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衣冠上國今猶在——漢服簡介何谓华夏•有服饰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是谓“夏”,华夏就是指我们这个服饰盛美、礼仪优雅高尚的民族。华夏民族(汉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通常用华夏和中华指代中国文明。•《易经·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也就是说,早在黄帝时代,古老华夏的服饰就已经相当有规模了。而且服饰形制取诸乾坤天地,意义就更不寻常。到了周代,尽管现代意义上的汉族还没形成,但华夏文明已经郁郁葱葱。何谓汉服•汉服是汉民族的民族服装。虽然汉服在各朝各代有所不同,但是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交领右衽)是一样的,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汉服传承了数千年岁月,伴随着华夏文明一同辉煌,传至明末,满清统治者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民族残害奴役压迫政策,用屠刀和强权强迫汉族人民及其他一些民族的人民“剃发易服”,从这时起,汉服被人为的毁灭。•周时的服制规矩深深影响了后来三千多年的服装理念,从此后无论服装如何千变万化,关键的要素始终都保持不变。那就是: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何谓汉族•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华夏人建立了夏、商、周各朝以及春秋战国时代的各诸侯国和秦朝,华夏人发展到了汉代,建立了空前强大的汉帝国,汉帝国德威远播、文明广泽,成为当时世界的文明中心之一,形成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华夏族又被称作汉人、汉族。汉民族除建立了以上各朝外,还有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隋、唐、五代十国大多数国家、宋、明。汉族是中国和华夏文明的主要缔造者。为什么要复兴汉服•汉服不是被历史淘汰的,是被当时统治者人为毁灭的。我国宪法规定:每一个民族都有保护发扬自己民族文化的权利与自由。汉服是华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服饰文化的瑰宝、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护发扬!复兴汉服,是对我国民族服饰文化的锦上添花。汉服特点•交领右衽交领右衽是汉服里的礼节问题,左领压右领是有对别人的尊重,体现了我华夏泱泱大国是礼仪之邦的含义。••无扣结缨•汉服几乎不用扣子,两根细细的带子,一左一右在腋下“结缨”,一内一外就牢牢固定了衣襟,同时还利于腹部的保暖•褒衣大袖•宽衣大袖的国度向来禀赋浪漫。随着时间的推移,袖子的大小虽反复变化,却从来都是流畅的线条,不会刻意去收勒。中国文化天生即很有浪漫气质若非褒衣大袖,又怎能演绎出“曹衣当风”“衣袂招展”“行云流水”?汉服制式•上衣下裳制•“上衣下裳”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易经.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由此可见它的由来已久、可见它在后人心目中被重视的程度。后来因为方便的需要,衣裳慢慢连成一体。然而为了表示尊重祖先传统,后世男子的最高级别礼服一直是衣裳制的;一体式的大多是常服。•“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礼是相当严肃的一件事,自然穿最高级别的礼服。•先秦时代的最隆重礼服莫过于冕服了,冕服共有6种,最隆重的是十二章纹冕服——就是说衣裳的纹章有12种,当然,每种纹章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不能像很多古装剧那样随便画的——十二章纹冕服是天子祭祀山川天地的礼服。•十二章纹冕服大约是这样的:上衣玄色,黑中带着红,象征着天;下裳纁色,黄中并赤,象征着地。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花纹,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花纹。共十二章。配饰也非常重要:12冕旒、佩玉、蔽膝、朱红色的舄(xi4,硬底的履)。•当时男子最常用的朝服——玄端。玄端也是上衣下裳制,也用了最神圣的色彩玄纁色。玄端崇尚简朴大方,衣服上没有文饰。玄端自周代开始,直到明朝,都是很受重视的礼服。周制昏服•周制婚礼中新婿就穿这种礼服,新娘子穿纁色领缘的玄色深衣。•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汉武大帝》里的礼服是最有韵味的婚礼服了。古意盎然,颜色却要鲜艳得多,将唱主角的玄(黑中带红)色与唱配角的纁(黄中并赤)色所占比重互相换了换。于是在庄重之外更美不胜收。•上衣下裳的服制并不都是隆重的礼服,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就是女子的常服——襦裙。襦裙模式一直保留到近代。“三面梳头,两截穿衣”成了传统女子的服饰特点的描述。•襦裙之所以这么流行,大概因为人类社会中美的主要承担者都是女性的缘故,上襦下裙才利于搭配组合。•隋唐高腰齐胸襦裙——襦裙的裙际线高低随着流行而不同。大概和身材有关,隋唐流行一种高腰襦裙,裙际线很高,甚至已经不能叫高腰、而应该叫齐胸裙了。•普通中腰襦裙——盛唐以后,裙腰才慢慢降低。下图左边是《大宋提刑官》里英姑穿的宋代襦裙剧照。凭心而论,这部古装剧的服饰还是很严谨的。不但头上没有插扇子、筷子、鸡毛掸子,而且也不是单纯追求视觉华丽,它比较忠实地还原了宋代服饰崇尚简朴清淡的风格。右边的mm是一个普通女生。钗钿礼衣——(左图)唐代盛装。汉服传统中女子的礼服一般是深衣,寓意女子德贵专一。但唐代比较例外,襦裙大发展的唐代,襦裙制的钗钿礼衣是很隆重的礼服了。钗钿礼衣是很多层的礼服,后来日本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日本皇室的专用礼服“和服十二单”。隋唐风格的汉服盛装——2003年10月8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小姐决赛中中国小姐王珊入选12人决赛圈,并荣获“最佳民族服饰小姐”称号,她那件绚烂的民族服装,就是以唐代襦裙为模板。•上下连裳•上下连裳,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但上下仍然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上下连裳最典型的是深衣。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历代女子最高级别的礼服多是深衣,寓意着“德贵专一”。深衣大流行是在先秦到两汉。春秋战国就是中国文化的青春期,生机勃勃、血气方刚。一半是铁血狼烟,一半是诗礼风流;一半是巫风弥漫,一半是郁郁人文。总之,那是一个叫人着迷的神秘时代。深衣男女均可穿着。《礼记》还上说(深衣):“既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即可以摈相,又可以治军旅。”深衣既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那个时候,礼仪最隆重的场合是祭祀活动了,这种场合自然要穿最高级别的礼服。深衣在男子,主要用作一般级别的礼服,比如燕居及一些社交场合。深衣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深衣普及率很高,到了后来甚至向制服化发展,遂成“深衣制度”。比如,“朱子深衣”“江永深衣”等都有着专门的裁制规矩。•中国之所以成为“衣冠上国“,是因为我们的祖先赋予了衣冠深远的意义。仅以这男女均适用的“深衣”为例:它的下摆有十二片,取意一年十二个月。宽大的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成矩以应方,代表“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衣带垂至脚踝,代表正直。下襟齐地,代表权衡公平。这衣服并不仅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蕴含着华夏最质朴厚重的思想。上下通裁•上下通裁,中间不再有一道接缝。这道缝的突破其实并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古制是上下两截的啊。是大胆的隋唐盛世突破了汉服固有剪裁方法,一些新的服制开始流行。•通裁制的种类很多,女子的有禙子、比甲,男子的有袍衫、直身等。这些最流行的时期在宋代和明代。•禙子:褙子是宋明男女的常用服饰,对襟、窄袖或大袖,下长过膝,左右两侧开衩。宋代家礼中,褙子是女子的一种常礼服;另外,简单说,禙子去掉袖子就成了比甲。男装:君子如玉•玉的外表细腻温润,内里的质地却坚硬缜密。灿烂的华夏文明,也被称为“玉文明”。在这个爱玉如痴的国度里,还有君子如玉:君子温润如玉,君子品德如玉,君子坚毅如玉。这是整个华夏民族对大好男儿的最深寄望。•如玉的男儿穿上战甲便能箭射天狼,如玉的男儿洗去征尘通晓画眉琴挑。阳刚与儒雅,桀傲与温存,尽在那挺拔的身姿与卷拂的长袖间挥扬。他们代表着一个民族爽朗刚强、欣欣向上的气质:不但重文,兼且尚武,诗人驰马疆场,始能配得佳人剑器飞扬,将军英雄能聆曲误,霸主帝王能赋篇章。女装:弱水三千•若用玉来比喻汉族男子,那女子必该用水来形容。华夏审美下的女子,弱质纤纤,娴静似水。却也坚强如斯,斩而不断,源远流长。•如水的女子,提腕便能吟诗作画,挽袖便可走线飞针。如水的女子,写尽了一个民族温婉柔润,深远广阔的心怀。一双纤纤柔荑,能抚万世遗音,能提大马金刀;一颗玲珑心窍,可吐锦绣文章,可藏济世乾坤。汉服基本礼仪•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坐容•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行礼•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朋友。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4、颔首致意。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6、一般拜礼(用于雅坐时):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或叩头(头扣地)或稽首(时间长)或顿首(时间短)。7、女子行礼:本着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礼。但处于忍让的风度——女子行礼两手合拢放胸前,微屈膝,微低头即可;若拜礼,上身直,膝着地,拢手下垂,头微低,即可。•迎宾•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门左。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请”,客人答“请”,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边的椅子上),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坐次。今天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于现在建筑布局多样,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后主人行,是应当把握的精神。•宴请•东道先说“请”,客人辞让,东道固请,同时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过分谦让。•喝茶、饮酒时,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以求雅观。
本文标题:衣冠上国今犹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750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