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七章东亚封建国家第一节朝鲜第二节日本学习提示一、新罗统一朝鲜是朝鲜封建国家成立的标志,唐朝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新罗的丁田制、高丽的田柴科制和李朝的科田制是朝鲜封建土地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由中国传入朝鲜的汉字、佛教、儒学、活字印刷术、造瓷技术等对朝鲜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中朝并肩抗击倭寇的斗争谱写了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新篇章。二、日本的大化改新是以皇太子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在遣唐留学生的影响和支持下,以唐朝为典范,为建立天皇中心主义的律令制国家而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改新的核心是班田收授制。改新所确立的律令制随着庄园领主制的的形成而解体。镰仓幕府的成立标志着日本由律令政治转向武士政治。其基础是将军和武士结成主从关系的御家人制度。第一节朝鲜一、古朝鲜二、新罗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三、高丽农民起义四、李朝前期封建制度的发展五、壬辰卫国战争六、朝鲜文化公元前后高句丽新罗新罗统一高丽676年10世纪14世纪朝鲜百济一、古朝鲜1、自然环境朝鲜位于亚洲的东部,由半岛和大小3000多个岛屿组成。朝鲜西临黄海,东濒日本海,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北以鸭绿江和图门江和我国相邻,东北角与俄罗斯接壤。2、早期历史(1)檀君朝鲜(前2333—前238)是朝鲜历史的一个传疑时代。(2)北部箕(ji)氏朝鲜(约1122BC~194BC):商朝遗臣箕子建立。卫氏朝鲜:公元前194年燕人卫满取代箕氏政权。乐浪四郡:公元前108年卫满朝鲜同汉战败灭亡。汉朝把朝鲜改为直属政区,设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4个郡,史称“汉四郡”。(3)南部:辰国是一个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存在于朝鲜半岛中南部地域的初期国家。马韩:活动于汉江流域。辰韩:活动于汉江/洛东江流域。弁韩:位于洛东江以南和以西。(4)三国时期:公元4世纪,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的“朝鲜三国时期”。二、新罗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确立:新罗时代(4世纪——935年)1、新罗的统一唐朝初年,朝鲜半岛处于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都想统一半岛,但又都无力消灭对方,于是便向东西邻国寻求援助,形成了以高句丽、百济、日本为一方,新罗、唐朝为另一方的政治局势。660年,新罗联合唐军,灭亡百济。668年,又联合唐军,灭亡高句丽。677年唐朝安东都护府自平壤迁至安东,大同江以南尽属新罗国。新罗统一是朝鲜历史发展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1)新罗统一结束了朝鲜半岛长期以来的政治动乱局面,为朝鲜国家和社会经济文化之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2)新罗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在朝鲜半岛所积蓄的封建文化遗产,确立了封建制度在全国的统治地位,较之欧洲国家早若干世纪跨入了封建主义文明之林;(3)朝鲜半岛各部族在统一国家的共同生活下,逐渐融合为统一的朝鲜民族,成为东亚世界的重要成员。2、经济制度禄邑制:687年实行,即国家把一定数量土地的收租权按不同的等级赐给文武官员,作为俸禄。丁田制:722年实行,年满15岁为丁,由国家分给土地,称丁田;其中口分田终生耕种,60岁归还国家;永业田可世代占有。丁田不得买卖,丁民固着于土地,须向国家提供租(田租)、庸(徭役)、调(贡物)。国家土地所有制与小农生产的结合即封建性质的经济制度。3、政治制度仿效唐朝实行中央集权制。设立中央(府、部)和地方(郡、县、乡)各级行政机构。首都庆州。三、高丽时代(918——1392年)1、918年,以王建为首的封建军事集团夺取权力,建立高丽王朝。首都松岳(开城)8世纪末到9世纪末,土地兼并盛行,地主庄园日益扩大和增多。丧失土地的国家农民,沦为官僚贵族和大地主的奴婢、家兵或依附农,处境日益恶化。禄邑制和丁田制无法实行。朝政腐败,地方大贵族和官僚拥有私兵,抗拒中央,称霸一方。农民负担加重,爆发起义。2、田柴科制朝鲜高丽王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田指耕地,柴指柴林,科指官吏的等级。976年,国家实行土地清查,登记全国耕地和山林,收归国有,然后将一部分土地和山林按等级分给文武百官和士兵,称为“田柴科”。等级越高分得的土地和林地越多。只有功臣和归顺的豪族另外得到世袭土地(“功荫田柴”),其余的土地在本人死后归还,不准世袭。这样,国家基本上把土地和农民控制在自己手里。田柴科作为王氏高丽中央集权制的重要基础,其实行确立了国家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在一定时期内限制了官僚贵族的土地兼并,进而确保了国家的税源,成为专制集权国家的强有力的物质基础。(1)私田(官吏和将士的俸禄;终生享用,死后归还国家)976年,高丽王朝下令实行田柴科制度。国家将全部土地和山林登记造册,然后按“品”(等级)授给文武百官、府兵、“闲人”(土豪),共79品。最高第一品,得田(耕地)、柴(樵采地)各110结(33步见方为1结田),最低第79品得田21结、柴10结。998年,改授田等级为18科,第1科得田100结,柴70结,第18科田20结,不及此限者皆给田17结。1077年,再次改定,减少樵采地。受田者享有征收地租的权利,但只限终身,不能世袭,身殁归公。(2)勋田(功臣和贵族的赏赐,可世袭占有)。977年,又授开国功臣和归顺的地方豪强以勋田,自50结至20结有差。1050年,改定勋田数量。勋田又称功荫田,可以世袭。(3)公田(国家直接控制,由农民耕种)即公廨田柴984年实行,授给庄院、宫院、百司、州县和馆驿等。(4)府兵田高丽政府规定,年满20岁的良人农民有服兵役的义务,授给府兵田15结,60岁退役时还田。如有子孙亲戚,可以承袭田丁,无者籍监门卫,70岁以后给口分田,收回其他田地。这种良人农民必须缴纳田税(992年规定“四分取一”)、贡赋和服徭役。他们三、四家组成连环保,负责承担正丁(直接参军)的费用。徐竞:“有警则执兵赴敌,任事则执役赴劳,事已则复归田亩。”(徐竞:《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11)3、政治制度高丽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制。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和御史台(司法、检察)、翰林院(掌管机要文书)和中枢院(负责军事)。地方划分为十道,设节度使;道以下设府、郡、县等。军事方面,中央设二军六卫,约5万人,地方军约10万人由节度使统制。15万常备军,是高丽王朝中央集权的重要支柱。高丽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在朝鲜历史上有重要的意义。从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高丽军民英勇奋战,先后三次(993、1010和1018年)击退契丹数十万大军的入侵,有效地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从击退契丹入侵到12世纪初,是高丽王朝的盛世,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对宋朝和日本有经常性贸易往来,有时一次有数十或数百商人渡黄海去宋朝贸易。高丽的人参、狼毫笔、纸和墨,颇受宋人好评。首都开城,住有数百名中国人。11世纪时,阿拉伯商人也多次来高丽进行贸易。12世纪初以降,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田柴科制度无法继续实行。“在位者贪鄙,夺公私田兼有之,一家膏沃,弥州跨郡,使邦赋削而军士缺。”统治阶级内部不断发生争夺政权的激烈斗争,使中央权力衰落,出现武臣专权局面。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爆发高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国农民大起义。(1176-1177年亡伊、亡所伊领导农民大起义)1280年,蒙古在朝鲜设征东行省,派“达鲁花赤”监督国政。四、李朝(1392——1910年)1392年,李成桂废高丽国王,自立为王,并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开始了朝鲜史上著名的李朝(1392—1910年)。1、科田法(1391年实行)李桂成掌权后,采取各种措施整治和加强专制集权统治。1388年,实行田制改革,丈量全国公私土地,登记造册,收归国家所有。1391年,实行“科田法”,对两班官僚及其他贵族按等级授田,第一科(一等)授田150结(李朝以生产20石粮谷的土地为一结),以下递减,第十八科为末等,授田10结。对地方豪族和士兵另授军田,每人5—10结。其余大部分土地为公田,由国家分配给农民,征收租税,作为封建国家的基本财政收入来源。意义:科田法的实行,国家不仅掌握了土地,扩大了税源,而且对两班和佛教寺院的土地也加强了控制。科田和军田不但数量有限,而且科田主要限于京畿一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和两班贵族进行地方割据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领受军田的人大多是中小封建主和上层农民,从而加强了封建国家的社会基础。2、政治制度(1)废除私兵。1400年,废除私兵制,把原属于大封建主和寺院的武装全部集中于中央政府。(2)建邻保制。1413年,普查户口,把所有男壮丁登记,并佩带号牌,以防止农民隐匿漏税。结果查出了大量隐匿人口,增加了税收。为了控制农民,李朝在农村实行邻保制,即以邻舍的连环保形式强制农民固着在土地上,保证完纳国家规定的租税和其他各种负担。(3)1469年颁《经国大典》,封建制度的法律化。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将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等一切国家权力集中于自己手中。中央设有议政府,作为辅佐国王的最高政府机关。议政府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曹(部),分掌政府各项重要行政事务。地方行政区划,除京畿外,全国设忠清、全罗、黄海、江原、平安、灰尚和咸镜七道,道以下设州、府、郡、县,地方各级政府长官一律由中央任命。3、壬辰卫国战争(1592—1598年)1、背景2、过程1592年4月,日本丰臣秀吉以近16万人的兵力大举入侵朝鲜。李朝由于长期党争,政治腐败,防备松弛,统治者对日本的突然进攻,惊惶失措,不能有力地组织军民进行抵抗。丰臣秀吉的军队在釜山登陆后,长驱直入,不到20天就攻陷首都汉城。朝鲜军民在爱国将领李舜臣的指挥下奋起抗战。李舜臣是全罗左道的水军节度使,他把原来的战舰改装成为一种“龟舰”,即把战舰外壳包上铁板,形状如龟,周围插满锥刀,仓内设置火炮。这种龟舰形制灵巧,行动快速敏捷,驶入敌舰阵内不易被敌方击伤,又使敌人无法靠近攀登,仓内火炮则可以随时射击。5—8月,击沉敌舰300余艘,有力地阻止了敌人企图实行水陆并进的侵略计划,为后方组织力量实行反攻争取了时间。1592年底明朝又派李如松率军4万增援。明军渡过鸭绿江与朝鲜军民共同抗敌。力挫敌军主力,翌年正月一举收复平壤。后收复开城和首都汉城。日本谈判争取时间。1597年2月,日军14万再侵朝鲜。李朝统治者不得不重新起用李舜臣。9月,李舜臣击败敌人300多只战舰组成的舰队,击沉敌舰100余只,歼敌4000多人,取得了世界海战史上有名的鸣梁海大捷。1598年7月,明朝又派邓子龙率海军增援。丰臣秀吉死耗传来,日本撤兵。中朝军队乘胜追击,在露梁海切断敌军归路,一举击沉大小敌舰450只,歼敌15000多人。在这次反击战中,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和中国将领邓子龙双双壮烈牺牲。3、结果4、影响李舜臣(1545-1598),朝鲜著名民族英雄,抗倭爱国名将,杰出的军事谋略家。龟船是朝鲜人很早就发明一种战船,船身装有硬木制成的形似龟壳的防护板,故叫龟船。李舜臣改进了龟船的结构和设备,每艘船身长十余丈,宽一丈多,甲板之上有厚木板制成的顶板,并裹上铁板,可以船上水军免遭敌人火器投射,顶板和甲板旁,装有许多尖锐的大钉和铁钩,使敌人不敢攀登,船头上安装着一个大龙头,上穿两个大炮眼,头尾都装有金属尖杆,必要时可用来冲击敌船。船身前后左右有74个枪眼,射手可以伏在内部施放火器。船身两侧又各设10只大桨,全部划动,疾驶如飞。加上船身很大,可以装载很多饮水和粮食,这使龟船更适合水面久战了。五、朝鲜文化新罗统一后积极提倡儒学,682年在首都庆州设立国学(大学校),并且不断地向中国(唐朝)派遣留学生以及求法僧。840年,一年之内回国的留学生就有150人之多。崔致远在唐留学20多年,是许多留学生中最优秀的代表之一。这些留学生在沟通中朝文化交流和建设朝鲜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古代朝鲜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书面记录使用汉字,不易普及民族文化。薛聪利用汉字作朝鲜音符,将儒家经典编制成“吏读式”朝鲜文字,为朝鲜人学习汉文典籍,提高民族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佛教早在4世纪就传入高句丽,新罗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积极提倡而有了很大的发展。新罗不仅兴建寺院,发展佛教,并且向中国派遣求法僧,从而造就了一些有学问的高僧。慧超曾留学于唐朝,8世纪初,他离开长安,经南海到印
本文标题:第七章 朝鲜与日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737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