“家园茶”加工的“竹溪毛峰”。“竹溪毛峰”名列《中国茶经》、“中国各产茶省主要名茶品目”之中。第二阶段是1986年到1998年,这一阶段基本上茶叶生产开始由过去的单一开垦荒山逐步向好地转移,在建园的方式上也开始由过去挖窝点播向开槽换土条播种植转变。先后建成了县河的牛角尖,水坪的前进、梧叶子沟、八宝山、红石岩、春山,中峰镇小南沟、大南沟、同胜、土城子、青草坪、石松茶场,龙坝乡的老王沟茶场,天宝乡的张家山、王家山茶场,鄂坪西湾、九湾茶场等一批乡镇和村办茶场,14个农林特场也都建设了一批茶叶基地。到1998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7000亩,茶叶产量达到了49.5万公斤(37)。茶叶产品主要有:龙王垭的茶场“龙峰茶”、梅子垭茶场的“家园茶”、泉溪太平关茶场的“太平茶”、龙王垭漆茶场的“云雾茶”、九里林特场的“九里香”、洛河茶场的“八宝尖”、杨家扒农场的“习武碧剑”、水坪前进茶场“银桥春”。第三阶段是1999年至2008年。这一阶段是茶叶生产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茶园生产经营管理由粗放分散型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现代茶业方向发展。主要特点:(一)发展规模化。过去竹溪茶叶生产以家庭或以小作坊为单位,经营规模一般很小,分散经营,无法有效进行产业化管理。1999年,中共中央要求各地“抓紧调整优化农村产业产品结构”,“大力强化农业增产增效要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国务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竹溪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有机茶,实施集约经营,规模化发展,市场化改革。从1999年到2009年底,竹溪茶叶种植从量到质都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全县建有万亩以上大型茶场2个。全县302个村,50%的村有茶园。其中:300亩以上的村103个,占村总数的34.2%,1000亩以上的村32个,占村总数的10.6%,万亩以上的乡镇5个,占乡镇总数的33%。到2009年底,全县茶叶总面积达到了15万亩,形成以水坪前进、县河及农业示范场、新洲观音台和新发、兵营迷魂阵为主的东部茶叶带,是全县的早春茶基地;以龙王垭、鄂坪九湾、汇湾梅子垭、泉溪太平、天宝张家山、王家山为主的南部茶叶带,是全县的高山、二高山茶叶基地,此区域为竹溪优势产业带;以九里岗、水坪塔儿湾、城关五峰山、龙坝老王沟、中峰中梁、蒋家堰长梁为主的中西部茶叶带,是全县的低山平坝茶叶基地。以茶叶基地规模衡量,竹溪茶园规模面积居湖北省第一位。茶叶总产量为155万公斤,总收入2.2亿元,茶农人均收入2353元。茶叶产业已成为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重点项目。湖北省人民政府将竹溪纳入秦巴山名优绿茶产业区,确立为茶树良种繁育场和繁殖基地、无公害茶叶出口基地、名优绿茶出口基地、湖北省高香型绿茶主要产区(38)。2004年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茶叶之乡”(39)、“中国有机茶之乡”的称号(40)。(二)经营产业化。竹溪县围绕茶叶产业,坚持产业化经营理念,组建了茶叶产业化办公室,营造了良好的茶叶产业发展环境,2006年,在过去140多家茶叶企业的基础上组建了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和梅子垭茶业有限公司。两大公司将13个乡镇、9个农林场、5万茶农纳入集团公司管理。2007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组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2009年该茶叶专业合作社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茶叶专业示范合作社。有2007年梅子贡茶业公司和汇湾乡组建股份制茶叶专业合作社。全县茶叶种植加工企业162家,从事茶叶加工的人员816人,经销企业169家,其中:县内30家、省内105家,省外34家,从事茶叶加工、经销人员近2000人,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小场)+农户+市场”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三)建设标准化。2005年,竹溪县“龙峰茶”产区列于国家标准化示范区,竹溪县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和无公害食品要求,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和生产习惯的实际,制订了《龙峰茶产品执行标准》,并于2004年9月29日由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发布为湖北省地方标准。《龙峰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龙峰茶》、《梅子乌龙茶地方标准》。先后制订了《龙峰茶种植技术规范》、《龙峰茶鲜叶采摘技术规范》、《龙峰茶加工技术规范》、《龙峰茶出厂检验方法》等技术规范,使茶叶生产从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和产后加工、包装、流通全过程管理,有标可依,有规范可循。(四)建管有机化。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技术、有机茶生产技术,是现代茶叶生产三大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近年,在茶园兴建、茶园管理上对茶园实行无公害、有机化管理等科技手段,遵循生态学原理和自然规律对茶园进行科学管理,如茶园建设环境完全清洁、干净,茶园三公里以内不允许工矿污染源存在。茶园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制剂,坚持年深翻一遍、锄草三次、清园消毒一次,并辅以修剪、台刈和机械化节水喷灌技术。实行林茶间作,在茶叶基地内广植树木,在园区周边建防护隔离带,为有机茶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在茶叶加工上,全面推广茶叶机械化清洁化生产技术、现代储运技术。严格按有机茶标准与生产规程组织生产,坚持“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控制。全县现已建成有机茶园18万亩。以“龙峰茶”为代表的竹溪绿茶通过了欧盟有机茶质量认证和绿色食品A级认证。产品经华中农业大学检验:各项安全指标和内质控制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要求,同时,经过专营茶叶出口贸易的武汉易生生物有限公司检测:“龙峰茶”15项指标全部符合出口要求,连续多年国家监督检验无不合格项。2005年6月,全省名优茶生产和茶叶出口重点加工企业经验交流会在竹溪召开;2009年,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获自营出口权。(五)加工现代化。2005年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投资500多万元建设的全封闭自动化茶叶无菌生产线,并建成了3个库容量为20立方米的茶叶专用冷藏保鲜库,购置了新型箱式冷藏保鲜运输车。梅子贡茶叶公司建设了3个标准化茶叶生产加工车间,茶生产从管理方法到生产设备都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2006年,全市茶叶制作技术能手评选会在竹溪召开。先进机械的引进和配套设备的应用,不仅取代了传统手工炒茶,而且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益,保证了产品质量。全县共有茶场场房面积66000平方米,其中车间23000平方米,通场公路280公里,通电线路400公里,自来水管道280公里,全县拥有加工设备1000台(套),年加工能力2500吨。2009年,投资兴建了有机茶月饼和有机茶糖果生产线,年可生产有机茶食品800吨。全县骨干茶叶企业均建立了质量检测手段,并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2009年龙王垭茶业
本文标题:竹溪茶叶起源和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645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