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写景诗鉴赏专题(实用)
写景诗鉴赏专题写景诗•意象---图景--意境--情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秋天傍晚雨后山野图意境清幽明净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的高洁情怀意象群分析写景诗•意象---图景--意境--情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2、描绘了一幅秋天傍晚雨后空灵静谧的山野图。3、意境清幽明净。4、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的高洁情怀。1、诗歌摄取明月、松树、清泉、山石、翠竹、莲花等多个意象,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结合起来写,人们不仅可以见到如水的月光和清冽的泉水,还能听到从竹林里传来的浣女的喧笑和清泉在石上淙淙流淌的音韵,由上而下,动静结合。景物类型:1、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2、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3、色彩描写。提问方式第一种类型(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或某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题步骤①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时间+地点+特征)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③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第一种类型: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绘景)忠于原诗,抓住主要景物,联想想象,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再现画面。2.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总景)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3.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注意:鉴赏古诗的意境,要注意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答案】诗的前两句选取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意象,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游月陂宋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答案】(1)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的心情。(2)反衬(以动写静,有声衬无声),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答案】(1)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的心情。(2)反衬(以动写静,有声衬无声),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诗歌首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结合全诗说说这幅画面的抒情作用。柳枝词郑文宝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答案】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画面:华美的小船系在岸边的杨柳树下,静静停泊在碧绿的春水之上,其作用是以乐景写哀情,用乐景反衬出送行者和行人的内心纷乱和离别的伤感。第二种类型: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简要分析这首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看写景的顺序:高低、远近、内外、整体局部;俯视、仰望、远眺、近观等词语。2、看描景的角度:或形、声、色兼俱,或视觉、听觉、嗅觉综合运用,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谐感,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3、看手法:修辞(比喻、比拟、夸张……),表现手法(衬托、对比、动静结合、情景结合、虚实相生、点面结合、侧面描写……)4、看色彩: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看写景的顺序:高低、远近、内外、整体、局部;俯视、仰望、远眺、近观等词语。2、看描景的角度:或形、声、色兼俱,或视觉、听觉、嗅觉综合运用,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谐感,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3、看手法:修辞(比喻、比拟、夸张……),表现手法(衬托、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点面结合、侧面描写……)4、看色彩: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解析】第一小题:明写好找,暗写相对难些。“暗写”也就时侧面描写,结合诗歌和平时所学,一般不难判断。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通过“几处”、“新燕”、“浅草”等表现“早”。第二小题:题目考查写景的手法、角度。考生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从修辞、写景的顺序、角度、炼字等方面作答。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答案】(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参考答案:此诗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国家分裂,人们不能自由来往的痛苦,表达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1、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2、淀:即蓝靛,蓝色染料。【答案】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答案】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第三种类型: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描写的景物(或景物的特点)有何作用?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描写某一景物有何好处?1.渲染气氛、烘托心情2.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环境3.衬托人物的气节、品质、性格4.奠定感情基调5.为下文做铺垫6.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蕴含了诗人造访道士不遇的惆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写景:意象和意境•(1)意象(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图景•(2)图景--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境界)•(雄浑阔大--秀美亮丽--清幽明净----萧瑟凄清---孤寂悲凉)构成展现写景诗•意象---图景--意境--情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2、描绘了一幅秋天傍晚雨后空灵静谧的山野图3、意境清幽明净4、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的高洁情怀1、诗歌摄取明月、松树、清泉、山石、翠竹、莲花等多个意象,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结合起来写,人们不仅可以见到如水的月光和清冽的泉水,还能听到从竹林里传来的浣女的喧笑和清泉在石上淙淙流淌的音韵,由上而下,动静结合,写景诗特点•意象---图景--意境--情感•再见
本文标题:写景诗鉴赏专题(实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763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