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教案
25.玲玲的画教学目标:1、认识“玲、祥”等8个生字,会写“叭、玲”等9个字以及“楼梯”和“脑筋”两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3、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教学重难点:认识8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⒈谈话激趣⑴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门打开课本116页,教师(板书课题:25《玲玲的画》)⑵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⒈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⒉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⒊合作学习(1)桌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2)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教师引导:平时我们都用哪些游戏识字的?你来当一回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就让该学生当老师主持这游戏。(3)四人小组讨论识记这些生字。(4)全班交流。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1、小组内读课文,互评互纠正,推荐一位组员。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推荐的组员再次读课文,纠正读音。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4、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结果:得了一等奖。(好事)5、设疑: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有什么奥妙吗?我们下堂课学习。四、指导观察、练习写字⒈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⒉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糟、楼梯、脑筋”这几个字、词,要注意指导学生把他们的各部分写紧凑些。⒊学生练写。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在多媒体上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第二课时一、游戏激趣、复习生字⒈游戏“大转盘”(转盘上写着生字,教师转动转盘,学生开火车读。⒉请把你和生字交朋友的好办法告诉同组的小朋友。二、启发思维、朗读感悟1、提出问题:一件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2、解决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交流。并读出相关的句子。1)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加上“仔细地”看了看,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爸爸?2)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它东西?“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3)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3、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要求: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4、在小组、班级中进行读书评比擂台赛,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金嗓子?然后学生进行评议:谁读的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5、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三、训练表达,渗透思想1、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2、如果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四、做一做:完成课后练习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板书设计:画弄脏了玲玲的画画点什么坏事变好事画只小狗作业设计:1.比一比再组词:岭()扒()曹()句()玲()叭()糟()狗()2.连线:愉快的双手仔细地端详亲切的话语兴奋地奔跑灵巧的心情满意地观察3.照样子写词语:懒洋洋()()()收拾收拾()()()教学反思:《玲玲的画》讲述的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急得哭了起来,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条小花狗。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站在玲玲的角度,想想遇到这样的坏事情,会有多着急,让学生相互交流体会,并通过朗读把她的急切心情读出来,而后来她的心情大变,注意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为了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我让他们先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谈从中受到的启发,起初学生并没有很深的感悟,我便引导学生理解玲玲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在画上小狗这个环节,我重点引导学生领会玲玲在遇到困难后,认真思考,动脑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不足之处:1、在举例子启发学生弄清道理时我只举了一个例子,衣服刮破秀一朵花,结果学生联系生活太浅,只举出类似的例子。2、课堂上只顾一味的启发学生,说得太多,反而觉得整个课堂上学生说得太少。3、读课文形式单一,学生分角色、指名读太少,在朗读时,没有指导学生读出玲玲与爸爸的内心思念情感。4、应多用课件搜集“坏事变好事”的故事,帮助学生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26.蜜蜂引路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提出不懂的问题。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2.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教学准备:生词卡片、投影片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蜜蜂)2.揭示课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3.蜜蜂给谁引路?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二)自学生字1.指名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2.认清字形。引:左右结构,左边是“弓”,右边是“1”。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艹”,中间是“日”,卜边是“大”。斯:左右结构,左边是“其”,右边是“斤”。派: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右边共6笔。谈:左右结构,左边是“言”,右边是“炎”。敲:左右结构,左边是“高”,右边不要写成“支”。讶:左右结构,左边是“言”,右边是“牙”。导:上下结构,上边是“巳”,下边是“寸”。3.理解词语的意思。谈天:聊天,闲谈。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向导:带路的人。(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引路,找到养蜂人的事。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蜜蜂引路?(第二、三、四自然段)3.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四)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自由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1.学习第一自然段。(1)思考:读了这一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甲:我知道这件事发生的时间1922年。地点:莫斯科·,学生乙:找还知道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2)老师小结。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2.学习第二自然段。(1)默读课文,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3)老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3.学习第三自然段。(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图表表示。(2)小组汇报。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定能找到养蜂的人。(4)老师小结。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4.学习第四自然段。(1)出示投影,看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4)老师小结。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5)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5.总结全文。(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第三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经过。第四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3)老师小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列宁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板书设计:26.蜜蜂引路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花丛(路边)认真思考园子(附近)仔细观察小房子(旁边)做出判断作业设计:1.看拼音写词语。mòsīkēqiāoménjīngyàpàirén2.组词。导()蜜()蜂()采()圆()异()密()峰()彩()园()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惊奇——经常——愉快——壮丽——仔细—一聊天——兴奋—一洪亮——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小山—()房子一()火车一()草地—()园子一()蜜蜂一()飞机—()手绢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里有许多()。他仔细(),只见那些()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个()里,()旁边有一所小()。教学反思:蜜蜂引路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简单画出线路图。能区分“往常”与“常常”表示不同的意思。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养蜂人见到列宁时惊讶的语气,并体会人物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的特点。在这节课里,我能按照预设的目标进行教学,贯彻新课标的理念思想,让学生反复读书,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含义,并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如:小组合作、同伴交流、师生对读。并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利用简笔画画出列宁怎样通过蜜蜂找到养蜂的线路图。从整节课来看还存在着许多缺点,老师在时间的把握还有待加强,学生的自主性不足;教学流程不够流畅,语言不够精炼;在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我要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贯彻和落实好新课标的理念,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并落实好。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总之,教与学都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27.寓言两则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课文内容的录音。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观察谈话:出示《揠苗助长》插图,启发谈话: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这两则寓言,我们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引出课题)《揠苗助长》2、解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学生交流)。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对话平台:学习《揠苗助长》二、初读1.读题思考: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相机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zhang。2.出示课件或录像资料,变“话”为“画”,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3、自读课文。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并读准生字、新词。利用用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讨论。4、全班交流生字词语的识记。教师充分鼓励学生交流识字
本文标题: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676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