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邹华享(湖南图书馆湖南长沙410011)[摘要]文章对地方文献的概念进行了明确定义。图书馆要正确处理与所在地区档案馆、博物馆、音像资料馆等单位在收藏地方文献方面的工作关系,确定图书馆的定位形象,拓宽地方文献征集范围,保证收藏重点,逐步形成馆藏地方文献的保障体系。同时,对新技术环境下如何建立和健全地方文献征集网络、加强网上资源搜索、有步骤地实现馆藏地方文献数字化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和看法。[关键词]地方文献地方文献工作图书馆引言地方文献与地方文献工作是不同范畴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工作对象。从图书馆层面上而言,地方文献工作研究是对地方文献进行广泛收集、科学整理、系统开发、有效利用全过程的研究,自然包括对地方文献整体性研究,这种研究是地方文献工作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当然,也不排斥对地方文献的个体研究,如对方志的研究,对家谱的研究等等,但这种研究因受图书馆的性质和服务宗旨所决定,它是以地方文献工作研究为先导,服从和服务于地方文献工作,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学术研究。长期以来,图书馆界把地方文献研究与地方文献工作研究混为一谈,模糊了二者之间的区别。2006年4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前言”中说:“中国国家图书馆于2004年10月12日—14日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以‘地方文献收集、整理、研究与利用’为主题,……,展示了近年来地方文献工作实践的最新进展,探讨了目前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为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与学术界的进一步联系与合作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对话机会,对促进地方文献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前言”的叙述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实际上是“地方文献工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名不副实。“论文集”所收文章和分类也值得商榷,一些内容不符合研讨会要求的文章也收到“论文集”中,即使是作为地方文献的代表文献地方志,其研究范围一般也只限定在收集整理、开发利用方面,至于方志思想、体例、类目设置、版本、价值述评等,那是方志学研究的范围。这样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尚且语义含混,概念不清,更何况下面召开的各类地方文献(工作)研讨会了。有鉴于此,在条理、深化过去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文献工作实践的现实考察,综合地思考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的一些问题,系统地谈几点个人意见,以教正于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专家和学者。1地方文献的概念和特征1.1什么是地方文献?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问题,长期以来存在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是: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史料;狭义的理解是:地方史料,即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后一种理解已经愈来愈被图书馆界所认同和接受,但仍然存在分歧。工欲善其事,先须正其名。要想做好地方文献工作,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首先必须对地方文献的概念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概念要标准、规范,便于理解和实际操作。否则,各个公共图书馆就会各行其是,以致于出现地方文献工作大相径庭的局面。因此,首要的是给地方文献一个清晰、确切的定义,揭示其内涵。地方文献的属概念是文献。那么什么叫文献?《辞海》(1989年版):“文献原指典籍与宿贤。〈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今又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人类知识记录在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等)上。”《辞源》(修订本)“文献”:“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论语·八佾〉:……。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1983年7月颁布的《文献著录总则》(GB3792.1—83)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这种定义已被国家权威工具书《辞海》(1989年版)所采纳。《图书馆学百科全书》添足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由4个要素组成:①所记录的知识和信息,即文献的内容。②记录知识和信息的符号,文献中的知识和信息是借助于文字、图表、声音、图像等记录下来并为人们所感知的。③用于记录知识和信息的物质载体,如竹简、纸张、胶卷、胶片等,它是文献的外在形式。④记录的方式或手段,如铸刻、书写、印刷、复制、录音、录像等,它们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联系方式。”“文献”的概念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演变,古今定义有数十种之多。我们给“文献”定义不应拘泥于古代学者对“文献”的诠释,而应该定位在当代认知的水平上。因此,“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这样简要而明确的定义而应该成为权威性的界说,得到学术界的认同,不要再穿凿附会,标新立异。玩概念游戏只会混淆视听,贻误工作。地方文献是文献的种概念,在文献这一属概念下,地方文献与其他类型文献的本质区别在于“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循此思路,地方文献就是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1.2地方文献的特征地方文献属于文献的范畴,同样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特征。而其本质特征是什么呢?所谓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辞海》1989年版“特征”条)。地方文献有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地方区域性,另一个是历史资料性。地方区域性,这是地方文献本质特征。地方区域性是指地方文献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反映某一区域范围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气候灾异、建置沿革、物产资源、语言文字、风俗人情、名胜古迹、政治军事、经济生活、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地方区域性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小到一个自然村,大到一个国家,甚至整个地球。地方文献的地方区域一般来讲是相对一个国家而言的,是国家领土所辖的某一个部分,如湖南地方文献、广东地方文献,似乎没有“中国地方文献”、“日本地方文献”之说。历史资料性,这是地方文献非本质的主要特征。地方文献要起到存史、资政、励志的作用,必须具有历史价值,悖离文献老化规律,能够提供重复使用。凡是内容涉及某一地方的图书文物资料,而遑论其出版形式、出版地、出版者以及出版物载体如何,都应视为地方文献。但有一部分不具备史料价值,如大量的单位和个人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经验总结、会议交流材料等等。有的甚至是“文献垃圾”,如涉及地方的色情作品;严重歪曲现实的出版物;“文革”中诬陷当地党政领导的所谓“罪证材料”等等,都不宜不加选择地一律纳入地方文献收藏范围。如果说地方区域性是地方文献“范围选择”的要求的话,那历史资料性就是进行“质量选择”的准则。1.3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不能笼统地视为地方文献地方文献是以内容为划分标准的,是内容上反映某一地域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内容上不具备地方性的,即使是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述都不能视为地方文献。但图书馆界还有不少学者有不同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著名图书馆学家黄俊贵先生的观点。黄先生在《地方文献工作刍论》(《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年第1期)中开宗明义,“地方文献是记录有某一地域知识的一切载体。”这个定义无疑是正确的,文字简练,概念界定清晰,但他又说:“一个地域出版了什么书刊资料,拥有多少数量的登记、统计是某一地区社会进步的综合指数的重要方面,如进而对著作定位、对学术含量进行评估,就更能展示它的人文、思想倾向、社会发展水平。这些地方出版物不管其内容涉及的学科性质均属某一地域的精神产品,是出版史料、文化志的基础材料,是地域状况研究的一个具有价值的方面,属于地方文献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藏书建设考虑,建立地方出版物的保存本库是十分必要的。”“试想,不全面查阅近20年来湖南出版的图书,怎能了解湖南在全国出版行业中创造的辉煌,及其对文化发展的贡献”。诚然,一个地方的出版物可以反映某一地域在某一时期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而地方出版物包括图书、报纸、期刊,有纸质型的,也有缩微型、视听型、机读型的,出版物内容纷繁复杂,涉及各个领域各个学科,多数出版物在内容上不具备地方特色。如湖南人民出版社等11家湖南地方出版社2001年出版图书1405种(不含合作出版),其中重版书555种。在新出的850种图书中,内容上反映湖南特色的不到10%,现在出版社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更加不愿意出版发行量不大的具有地方特征的图书。把90%左右不具备地方特色的地方版图书都作为地方文献,那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站不住的。其实,早在1982年12月颁发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就已经把“地方出版物”和“地方文献”作出了区别,第二章第三条讲省馆要有计划、有重点地补充馆藏,就明确提出“本省(自治区、市)的正式出版物和有关本地区的地方文献资料应尽全收集”。至于“建立地方出版物的保存本库”,的确是十分必要,绝大多数省级图书馆已经建立或正在筹建之中。要想了解一个地方出版行业的情况,主要是查阅地方出版物书目和书评及其统计资料,不可能“全面查阅”所有的图书。要想评价一个省出版行业在全国出版业中的地位和影响,不仅要了解该省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还要了解全国其他省市出版物的数量、质量及整体水平。同时,黄先生在文中还说:对地方名人著作无论其祖籍或客籍,其内容也不论是否涉及某一地域,都应属地方文献之列。如果扩展为“地方人士著述,这就失之过滥了。”“之所以将名人著作、传记及其有关资料作为地方文献,是因为名人的业绩、成就、影响以及著作提供的知识,对于研究某一地域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不是仅仅以他们的祖籍或客籍为归属。”需要指出的是,“名人”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一个令名人辞典编纂者长期困惑的问题。黄先生说“地方名人是指革命活动、事业成就、学术成果在历史上被世人公认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当代“名人”的著作收不收呢?现在就着手收集不是更有利吗?那些现在是“人士”,可能以后是“名人”。因此,上述“名人”的说法是模糊而不确切的。“名人”的著作有的内容很广泛,有的内容专一、艰深,凡著作内容不涉及某一地方的,都不能作为地方文献。湖南图书馆入藏毛泽东著作2600多种、10000多册,毛泽东是最有名的名人,能否把这些著作一概作为湖南地方文献呢,显然是不恰当的。左宗棠,湖南湘阴人,清末重臣。1866年移督陕甘,1881年返京任军机大臣,在西北边陲10多年,卓著勋劳,彪炳青史,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中心收藏了很多“引得春风度玉关”的左宗棠在西北活动的资料,并未全面收集左宗棠的“著作、传记及其有关资料”,应该肯定,这样的做法是正确可行的。2地方文献的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2.1地方文献学术价值寓于史料价值之中地方文献的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是合二为一的辩证依存关系。内容上反映某一地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文献,一般不涉及科学理论与技术问题。科学是没有国界的,那就更没有省界、县界了。具有某些地方特点的科学理论和技术著作,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即使有较大的学术价值,一般都不应作为地方文献处理,只收藏反映某一地域的整体科学发展水平,或者某一领域科研进展情况的史料。杂交水稻的科研基地在湖南,可以说杂交水稻是从湖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对杂交水稻的研制历史和现状,推广情况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资料应作为地方文献,至于杂交水稻的植种、栽培的理论和技术则不能视为地方文献。袁隆平主编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简明教材》就不能作为地方文献收藏。又如,湖南省农业厅、林业厅分别主办两种刊物:《湖南农业》、《湖南林业》和《湖南农业科学》、《湖南林业科学》,前者主要是报道反映事业的发展,应视为地方文献,后者是学术性刊物,虽然冠有“湖南”,但不能考虑看作是湖南地方文献。有些文章说,地方病防治是地方文献,也不能一概而论。地方病的地理环境、疫情、防治历史和水平现状、防治机构等方面的资料是地方文献,防治技术就可以不算,如《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治》。因此,地方文献着重文献的史料性,其学术价值是通过其史料价值的实现而显现出来的,并非文献本身的学术性。2.2地方文献价值体现的几个方面地方文献是某
本文标题: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684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