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12中国对外投资与利用外资
第十二章中国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利用外资成为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重要因素,成为中国经济活动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利用外资的同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获得蓬勃发展,逐步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一中国利用外资(一)中国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949-1978)•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受到历史条件限制,规模和数量十分有限•50年代利用政府贷款恢复和发展经济(前苏联)•60、70年代利用商业贷款(西方国家)2、第二阶段(1979-1991)吸收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生产力,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基本国策。•利用外资规模逐步扩大,年均增长30%以上•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外国商业银行贷款、发行国际债券、出口信贷等。•外资配置体制转变:外资与国内投资分开管理、分别核算;制订各种法律和法规等。3、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后,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利用外资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规模上年均增长超过30%。•外商直接投资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最主要方式。•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原来投资工业为主,第三、第一、基础产业等日益受到重视。(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外国股东购买并持有的股份占公司注册资本25%以上)中外合作开发企业(自然资源领域)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基础设施或公共工程,如高速公路建成-收费)(三)中国利用外资的作用现状:截至2005年,中国共实际利用外资8091.3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6224.3亿美元。2005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达638.1亿美元(未包括对外借款),是1985年的28.2倍,1995年1.7倍。外资大量进入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05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8976.7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8.6%;实现进出口总额8317.2亿美元,占全国的58.5%;其中出口额4442.1亿美元,占全国的58.3%,与1999年相比提高了12.8个百分点,比1991年则高出了31.5个百分点。作用:1、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2、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3、有利于扩大出口,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4、有利于提高财政收入,增加就业机会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四)中国利用外资的负面效应外商投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否定的。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资本的积累,国内资金短缺状况已得到缓解,目前出现了庞大的银行存贷差额,闲置资金不断增加,外汇储备逐年攀升,过去资本与外汇的双缺口已被双剩余所取代,此时外资作为资金补充的功能越来越小。随着国内经济拉动因素从出口向内需转变,外资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也进一步弱化。在这种情况下,早期以填补资金缺口为导向实施的各种优惠政策越来越暴露出诸多弊端,致使外商投资没有限制地大规模进入,对中国经济运行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1、对国内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首先,导致对国内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占用、对国内市场的垄断,进而阻碍国内投资的可持续增加,这是外商投资产生挤出效应的根本原因。两种途径产生:一是在产品市场,通过对当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产生影响,挤出当地企业与投资;另一是在要素市场,通过影响当地企业可以获得的资金、劳动力以及其他生产要素,来挤出当地企业与投资。其次,外资的投向、来源与技术特征等是产生挤出效应的直接原因。在结构上,内外资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在技术上,外资主要投向技术密集程度不高的一般加工业;目前,进入中国的FDI中大约有60%分布在产品过剩、生产能力闲置突出的消费品工业,投向重工业的外资只占40%。而且,内外资投资方向大体相同,在产业构成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形成互补,甚至出现争夺同一投资领域的现象,这就加剧了外资的挤出效应。另外,内外资的不平等竞争地位导致的挤出效应可能使整体效率下降。外资进入的行业主要是那些竞争性行业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在这些产业中,外资企业因享受优惠政策更加剧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挤出效应。特别是,一些生产效率并不高的外资企业通过各种超国民待遇在国内市场获得竞争优势,挤压了相对具有更高效率的国内企业。其结果,导致产业整体效率出现下降。2、超国民待遇的不平等竞争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资企业贯彻“税负从轻、优惠从宽、手续从简”的原则,普遍地给予外资企业税收优惠待遇。如所得税方面,外资企业名义税率是15%,实际只有11%,在一些地方仅有7.5%;内资企业名义税率为33%,实际为22%,国有大中型企业则高达30%。超国民待遇引起的不公平竞争对内资企业产生了很大冲击,对外资进入也起到了不合理的引导作用。首先,内资企业的竞争地位被削弱。这进一步强化了外资的挤出效应,促使一部分内资外逃,以“外资”的身份重新流回国内,享受税收优惠。其次,外资企业由于优惠政策而获得较高的报酬,扭曲了中国对外资的实际需求,在当前国内资金过剩的情况下,还进一步诱致外资大规模进入。第三,即使没有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的支撑,外资企业仍能够获得市场竞争力,这就削弱了外资采用先进技术的动力,也降低了外资进入的门槛。3、影响国际收支,加剧通货膨胀外资的大量流入将导致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从国际收支情况来看,中国长期表现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2005年,中国经常性项目顺差达1608亿美元,资本项目顺差达630亿美元。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巨额顺差导致国家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量随之增加,并引起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扩大。因此,外资的大量流入将引起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由此将影响国内经济的稳定运行。另外,外资大量流入和高额外汇储备使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已突破7.0的水平,人民币升值将会提高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按汇率折算的价格,削弱其国际竞争力。4、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在外资流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一些高污染产业也纷纷转移过来,造成局部地区的环境恶化和经济的不可持续增长。如制革、印染、电镀、杀虫剂、造纸、橡胶、塑料等产业一般具有高消耗、高污染的特点,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产业。然而,这些产业一度成为外商在沿海地区投资的“热点”。更重要的是,中国没有为外资企业设立单独的环保标准,使发达国家有可能将不符合本国环境保护要求的产业与生产技术转移到中国,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如一些外商通过直接投资向中国转移别国限制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流程,有些投资者甚至把外国垃圾转移到中国,进行循环再利用。在1993年以前,台湾是美国危险废弃物的再加工基地,但随着台湾当局对废弃金属物贸易的禁止,大批台商将其生产设备转移到中国沿海地区,废弃物的进口与再利用对周边环境造成巨大的环境影响。5、导致国民财富流失与财政收入减少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过多的政策优惠以及管理和制度上的缺陷,导致国民财富流失和财政收入减少现象十分严重。据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1996)估计,如果按15%的所得税税率计算,1995年中国因税收优惠而减少的财政收入约有660亿元人民币。2004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31.4%,实现工业增加值占27.8%,实现出口占全国总额的57.0%,而其缴纳的税收仅占全国税收收入总额的20.8%。在合资经营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国有企业的资产流失现象。在外商投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设备形式投资,并且这个比重还在不断上升。外方往往高估设备价值,甚至有些外商将一些陈旧的或已在国外淘汰的机器设备作高价出资,这些机器设备外观可能很新,但无形损耗严重。这种高估实际上减轻了外方的出资义务和出资风险,并能为其带来诸多的相关经济利益,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中方经济利益的损失。另外,由于合资心切等原因,不少中方企业有形资产的价值被低估,这进一步加剧了利益上的失衡,也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6、加剧了地区差距的扩大趋势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从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受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优惠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仍高度集中在沿海地区,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截至2005年,中国各地区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125.1亿美元,其中,东部10省市占81.2%,中部6省占7.6%,西部12省区市占4.5%,东北3省占6.7%。外商直接投资高度集中在东部地区,有力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的资本形成、产品出口和经济增长,由此加剧了地区差距特别是东西差距的扩大趋势。实证研究表明,在1985-1999年间,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之间GDP增长率的差异,大约有90%是由外商投资的差异引起的。此外,其他的研究也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是导致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和西部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和收入不平等的最重要的因素。7、造成行业垄断,制约民族产业的发展外资企业的进入一方面促进了市场竞争,能促进国内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技术,产生一定的技术溢出效应;但另一方面,外资企业也依靠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及品牌等无形资产,在国内市场获得较强的垄断势力。在“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指导下,这个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外资企业的垄断势力对国内产业的发展具有诸多不利影响。首先,这种垄断势力将会制约国内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甚至使之下降。其次,由于在分工中处于劣势地位,国内企业往往主要从事加工环节,技术含量与附加价值都较低。从实际情况来看,外资企业的进入并没有完全改变中国工业品出口低水平扩张的局面,在部分行业,随着外资企业出口的增加,甚至出现了内资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弱化。外资企业垄断势力对民族产业发展产生较大的制约作用,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国内传统品牌所受到的排挤,其中一些甚至逐渐消亡。市场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民族品牌的消亡使外资企业可以获得更大的垄断势力,也使国内企业在面对国际竞争、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失去了支撑,因而只能永远停留在加工工厂的位置,获取微薄的加工费用,在全球价值链中居于末端。两个案例•1992年5月,香港中策投资有限公司以60%的股权收购泉州市所有40家国有企业,成立“泉州中侨(集团)有限公司”。之后,香港中策还在全国范围内投资收购了多家行业骨干企业,包括太原、杭州等地的轮胎厂,并以“中国轮胎控股公司”的名义在百慕大注册并到美国上市,进而以所筹得的1.037亿美元分别对重庆轮胎厂、烟台轮胎厂、银川轮胎厂控股51%以上,掌握了中国轮胎行业的控制权,引发了震惊全国的“中策”现象。•1998年3月,美国柯达公司先是与厦门市福达感光材料有限公司、汕头市公元感光材料工业总公司合资组建柯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又与无锡阿尔梅感光化学公司合资组建柯达(无锡)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完成了对中国感光行业的全行业合资。(五)引发思考:中国利用外资过度了吗?自1979年中国宣布开放外商直接投资至今,中国吸收的国际直接投资以年均30.4%的增幅持续增长。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居世界首位,国内储蓄过剩,加上外资的引起的负面效应,不得不令我们对中国以“政策换资本”和以“市场换资本”的引资政策提出质疑。国内关于利用外资目前存有激烈的争论以此为契机,引发同学们的反思!(六)中国利用外资战略调整1.降低外资作为资金补充方面的功能近年来随着国内资金缺口的改善和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外资作为资金补充的功能已明显下降。更重要的是,这种“重量轻质”的引资政策已经对国内民间资本产生了较强的挤出效应,加剧了国内生产过剩状况。为此,必须尽快推进内外资企业税率并轨工作,取消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各种普惠制优惠和超国民待遇,按WTO的要求给外商投资真正的国民待遇,以便使内外资企业能够相对公平地开展竞争。2.有选择地吸收外资,全面提高利用外资质量(1)设立技术标准,提高外资进入的技术门槛依据产品的技术含
本文标题:12中国对外投资与利用外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766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