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学习《周易》之启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其源头当属《周易》。《周易》及其基础——阴阳、八卦等至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谓之“易道深,人经三圣,世历三古”。三位历史圣人——伏羲、周文王、孔子奠定了易学的基础,而周文王、孔子又分别成书为《易经》与《易传》,二者合称为《周易》。一、打破三个误区目前,国内外正涌动着学习《周易》的热潮,许多人想学但又忐忑不安,怕学不懂、怕学偏,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我认为,要学好《周易》,首先要打破三个误区:1.打破“神秘”的误区。作为中华科技、哲学、人文学、心理学源头的《周易》并不神秘,因为它的诞生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周易》所描述的正是人们周边之事;中国的农历、节气、农耕的安排,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之理都离不开《周易》的知识。人们对《周易》的误解,似与远在周代《周易》曾作为卜占之书有关。2.打破“迷信”的误区。《周易》的基础——八卦正是由观天察地、取人取物而产生,根本与“迷信”无关,应该说八卦是对天、地、人的描述。人们或许在道观内、道袍上常见八卦之图,又常有人把其与“算命”相关联,因而产生了《周易》可能是“迷信”之说的误解。事实上,《周易》不仅涉及天文、地理、信息理论、医学理论乃至当代的混沌理论等前沿科学,还涉及哲学理论、军事理论、思维理论等领域,故不应该、也不能把《周易》当成“迷信”之说。23.打破“单向思维”的误区。学习《周易》要善于多维思考,不能局限在“科学的还是迷信的”这种单一思维方式上。有些问题是不能简单地用“科学的还是迷信的”来思考与分析的,如政府机构每年都会组织祭拜黄帝陵、祭祈孔庙,这能用是“科学的还是迷信的”来回答吗?显然不行,必须换一个角度来提问、来回答,如从传统的、文化的、历史的、民俗的角度来发问与作答,这样才不至于进入盲区。只有打破了上述三个误区,人们才能正确地、轻松地学习《周易》,才能把握《周易》的真谛。二、《易经》与民间应用学习《周易》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在民间,利用《易经》的象、理、数以及卦之五行生克制化的概念(即: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还引出了一批实用的工具,如养生、风水、卜卦、手相、梅花易数、奇门遁甲等等。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流传数千年而不衰的民间应用呢?正确的态度是不回避、不盲目肯定、不一概否定,而应该采取分析的方法,取其合理成分,剔除其糟粕成分。唯有这样,才能使百姓摆脱江湖术士那一套。(一)《易经》与养生《黄帝内经》、《易经》都与养生有关,二者是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中医学把人的五脏六腑与五行、八卦相结合来分析人们的养生,而五脏与五行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3《黄帝内经》曰:“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究其病因,阴者之病由饮食起居、喜怒哀乐不当而起;阳者之病由风雨寒暑不适而起。具体来说,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包括阳胜则热(实热症)、阴胜则寒(实寒症)、阳虚则寒(虚寒症)、阴虚则热(虚热症);阴阳偏盛之病应损其有余,阴阳偏衰之病应补其不足;春夏应养阳为秋冬之用,秋冬应养阴为春夏之用。因此,阴者之病的预防方法为:饮食按时令,起居按时辰之阴阳变化;喜怒哀乐要节制。阳者之病的预防方法为:依风雨寒暑四季变化来安排生活。《易经》视宇宙为大天地、人体为小天地,认为天、地、人须合一也。基于五脏与五行、四时等关系,《黄帝内经》曰:“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火矣)热食,温灸衣。……”(二)《易经》与风水4风水的本质是《易经》天、地、人合一概念的应用。建筑风水既是一种建筑物吉祥景观的评价系统,也是一种天、地、人合一的和谐系统,其目标为顺应天时、巧借地利、促进人和。所谓“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强调的是人居环境对人的体质、性格、性情等诸方面的影响。风水应体现《易经》的三原则:简易、不易、变易——中国传统的恢宏建筑物,其单体建筑就是简易而实用的,其中国文化元素是不易而具特色的,其建筑物的空间布局则是变易而丰富多彩的。北京的故宫等建筑群,便是《易经》三原则的集大成者。风水理论中有关阳宅所注重的寻龙、察砂、点穴、观水这四要素有其自然价值。所谓“寻龙”,系指建筑物(群)之北面宜有“龙脉”(高耸的山脉或替代物),这既能在寒冬时节阻挡北来的烈风、烈沙,又能保障其南面建筑物的地基强度。所谓“察砂”,系指建筑物的南面或东西两侧有砂包(小山包或建筑物),以便南来的温湿空气与北来的上风混成适宜的空气流而减缓流动,供人们享用。所谓“点穴”,系指在上述条件下,建筑物(群)所座落的平面应该为方整的平窝地,以便运用《易经》的原则来布置建筑物。所谓“观水”,系指建筑物(群)的南面有流水,这既为景观之需,亦便于南风含水汽后进入建筑物(群),以适合人居。风水理论中某些所谓的“煞位”常与环境造成的问题相关。如“宅口煞”,系指住宅冲着丁字街口,而街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势必造成尘土飞扬、噪声过大、安全欠佳等问题,故宜采取措施避之。又如所谓的“祠堂煞”,系指某家房间正对着他家的祠堂,若该家有古稀老人住于此房,经常看见对面祠堂祭奠亡者,难免会受到心理冲击,故老人住的房间应尽量避免正对着他家的祠堂。实际上,诸种民俗用语言描述时令人不解,背后却有其客观原因。5至于风水理论中的“理气”之说(即风水与个人生辰八字有关之说)、“祖坟”之说等,至今尚无合理的解读与论证,不宜轻言之。(三)《易经》与卜卦古代人们对迷惑不解之事、对行动犹豫之事,常会用所谓的“占卜”并结合《易经》来寻求解决之法。依赖“占卜”来解决疑难问题容易进入迷信的死胡同,但通过《易经》的论述来帮助自身解决心理问题,却与基督教徒寻求牧师的指点、佛教徒寻求高僧的指点、个人寻求心理咨询师的指点等类似,这恐怕比某些人寻求江湖术士的“点拨”要好得多。所谓“善易者不卜”,是指精通《易经》者如遇疑难问题,不必卜卦,便可马上联系到《易经》中的某卦、某爻,以帮助自身解决问题。古人确定了一套卜卦的规则并流传至今,何以如此尚无合理的解读与论证。当代的某些“研究者”认为,卜卦过程会携带个人的“信息”,因而卜卦自有其“可靠性”,此说亦没有实验验证。(四)《易经》与“相学”自古以来,“相学”(手相、面相)研究者认为人的掌纹、面相记录了自身的诸多信息,是可以结合八卦、五行、《易经》等来解读的。宋朝的麻衣道者曾著书《麻衣神相》,列举了大量的手相、面相,给出了种种结语,却未阐述理由,无法令人信服。最近几年,国内某些研究者从中医角度来观察掌纹,结合人体穴位,解读了掌纹与个人健康、智力、性格、饮食特点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是可取的。如6王晨霞的掌纹医学研究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被称为“掌纹诊疗第一人”,中国科学界泰斗钱学森也曾多次给她写信表示鼓励。她的新作《王晨霞新说:看掌纹真的很简单》已于2009年出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并自行作出判断。(五)《易经》与天文、军事《易经》的基础——八卦是在观天察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毫无疑问,它与天文、地理以及与此相关的军事有密切的联系。中国农历的12个月、24个节气与64别卦中的12个阴阳循序变化的卦有关,它们的关系为:立冬、小雪(农历十月,坤卦)→大雪、冬至(农历十一月,复卦)→小寒、大寒(农历十二月,临卦)→立春、雨水(农历正月,泰卦)→惊蛰、春分(农历二月,大壮卦)→清明、谷雨(农历三月,夬卦)→立夏、小满(农历四月,乾卦)→芒种、夏至(农历五月,姤卦)→小暑、大暑(农历六月,遁卦)→立秋、处暑(农历七月,否卦)→白露、秋分(农历八月,观卦)→寒露、霜降(农历九月,剥卦)。《易经》在军事上的成功运用,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的故事了。三国时期,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相遇。当时正值农历十月,曹军驻扎于长江北岸,战船以铁链相连以保持平稳,这对不习水性的曹军颇为有利。诸葛亮、曹操均熟悉《易经》,都知道农历十月至农历十一月间节气由立冬变为冬至,相应之卦由坤卦六阴爻变为复卦一阳生——这意味着在冬至日左右五天的时间里天气有转暖(一阳生)的机会,风向也将由西北风转为东南风。尽管曹操心里明白一旦孙刘联军借力东南风用火攻自己的军队,用铁链相连的战船必将大祸临头,但他抱着侥幸心理,认为东南风虽起但风势不够大,7火苗难以由南岸烧至北岸。没想到,诸葛亮比他棋高一着,除了顺利地借来东风,还通过诈降的黄盖在接近江北时发动火攻,风助火势,从而大败曹军。(六)《易经》与“梅花易数”、“奇门遁甲”相传北宋易学家邵雍在观赏梅花时,以观察到的现象与时辰结合先天八卦起卦,再以后天八卦断卦,合了次日的事实,于是便有了“梅花易数”之说。后人对此津津乐道,并依此造出了许多起卦、断卦的方法,但种种方法尚无理论解读,难以令人信服。“奇门遁甲”源于军事上排阵布兵之需。据传此法由黄帝、风后首创,后经姜子牙、张良等改革,而成为了一种军事谋略;自宋朝之后,该工具又扩大应用,成为了帝王们的预测学。“奇门遁甲”设置了5大指标(天、地、人、神/外力、时间)、64个参数(八卦、九宫、十天干、十二地支、九星/九天、八门/八人、八神/八外力)来排局,针对不同性质的事件保留了权重大的参数、忽略了所有剩下的权重小的参数,并通过保留的参数演绎相互作用而作预测。有研究者指出,高水平的排局、断局者断事的准确率可达80%,但何以如此,并无科学或理论的支撑。“奇门遁甲”研究者张志春在他的新作《易学传真》一书中,披露了他如何应用“奇门遁甲”协助北京市海淀区公安局破解了多年前发生的“知春路银行运钞车大劫案”,真令人难以置信。究竟应如何看待“奇门遁甲”,这个问题可以探讨但不能轻言其科学性。我们面前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包括对《易经》的理解),期盼引起大家的讨论,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扬精剔糟,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得以发扬光大!8学习《周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孔子曾花了很大的精力学习、钻研《周易》,“韦编三绝”便是他勤读《周易》的一则典故。他告诉人们,学《易》能使人做事做人更加完美,因为“洁静精微,《易》之教也”。春秋诸子百家之说乃至其后的种种学问皆源于《周易》,可见称《周易》为民族文化之根、民族精神之本并不为过。就连日本、韩国也受到过《周易》的深远影响,如日本历史上有名的“明治维新”,其“明治”二字就与《易传·说卦》有关:“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而韩国国旗中央的太极周围由八卦中的天、地、日、月四卦相伴,此亦可视为中国《易》学文化的写照。诚以为,领导者若能精研《周易》,可以增加如科学思维、执政思维、修身思维等诸多领导智慧,现简述于下。一、《周易》所倡导的科学思维《易传·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释谓:巨大啊,天之始!万物由此开始滋生而统归于天。又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释谓:至善啊,地之始!万物依靠它方得以生存,而大地从于天道。有宇宙方有地球,天地之道即为天地运行之规律,必须遵从而不得违反,可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易传·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释谓:所言之“大人”,其与天地之品德相合,与日月之光明相合,与一年四季之顺序相合。此乃天、地、人合一也。《易传·系辞上》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释谓:《易9经》基于天地之标准,故能统摄天地之道。仰头以观天文,俯身以察地理,因而能知阴暗与光明的缘由,依其始而类推其终,而能知死亡与生存的规律。由此可见,应先知天地之道,而后知人之道,而后乃得天地人之道也。《易传·系辞上》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释谓:一阴一阳的关系乃“道”也,继
本文标题:学习《周易》之启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701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