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内容(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二)整体感知文章中心(三)局部探究词句段的含义及作用仿(续)写片断练习(四)开放探究题所用文章•《雪后的阳光》•《我看到了一条河》•《父亲睡了》•《最温暖的墙》•《永不受伤的飞翔》专题训练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感知文章内容的方法:1、叙事类:①抓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表述句式通常是:什么人(谁)做了什么事②概括各段大意+合并归纳相同自然段+组织表述2、散文则要根据散文类型而定。题型及答题方法: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文章内容。答题方法:抓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表述句式通常是:什么人(谁)做了什么事例1:《雪后的阳光》第1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我”在监考时发现少了一份试卷,原来是家庭贫困的张波为他因残疾而不能上学的哥哥留出来了。“我”知道真相后很感动,于是把试卷给了他。(错误答案)错误:1)人称不对。2)语言罗嗦,不抓中心情节,横生枝节。正确答案:本文记叙了一个家境贫寒的男孩在考试时为残疾无法上学的哥哥拿多余的试卷,让我深受感动的事。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加以概括。③根据文章内容填空。答题方法:概括各段大意+合并归纳相同自然段+组织表述。例1《我看到了一条河》3题:文章叙述了“我”童年记忆中的哪“几个片断”?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①四岁时,“我”独自回家迷路。②度假期间,“我”在海里练游泳。③回家的路上,“我”在一条河里学会了游泳。答题要领:1、表述句式通常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2、找准叙述人称(主要人物或线索人物)。3、当文章所叙是好几件事时,注意事与事之间的过渡(过渡词句、时间地点的变换等)答题时最好分点概括。4、叙述内容抓主要情节,语言简洁流畅,但情节表述要完整,尤其不可漏掉关键情节。专题训练二:整体感知,把握主题。整体感知、把握主题的方法:1、注意标题:题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文章中心。2、注意文章的结尾及文章中的议论抒情句。(如《雪后的阳光》《永不受伤的飞翔》)3、注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语句或形容性词语(尤其注意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如《故乡的榕树》)4、从所选的事件中概括,事件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关注详写的部分,看文章所选的事件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还应注意寻找叙事中融入作者情感的词句,从中找到要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如《我看到了一条河》《父亲睡了》)题型及答题思路: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题(由标题或关键语句入手)②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③对文章题目的理解。(表层:解释字面意思,抓文章主要内容;深层:联系文章主旨或人物性格特点谈。)例1《我看到了一条河》第6题:谈谈你对“我看到了一条河”这个题目的理解。参考答案:指在度假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了一条河,并在河里学会了游泳;表示“我”发现并抓住了最后一个向困难、向自我挑战的机会,这是“我”成功的起点。例2《最温暖的墙》第1题:你是怎样理解文章标题“最温暖的墙”?参考答案:指为了不让老师的手被粉笔的灰尘腐蚀,学生用纸裹住了粉笔,在寒冬里给老师送去温暖,犹如一堵挡住寒风的墙;这里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孩子们的爱心比作温暖的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对老师的回报和关爱例3《永不受伤的飞翔》题目的含义是什么?答案:既指小男孩坚信小鸟虽然受伤但也一定会再次飞翔,又指小男孩虽然家庭生活困难、窘迫但仍然心存爱心,仍然坚强、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④文章以“…”为题的原因/好处?(作用)内容:概括主要内容(表层、深层);主题:暗示或揭示文章的中心;结构: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自身表达效果:如修辞、句式、设置悬念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雪后的阳光》第5题:题目的好处参考答案:本文记叙了一个家境贫寒的男孩为残疾无法上学的哥哥而拿多余的试卷的故事,(1)表现了兄弟俩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能够顽强战胜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就像雪后的阳光一样,让人看到希望,以“雪后的阳光”为题,暗示了文章的中心。(2)同时,用“雪后的阳光”来比喻美好的未来和希望,生动形象,能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例2《父亲睡了》第3题:题目的好处参考答案:以“父亲睡了”为题,一语双关,既写了父亲靠在“我”怀里睡着时的情景,也含蓄地写出了父亲永远地离“我”而去了;文章借此表现了老弱的父亲对“我”的依赖和“我”对父亲的体贴、关爱;同时以“父亲睡了”为线索组织材料,使文章浑然一体。答题原则:(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3)尤其是表述性的题要注意语言连贯精炼,内容要全面,力求一语中的。专题训练三:局部探究之字词句段题型及答题思路:1、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1)辨析词语、选词填空。(2)理解文中的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主题思想或人物性格来回答,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例如词语中含有修辞,要点出并分析该修辞的作用。(3)品味语言,圈点批注:答题思路:①圈出词语(认真审题,确保答案符合题目要求。选词恰当,可根据整个句子的中心来选择词语。)②回答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词语含义作用的回答思路同前)③回答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句子的含义一般要从该句“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两个方面回答;表达效果则要考虑该句修辞、句式方面的特点。(提醒:语言表述完整流畅。)例如:1、《父亲睡了》“山路上,每每歇息时,父亲总是让我站在里面,他站在外面,用身子挡着我,生怕我不小心跌下去。”答案:“总”是一直、一向的意思,写出爬山时父亲一直在有意识地保护着“我”。这句话通过描写父亲一系列的动作,表现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呵护。2、《永不受伤的飞翔》4题“男孩走过去,把它小心翼翼地放在了手心。”答案:“小心翼翼”是非常小心、谨慎的意思,写出了小男孩非常小心地把小鸟放在手心,这句话通过对男孩拿起小鸟时的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了他对小鸟的珍爱和呵护,体现了他的善良、有爱心。2、理解句子的含义与作用。(1)句子含义:答题思路:含义分两步答:一是解释浅层含义;二是结合语段或文章中心,理解深层含义。例1、《我看到了一条河》中第5段“这时我看到了一条河”一句有什么含义?答案:文中是指“我”在度假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一条河,实际是指“我”发现并抓住最后一个向困难、向自我挑战的机会,这是“我”成功的起点。例《永不受伤的飞翔》第5题说说“一个骨子里永远不会受伤的生命,人生所有的艰难,都会为他让路”这个句子的含义,并谈谈这对你的启发。参考答案:含义:一个真正坚强不屈的人,能战胜人生路上的一切困难。启发:一个人只要能勇敢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就会在战胜困难中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2)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答题思路:一般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中心的关系上分析考虑。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前后照应、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例《最温暖的墙》第3题“第二天上课时,她一走进教室,发现孩子们的眼神和往常不一样,有一种期待、一种激动……”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表现了孩子们的迫切的期待,期待老师能理解他们的用意,能接受他们的爱心,为下文埋下伏笔,引出下文他们把一根根粉笔包上彩纸的内容。3、分析文章某段落的作用段落的作用可从内容、结构、顺序等角度考虑。开头段(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结尾段(1)篇末点题(2)首尾呼应(3)总结全文,深化中心(4)令人深思,给人警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中间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等。插叙:a交代或解释某种情况或原因,使情节更完整;b、丰富人物形象c、突出主题d、为下文作铺垫例《永不受伤的飞翔》2题答案:内容:交代了小男孩的身世与处境。作用:使人物的不幸遭遇与他当下的充满爱心形成对比,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精神的可贵,突出了文章的主题。4、仿(续)写句子。答题思路:句式、修辞对+句意通顺合理+符合语境关键:符合语境!例1、《父亲睡了》第2题:根据文章内容补写句子。小时候,病弱的我睡在父亲宽大的臂膀里,温暖而安适;长大后,,。例2《最温暖的墙》2题:仿照例句结合文章内容,补充完成句子:在课堂上,老师用沾着血迹的粉笔,向学生传授中华文明知识。在,同学们,。瘦弱的父亲枕在我坚实的臂肘间课下用一张张薄薄的彩纸,给老师筑起一堵最温暖的墙沉静而安详5、按要求进行片断练习。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看准要求:通常是对文中某个人物进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2)务必使所写内容符合原文语境,如要使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符合人物当时的心理、符合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等。3)心理片断练习要注意人称(第一人称)。例1《父亲睡了》第4题:填写描写父亲神情和动作的语句。参考答案:他不时地睁开眼睛瞅瞅我,那眼神似乎在说:还是儿子好呀!例2《永不受伤的飞翔》第3题:揣摩女人的心里活动。参考答案:我也会做妈妈,也会有自己的孩子,做父母的如看到自己的孩子受罪,一定会很难过的,看这小鸟这样可怜,放了它吧。专题训练四:开放探究题题型:(1)根据选文内容谈感受或启示(感悟)。思路:概括选文内容或主旨(人物精神)+启示(感悟)《雪后的阳光》第6题:写出你的心灵感悟答案:文中的兄弟俩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能顽强战胜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我也要像文中的小男孩那样,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顽强勇敢、自强不息。(2)结合实际生活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思路:概括选文主旨+联系实际举例+分析例《最温暖的墙》第5题参考答案: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大爱无言,只需行动。比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强烈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财产损失。“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四川特大灾情牵动着全国亿万人民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一席席感人肺腑的话语,一桩桩让人泣下的事迹,无不震撼人心,催人奋进。全国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大爱”的内涵:大爱无言,行动最真。(3)对选文中的人物(或做法)进行评说。答题思路:提出观点+进行分析。例《我看到了一条河》第7题参考答案(1)可取。温室里长不出茁壮的松柏,父母放手让孩子接受挑战、培养其独立精神的做法十分可取。(2)不可取。这种做法太冒险,四五岁的孩子还没有自理能力,放手让孩子自由活动,不安全。注意:观点明确,不能模棱两可,有理有据,举例典型(正反面例子),还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4)材料链接题答题思路:立足原文主旨,寻找原文与材料的共同点,谈思考与感悟。例1《父亲睡了》第6题答案:共同处:田世国和“我”都以自己的方式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启发:在生活中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体味深沉而真挚的亲情,用自己的方式去报答父母及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例2《永不受伤的飞翔》第6题答案:善是做人之根本。它会让人获得幸福与欢乐,增进人与人之间亲密的感情,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现在我们身边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请伸出你的双手,用你的善良去温暖他们吧。其他:1、表达方式的作用。•1)、描写的作用记叙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环境描写的作用,作用:a渲染某种气氛b烘托人物某种心情或性格c衬托某种社会环境d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e突出中心思想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2)、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3)、抒情的作用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2、表现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②咏物类——托物言志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
本文标题:初一记叙文阅读模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667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