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两极格局的形成(2015)分解
第1课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以来国际格局的演变阶段:两极格局形成(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多极化趋势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实力下降,西欧、日、中和第三世界国家力量上升两极格局瓦解(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目前):一超多强一、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条件)1.二战后世界版图发生了重大变化,极大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的对比,一些欧亚国家相继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二战后,西欧、日本普遍衰落“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丘吉尔苏英美武装部队300万国防预算超800亿美元30艘航空母舰和1000多艘其他战舰在全球有480多个军事基地垄断原子弹控制操纵联合国经济工业产量占2/3出口贸易占1/3黄金储备占3/4军事政治2)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重大贡献,使它在全世界赢得了很高的威望。控制整个东欧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整个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驻军欧亚许多地区;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3年苏联氢弹爆炸成功。苏联克里姆林宫3)苏联国际威望有了很大提高,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军事政治大国。4.根本原因:两国对外战略上的矛盾逐渐加剧,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制度、国家利益不同)*不同的社会制度:美国是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是社会主义强国。双方都因不同的制度对对方有敌意。*不同的国家利益:二战后两国的力量都空前壮大,各自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两国的势力范围大幅扩张,双方都认为对方是直接的最大威胁。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二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逐渐破裂,走向对峙和冷战二战后,美国以武力为后盾,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武力以外的各种措施,以遏制共产主义的敌对行为。二、冷战政策及其实施2、美国推行“冷战”的原因1、含义:①二战刚结束,美苏都不愿不敢重燃战火;苏联在政治上、军事上可与美国相抗衡;都有核武器;世界人民渴望和平②二战后,美国欲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共产主义制度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碍,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是它的主要敌人;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3、“冷战”拉开的序幕——“铁幕演说”演说中的铁幕下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指的是苏联和东欧。美国对外政策的总原则是:帮助自由民族保持他们的自由制度和国家完整,对抗想把共产主义强加给他们的侵略活动。…..美国对受到共产主义威胁需要援助的国家给以金钱、原料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1)概念: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声称希腊和土耳其正面临着“极权主义”的威胁,要求国会拨款进行援助。这被称为“杜鲁门主义”(2)核心内容:实行“冷战”政策美国的对外政策: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自由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极权国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4、“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杜鲁门主义”(3)目的(冷战实质):通过干涉别国内政,控制它国,达到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称霸世界。(4)影响:标志着美苏两国的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意味着美国对外政策已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开始由局部扩张转变为全球扩张(阅读卡最后一句)杜鲁门主义1947全球扩张全面冷战宣言书马歇尔计划1947稳定欧洲资本主义秩序控制欧洲北约集团1949与“华约”对峙造成世界不安宁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政治经济军事二战后到50年代的冷战政策•5、50年代冷战的表现:•(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①原因:•A:在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全球战略中,欧洲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B:战后初期,欧洲各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马歇尔计划(欧洲经济复兴计划)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1947年7月正式启动,1951年终止。四年间,西欧各国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其中约90%是赠予。若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这笔援助相当于2006年的1300亿美元。1948年至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1952年西欧工业生产增长了35%,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过战前的水平。②影响(作用、意义、目的):一方面帮助西欧各国和土耳其迅速恢复经济,防止了革命的爆发(稳定西欧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另一方面,美国通过援助打开了西欧的门户,从而控制西欧五星上将,美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3)军事上: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出现①: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的原因:二战后,美国已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为了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放弃了战时与苏联的同盟,转而反共反苏。时间: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国家: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现有28个)性质:军事政治集团(美国控制)②、华约(华沙条约组织)建立的原因:二战后苏联的国际威望有了很大提高,一批人民民主国家也相继诞生,50年代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对抗北约时间:1955年华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华沙条约》国家: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性质:军事政治集团(苏联为首和控制)〇分别说出北约、华约组织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区,针对谁?北约主要集中在西欧和南欧,针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抗苏联和华约华约主要集中在东欧和苏联,针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对抗北约有哪几个国家既没有参加北约也没参加华约?③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出现的意义(影响):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即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引发了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和在世界范围内的争夺,造成战后世界长期不安宁,国际局势的紧张(消极影响);但双方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积极影响)总结:东西方对峙格局(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1)雅尔塔会议上《雅尔塔协定》的签订,标志着两极格局初步形成。(2)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4、美苏争霸(冷战)的具体表现(60年代后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全面冷战:(1)1949年德国分裂,1961年修建柏林墙(2)冷战期间,美苏军备竞赛(3)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4)双方还展开了激烈的太空竞赛,并在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领域彼此对抗,互相隔绝或封锁。局部热战:(5)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侵越战争三、美苏争霸:1、原因:美苏称霸野心2、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末3、主要表现形式:冷战美苏争霸表现一:德国分裂,修建柏林墙欧洲:德国的分裂(1949)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社会主义国家)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分裂的主要标志——柏林墙的修筑(1961)柏林分区占领德国一分为二苏占区美英法占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的分裂(1949)和柏林墙•1949年-1961年8月12日大约有269万东德人通过东、西柏林的81个通道纷纷逃向西部,占当时东德人口的1/6。•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达154公里,通称“柏林墙”。•它的外围是一道3.5米高的通电铁丝网,铁丝网与柏林墙之间有50米宽的空地,在这长160多公里、宽50米的无人地带设有300个观察炮楼、22个暗堡,数千个电子眼和250只警犬。柏林墙高4米,宽50公分,墙的上端还焊接着光滑的圆形铁筒,使人无法攀登。•1961年8月22日,民主德国政治局做出决定,边防兵对越墙逃跑者可以强行禁止,包括开枪。两天后第一个越墙者被打死。•1961年10月27日美苏两方十几辆坦克在柏林墙两侧相隔100米对峙十几个小时,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美国及其西方的盟国此时并不想同苏联发生军事冲突,就接受了“柏林墙”这一既成事实。争霸表现一:德国分裂,修建柏林墙登台眺望亲人居住的地方想看看墙的另一侧大国强权的产物,美苏“冷战”的产物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統一,結束维持了四十一年的分裂局面。三八线南北朝鲜军事分界线,南方新铺了小石头,北方的是黄沙。大韩民国(南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朝鲜)北纬38度线亚洲:朝鲜的分裂(1948)也是美苏冷战的表现和结果:1945年8月6日广岛原子弹1945年8月9日长崎原子弹1949年9月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52年11月美国在太平洋实验氢弹1953年8月8日苏联爆炸第一颗氢弹争霸表现二:美苏军备竞赛20世纪50年代后期,苏联的霸权主义也膨胀起来,在军事力量上成为与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美苏两国之间开展了激烈的军备竞赛。1949年苏联核爆成功1961年人类首位太空人苏联加加林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首个人造卫星1960年始美苏发展太空竞赛超越对方争霸表现三: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肯尼迪扳手腕反映美苏什么态势?优势在哪一方?图中两个人物分别是谁?苏联撤回了建设导弹基地的所有物资争霸表现四:双方还展开了激烈的太空竞赛,并在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领域彼此对抗,互相隔绝或封锁。争霸表现五:局部“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朝鲜战争(1950—1953)越南战争(1961—1975)①朝鲜战争(1950—1953):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②越南战争(1961—1975):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美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1961年美国发动了所谓“特种战争。1965年,“特种战争上升为”局部战争”,美国海军陆战队在越南岘港登陆。美国侵越战争历时14年(1961年—1975年),美国损失惨重:5.6万余人丧身,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在侵越战争期间,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一浪高过一浪。1969年1月,在尼克松就任总统时,华盛顿上万名群众,高举着“尼克松是头号战犯”等标语走上街头,举行大示威,吓得尼克松只好躲在防弹的“玻璃罩”中发表就职演说。美国侵越战争——美国历史上历时最长,损失最大的一次战争侵越战争的失败标志着美国霸权政策严重受挫冷战含义:P3时间——实质(目的)——序幕——开始标志——结束标志——表现—东西方对峙格局初步形成的标志——正式形成的标志——结束的标志——签订《雅尔塔协定》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美苏争霸的主表现形式20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末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称霸世界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政策方面: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具体事实方面:修建柏林墙;美苏军备竞赛;古巴导弹危机;美国侵越战争(美苏争霸)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二战后到80年代末)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东西方对峙(战后初期)美苏争霸(50年代末—80年代末)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东西方对峙格局)最终形成标志:北约(1949)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1955)结束标志: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初步形成的标志:签订《雅尔塔协定》两极多极化趋势
本文标题:两极格局的形成(2015)分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647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