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春节的由来•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寨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十二生肖由来•十二生肖首先出现于记时。一昼夜是二十四小时,古代天文学家将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同时他们在观天象时,依照十二种动物的生活习惯和活动的时辰,确定十二生肖。夜间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属子时,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静,频繁活动之时,称“子鼠”。凌晨一点至三点,属丑时。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故称“丑牛”。凌晨三点至五点,属寅时。此时昼伏夜行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故称“寅虎”。清晨五点至七点,属卯时。天刚亮,兔子出窝,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故为“卯兔”。早晨七点至九点,属辰时。此时一般容易起雾,传说龙喜腾云驾雾,又值旭日东升,蒸蒸日上,故称“辰龙”。上午九点至十一时,属巳时。大雾散去,艳阳高照,蛇类出洞觅食,故作“巳蛇”。中午十一点至一点,属午时。古时野马未被人类驯服,每当午时,四处奔跑嘶鸣,故称“午马”。午后一点至三点,属未时。有的地方管此时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候,故称“未羊”。下午三点至五点,属申时。太阳偏西了,猴子喜在此时啼叫,故为“申猴”。下午五点至七点,属酉时。太阳落山了,鸡在窝前打转,故称“酉鸡”。傍晚七点至九点,属戌时。人劳碌一天,闩门准备休息了。狗卧门前守护,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故为“戌狗”。夜间九点至十一点,属亥时。夜深人静,能听见猪拱槽的声音,于是称作“亥猪”。就这样,一天的时辰和动物搭配就排列了下来: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后来人们把这种纪时法用于纪年,就出现了十二生肖。习俗•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贴春联•贴春联在明代开始盛行,一直到了清代,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放鞭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代表着美好愿望。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年画•春节贴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起源于“门神”。《年年有余》、《财神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守岁吃年夜饭看春节压岁钱•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赏花灯•过年赏花灯习俗自古由来已久,到了北宋发展到了极致。一直流传到现在,南京的夫子庙灯会每年都洗衣大量观众。•穿新衣服拜年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春节食俗•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春节吃饺子是一项传统,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吃汤圆•寓意:合家欢乐,团团圆圆比较有特色地方的春节•广州春节地方特色•春节为农历元旦,广州的春节既有中国春节的基本内容,又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置办年货;除夕前,在大门上或厅堂里挂上福字或年画,有的人家还将福字倒挂,意即福到。除夕夜,一些家庭到宾馆酒家吃团圆饭,然后行花街。初一至十五,亲友或相识的人互相拜年时,已婚或年长者要给未婚者或小孩封利是,以示吉利之意。正月十五元宵节食汤圆,寓意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团圆、幸福美满。广州的春节风俗还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是:1、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举办迎春花市,数以百万计的人参加逛花市活动。2、置鲜花。家家必置,包括摆年桔、摆水仙、插鲜花。3、庆人日。人日为大年初七,广州人多在这天设丰盛的家庭筵席,以示庆贺。少数民族春节•蒙古族同胞称春节为白节,正月叫白月.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蒙古包内的火炉边,年轻人先向长辈敬献辞岁酒,然后全家饱餐烤羊腿和水饺。•满族同胞过春节时,家家要做血肠、煮白肉和酸菜汆白肉,主食除了高梁米、小米,最有特色的食品要数饽饽了。饽饽的品种很多,因季节不同,制法各异。春节时,做豆面饽饽,把大黄米、小黄米磨成面,加豆面蒸制而成,色黄、味香,食用时用油煎或蘸糖,香甜适口。过年时,除了饽饽,还要吃一顿辞旧迎新的鲜肉水饺。•白族人家,年初一大清早,全家老幼都要喝泡米花糖水,预示新的一年能过上花蜜般的甜日子。•藏族人在春节前夕,家家户户的老人都把麦粒、红豆、人参果、糌粑等食物精制成一个呈圆形的喜盒,插上五色纸花,摆在室内醒目的地方,祈愿吉祥如意。••维吾尔族的春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香喷喷的普罗(抓饭);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芝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类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品,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花色炸食)等等。壮族同胞除夕这天,家家要杀猪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蒸肉,制作叉烧肉、包粽子、糕点等美味佳肴。晚饭从下午4时左右就开始,菜肴相当丰富,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炖猪脚、炖整鸡亦不可少。大户人家一般分男女两桌,男的先喝酒后吃饭,喷香的大米饭是不可少的,需做出足够的米饭备初一食用,叫作吃压年饭,象征着富裕。•土家族的春节宴十分丰富,一桌酒席少则12个菜,多则36个,其中有一道是白萝卜和青菜丝共炒,寓意来着清清白白;还有一道菜是煮圆子,寓意全家人团团圆圆。•侗族同胞大年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精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餐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族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布依族鸡肉稀饭是居住在云南省巧家县布依族人农历年三十和正月初一的节日传统食品。吃鸡肉稀饭的习俗,在族内因姓名不同也各具特色。如姓梁的,当鸡肉稀饭煮好后,要由一个青年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木杆,在屋前屋后巡游3周后才能吃饭。•苗族有一个过年打糍粑的习俗,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七八就要打糍粑。糍粑是用上等的白糯米用冷水浸泡后,控干水蒸熟,放入木槽或石槽内,用木锤打茸烂,再用熟油抹手后,用手捏成饼状,晾干后可炸、煎、烙、煮,也可现打现吃。糍粑不仅是苗乡的节日食品,而且是送亲馈友的礼品,新春佳节亲朋好友来往,都要互相送上几块。•羌族在欢庆春节时,献上用面粉制成的小鸡、羊、牛,分食羊肉后将羊血洒到树林里。亲邻好友互相邀请,拜年做客,同饮咂酒(用青棵、大麦煮熟加酒曲拌匀,放入坛内,以草盖之酿成).饮酒方式也别具一格,大家轮流用细竹管吸饮,边吸边向坛内添清水,等其味淡后连酒渣一起分而食之。•
本文标题:名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657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