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青霉素类青霉素类∈PBPs具有转肽酶和转糖酶活性具有羧肽酶活性存在于细菌胞质膜上的蛋白参与细胞壁合成与细菌细胞分裂和维持形态有关作用于细菌菌体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作用机制同时借助细菌的自溶酶,溶解菌体而产生抗菌作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123456青霉素的基本化学结构侧链母核AB=噻唑环+β-内酰胺环6-APA分类窄谱青霉素类VS内容项目青霉素G青霉素V化学性质不耐酸,不耐热,溶于水后极不稳定耐酸体内过程吸收肌内注射,吸收迅速完全,Tpeak0.5-1h口服吸收好,60%由十二指肠吸收,Tpeak45min,食物可减少药物吸收,分布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广泛分布全身各部位血浆蛋白结合率约80%。排泄全部以原形经尿排泄,约10%经肾小球滤过排除,90%经肾小管排除。T½0.5-1.0h肾排泄率为20-40%,约30%经肝脏代谢。T½1-2h抗菌谱(抗菌作用很强)大多数G+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G+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杆菌、产气夹膜梭菌、破伤风梭菌、乳酸杆菌G-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敏感淋病奈瑟菌少数G-杆菌流感杆菌、百日咳鲍特菌螺旋菌、放线杆菌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牛放线杆菌临床应用为治疗敏感的G+球菌和杆菌、G-球菌及螺旋体所致感染的首选药。用于轻度敏感菌感染、恢复期的巩固治疗和防止感染复发的预防治疗。不良反应变态反应、赫氏反应、神经反应相互作用肠球菌I型变态反应I型过敏性休克Ⅱ型溶血性贫血、药疹、接触性皮炎、间质性肾炎、哮喘。Ⅲ型血清病样反应Ⅱ型Ⅲ型降解产物青霉噻唑蛋白、青霉烯酸、6-APA高分子聚合物具有抗原性。原因药物相互作用1丙磺舒、乙酰水杨酸、吲哚美辛、保泰松可竞争性抑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从肾小管的分泌,使排泄减慢,浓度增高,作用延长。2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协同抗菌作用,抗菌机制不同而致抗菌活性加强。但不能混合静脉该药,以防相互作用降低药效。3磺胺类、红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等抑菌药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时可产生拮抗作用。4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能与重金属,尤其是铜、锌、汞配伍,以免影响其活性。5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可与林可、四环素、万古、红霉素、两性B、去甲肾、间羟胺、苯妥英钠、异丙嗪、VB、VC等混合静脉给药,易引起溶液浑浊。6氨基酸营养液可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原性,属配伍禁忌。内容甲氧西林笨唑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等化学性质耐酶,通过改变青霉素化学结构的侧链,通过其空间位置障碍作用保护了β-内酰胺环,使其不易被青霉素酶水解。耐酶,不耐酸,只能肌内或静脉给药。金葡菌对其有特殊耐药→MRSA耐酶,耐酸,供注射和口服体内过程主要以原形从肾脏排泄,排泄速度较青霉素G慢,有效血药浓度的维持时间较长。抗菌活性不及青霉素G抗菌谱同青霉素G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耐药菌株感染的治疗主要用于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如败血症、脑膜炎、呼吸道感染、软组织感染等;也可用于溶血性链球菌或肺炎链球菌与耐青霉素葡萄球菌的混合感染。单纯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青霉素敏感葡萄球菌感染则不宜采用。不良反应较少,除与青霉素G有交叉过敏反应外,少数患者口服出现嗳气、恶心、腹胀等胃肠道反应。相互作用同青霉素G耐药青霉素类内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同点对G+和G-都有杀菌作用,疗效与青霉素G相当。耐酸,不耐酶,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无效。化学青霉素苄基上的氢被氨基取代对位羟基氨苄西林药动学口服吸收不完全,空腹口服Tpeak2h,肌内注射Tpeak0.5-1h口服吸收迅速且完全,Tpeak为2h体内分布广,以肝肾浓度最高,在胆汁中浓度为平均血药浓度9倍。血药浓度约为口服同量氨苄西林的2.5倍。主要以原形(80%)从肾脏排出,T为½1-1.5hT½为1-1.3h抗菌作用对G-杆菌有较强抗菌作用,如对伤寒沙门菌、副伤寒沙门菌、百日咳鲍特菌、大肠埃希菌、痢疾志贺俊菌等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球菌、G+杆菌、螺旋体抗菌作用不及青霉素G,但对粪链球菌优于青霉素G。与氨苄西林相似,但对肺炎球菌、肠球菌、沙门菌属、幽门螺旋杆菌作用比氨苄西林强。抗菌谱对G+和G-菌都有杀菌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对耐药金葡菌感染无效。临床应用呼吸道感染、伤寒、尿路感染、副伤寒、胃肠道感染、软组织感染、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等,严重病例应与氨基糖苷类合用。呼吸道、尿路、胆道感染以及伤寒治疗,也可用于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不良反应与青霉素G有交叉过敏反应、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和二重感染等。以消化道反应和皮疹为主,少数出现转氨酶↑,偶有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和二重感染。广谱青霉素类内容羧苄西林哌拉西林共同特点广谱抗生素,特别对铜绿假单胞菌有强大作用。不耐酸,不耐酶,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无效。药动学血浆蛋白结合率为50%。血浆蛋白结合率低(17-22%)体内分布与青霉素G相似。脑脊液浓度不足以治疗铜绿引起的脑膜炎。脑中药物浓度较高。T½为1小时。抗菌作用对耐氨苄西林的大肠埃希菌仍有效。对G+菌作用与氨苄西林相似,但抗菌活性稍弱。对G-杆菌作用强于氨苄西林和羧苄西林。脆弱类杆菌和多种厌氧菌对本品敏感。对G+菌作用与氨苄西林相似。抗菌谱与氨苄西林相似,对G-杆菌作用强,特别对铜绿假单胞菌有强大作用。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烧伤继续铜绿感染,可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主要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流感杆菌、伤寒沙门菌所致呼吸道、泌尿道、胆道感染和败血症。不良反应与青霉素G有交叉过敏反应、大剂量注射时应注意防止电解质紊乱、NS毒性及出血。可出现皮疹、皮肤瘙痒等反应,约3%患者可发生以腹泻为主的胃肠道反应。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内容美西林匹美西林替莫西林药动学注射用口服体内水解为美西林而发挥作用注射用抗菌作用对G-杆菌作用强,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对G+菌作用弱。抗菌谱仅对部分肠道G-杆菌有效对大部分G-杆菌有效药物相互作用本类药物为抑菌药,与作用于其他PBPs的抗菌药合用可提高疗效。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和一般过敏反应抗G-青霉素类晶体青霉素G钾盐和钠盐性质稳定,其干燥粉末在室温下可保持数年仍有抗菌活性。遇湿分解加速,溶于水后极不稳定,易被酸、碱、醇、氧化剂、金属离子分解破坏,且不耐热,在室温中放置24小时大部分降解失效。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无菌,防止污染。因此青霉素宜现用现配制,不应长时间放置,在炎热的夏天,若暂时不使用,暂不用可放冰箱内保管。配制的方法青霉素的临床应用方法青霉素最适宜的PH值为6.0~6.8,偏离该PH值青霉素易水解,降低疗效。注射用水PH值7.0,0.9%生理盐水PH值4.7~7.0,两溶液中青霉素稳定。10%葡萄糖液和5%葡萄糖液PH值3.2~3.5且是一种具有还原性的己糖,能催化青霉素水解,糖浓度愈高催化水解作用愈强,因此葡萄糖液不可作青霉素的溶媒。溶媒的选择方法青霉素的临床应用方法青霉素在偏酸的葡萄糖输液中不稳定,尽量用生理盐水配制滴注,且滴注时间不可过长。不可与维生素C、含碱性、含醇的药混合使用;不可与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等合用;在抢救感染性休克时,不宜与阿拉明或新福林混合静滴。青霉素除可与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注射液、200ml/L甘醇、硫酸镁注射液配伍外,与多种药物均为配伍禁忌。配伍禁忌青霉素的临床应用方法成人静滴时,宜将一次剂量的药物溶于约100-200毫升0.9%氯化钠溶液中,于0.5-1小时内滴完,分2-4次给药。在此期间内有较高的血药浓度对治疗有利,也可以减少药物分解而产生的致敏物质。青霉素G系杀菌性抗生素,在细菌细胞分裂后期细胞壁形成的短时间内有效。静滴的时间及次数青霉素的临床应用方法合理的对症用药青霉素是广谱抗生素,对特定的细菌有强大的抗菌活性,而对像结核杆菌,病毒等无效。因此在治疗中,如果发现用药3-5天后仍然无效,需要考虑更换治疗方案。合理的联合用药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用有协同作用。与丙磺舒、水杨酸类也有协同作用。青霉素由于在近中性溶液中稳定性,所以注射时应用水或生理盐水溶解,现配现用,杜绝与VC、VB、碳酸氢钠、盐酸、去甲肾上腺素等混合使用,以免降低药效。合理的用药间隔青霉素在生物体内经过3-4小时就会有将近90%被排泄掉,6小时后血药浓度大幅降低,细菌很容易重新繁殖,所以一般青霉素需要每天用药2-3次,连续使用3-5天,在症状减轻的时候再巩固用药1-2天。合理的用药途径青霉素钾钠对酸有溶解性,故内服会被胃酸消化酶破坏,吸收少,达不到血药浓度,因此不可内服。同时其水溶液极不稳定,放置时间久了会分解较多,所以最佳给药途径是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合理用药半合成青霉素速记口诀青V耐酸不耐酶,轻度感染口服爽双氯耐酸又耐酶,可惜不能耐甲氧氨苄阿莫是广谱,肠球氨苄来帮忙阿莫肺炎和变形,幽门螺杆也会抗最后三个抗铜绿,替卡哌拉美名扬!
本文标题:青霉素类抗生素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668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