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FreeTemplatefrom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公元前106——公元前43)FreeTemplatefrom亚里士多德之后到西塞罗时代的两百多年里,西方法哲学史的发展几乎没有什么值得评价的新篇章。根本原因在于法哲学家所思考的对象尚未发生质的变化。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法哲学包含在他们对整个希腊城邦体制的理论总结之中。公元前336年至公元前323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吕克昂学园讲授和撰写《伦理学》和《政治学》时,他那位非凡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前323年)却创造了另一番改写世界历史的宏伟业绩。“亚历山大是世界统一的预兆”。真正建立世界性国家的任务是由古罗马人完成的。FreeTemplatefrom在环地中海区域为中心的古代西方世界历史上,曾有过三个典型时期,第一是希腊城邦制度时期,它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崛起而告结束。第二是马其顿统治时期。公元前336年至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率领的远征军所向披靡,足迹踏遍从东地中海到印度河流域的广袤土地,却未曾征服邻近西地中海上的罗马共和国。亚历山大死后的马其顿统治四分五裂,直至最后由罗马的统治取而代之。第三是罗马的世界国家时期。如果说第二个时期是希腊化时期,那么第三个时期就是罗马——希腊文化完全融为一体的时期。FreeTemplatefrom罗马城邦文化的早期发展与希腊城邦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拉丁文化是在自身所处的具体的地理、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因此两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有共同点,也有差异。希腊人是海上的民族,罗马人更多是山区的居民。罗马号称“七丘之城”,离海虽然不远,但受海的影响较小。希腊人重思辨,重理想,长於理论;罗马人重实践,讲求实际,吃苦耐劳,勇於作战;希腊人擅长艺术,罗马人擅长治术。在希腊文化的发达程度远远高於拉丁文化时,前者无疑是後者的一个榜样。罗马人在当时尚能虚心向雅典学习。然而,到了罗马人征服了希腊世界,特别是古罗马共和国临近向帝制转化之时,罗马人不仅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远远超过了希腊人,而且也在精神文化方FreeTemplatefrom面为全面赶超希腊文化而奋斗。分析一下该时期希腊人和罗马人各自的文化心态很可以说明问题。西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的统治崩溃之後,希腊城邦及其古典文化就已走到了尽头。希腊人经受了一场苦难,他们自己的国家最终於西元前146年为罗马所灭。此时,“希腊人对罗马人的自然态度,是一种夹杂著恐惧的鄙视;希腊人认为自己是更文明的,但是在政治上却较为软弱。”希腊人鄙视罗马人,但却又无可奈何;相反,罗马人总的来说对希腊文化的卓越地位是承认的,也能够细心地汲取其精华为己所用。当罗马人最初与希腊人相接触的时候,他们就查觉到自己是比较野蛮的、粗鲁的。希腊人在许多方面要无比地优越於他们:在手工艺方面,在农业技术方FreeTemplatefrom面;在一个优秀的官吏所必需具备的各种知识方面;在谈话方面以及享受生活的艺术方面;在艺术、文学和哲学的各方面。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雄才大略的马略不仅承认自己是个“粗人”,而且引以为荣,还嘲笑他的同胞去向自己的奴隶学习希腊文学。然而,一旦在军事上征服了希腊人,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很微妙的变化,在具体行动中也采取了两种看起来似乎矛盾的做法:一方面,他们对希腊的那些发达的城邦文明深恶痛绝,西元146年,罗马元老院下令毁灭哥林多,把它的艺术品和财宝悉数劫往罗马,把花团锦簇的城市烧成一片焦土,把希腊人看成自己属下之民,还多次下令驱逐到罗马来谋生的大批所谓“下九流”的希腊人;另一方面,罗马人对希腊文化FreeTemplatefrom的繁荣羡慕至极,想要在文化上全面超过希腊,统治者把希腊大师请进来或不惜渡海远道去求教,希腊战俘、人质中的文化人成为罗马统治者的顾问和老师,在罗马主持讲坛,罗马贵族青年必须到希腊“留学”才算完成学业。这种似乎矛盾的态度和行为实际上反映了罗马文化对希腊文化的汲取。FreeTemplatefrom年,罗马共和国已统治着并统一了从阿诺河到墨西拿海峡的整个意大利。公元前264年开始的三次布匿战争,使罗马称为西地中海独一无二的霸主,并进而成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本来就有着密切联系的罗马——希腊文化彻底汇合成浑然一体的西方文化。FreeTemplatefrom年迁居罗马,是从占卜官斯凯沃拉公元前84年,西塞罗开始从事实际的法律事务公元前79年——公元前77年于希腊学习公元前76年当选财务官公元前75年被派往西西里,负责监督向罗马输送谷物公元前70年提起对维勒斯的诉讼公元前70年——公元前69年担任市政官之职公元前66年当上了执法官FreeTemplatefrom年当选为执政官,时年42岁公元前51年服从了元老院的指令,去西里西亚当了一年地方总督公元前46年——公元前44年9月完全脱离了政治事务,埋头著书立说公元前44年9月重回罗马希望能在元老院和屋大维的支援下挽救罗马共和制度公元前43年被安东尼暗杀FreeTemplatefrom第三章《国家篇》这位罗马最伟大的法学家和政治家深受斯多葛学派的影响。如同斯多葛派,他也倾向于将自然与理性等同。假定理性是宇宙的统治力量。——博登海默FreeTemplatefrom第一节西塞罗的思想来源在西塞罗时代,随着罗马人的势力控制了包括希腊在内的地中海地区,斯多葛学派越来越受到罗马人的推崇,成了环他们建立世界性国家的哲学武器。斯多葛派把“自然”的概念置于他们哲学体系的心位置。所谓自然,按他们的理解,就是“支配性原则”,它遍及整个宇宙,并被他们按泛神论的方式视之为神。这种支配性原则在本质上具有一种理性的品格。芝诺认为整个宇宙乃是由一种实质构成的,而这实质就是理性。因此在他看来,自然法就是理性法。人作为宇宙自然的一部分,本质上就是一种理性动物。FreeTemplatefrom在服从理性命令的过程中,人乃是根据符合其自身本性的法则安排其生活的。斯多葛学派学者认为,理性作为一种遍及宇宙的普世力量,乃是法律和正义的基础。他们认为,神圣的理性寓于所有人的身心之中,不分国别和种族。因此,存在着一种基于理性的普遍的自然法,它在整个宇宙中都是普遍有效的。它的要求对世界各地的任何人都有约束力。斯多葛派的哲学家还教导说,人类世界不应当因其正义体系不同而建立不同的城邦国家。他们创立了一种以人人平等的原则和自然法的普遍性为基础的世界主义哲学。他们的终极理想就是建立一个所有的人都在神圣的理性指引下和谐共处的世界国家。FreeTemplatefrom斯多葛派的自然论是西塞罗的世界观的基本出发点。斯多葛派自然法观念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乃是平等原则。斯多葛派哲学家深信,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因性别、阶级、种族或国籍不同而对人进行歧视的作法是不正义的,是与自然法背道而驰的。斯多葛派这种有关人人平等的思想在罗马帝国时期的政治哲学和法理学中赢得了一席之地。FreeTemplatefrom第二节国家篇概说西塞罗写作《国家篇》、《法律篇》的时候,罗马共和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公元前53年,克拉苏在同帕提亚人的战争中被杀,克拉苏之死促使凯撒和庞培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罗马街头不断发生派别冲突,陷入无政府状态。公元前52年,克洛狄乌斯被弥洛支持者杀死,情况变得更为混乱,元老院无能无力,共和国的命运危在旦夕,只待凯撒的最后一击。正是这种混乱的政治形势、共和制度的岌岌可危和不得意的个人处境促使西塞罗在公元前59年代后半期除了受托做一些外,主要便是在自己的庄园里就演说和FreeTemplatefrom国家问题进行思考,总结自己的从政经验,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完成修辞学著作《论演说家》之后,写成了《论共和国》和《论法律》两部著作。西塞罗的这两部著作模仿了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法律篇》。《国家篇》采用对话体,假设的谈话时间是公元前129年1月末2月初拉丁节期间,谈话的地点是在小斯基皮奥(西庇阿)在罗马郊区的一座庄园里。西塞罗在这里把西庇阿视为公正、仁慈的罗马国家领导的化身,借他之口宣扬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参加谈话的除西庇阿还有八位,其中四位年长者是西庇阿小组成员,另外四位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国家篇》在古代很有影响。在许多流传至今的古籍中很多古代作家对这部著作的称引,其中包括基FreeTemplatefrom督教作家的摘引,表明这部著作在古代流传范围之广,但这部巨作后来却失传了。直到19世纪初,这部著作的抄稿才重新被发现。发现的抄稿包括第一卷、第二卷的大部分,第三、四、五卷片断在《国家篇》中,西塞罗安排的谈话延续了三天,每天谈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包括两卷。第一天谈最好的国家体制问题,第一卷首先指出公民负有参加国家活动的义务,接着谈论了第二个太阳的问题,引出了最优秀的国家体制问题;第二卷从叙述罗慕卢斯建立罗马城到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的改革说明国家的产生和壮大是经过一代代人不断努力的结果。FreeTemplatefrom第二天谈国家概念的哲学基础,第三卷一开始就对正义展开了讨论,接着又对第三种国家类型作了分析;第四卷解释了肉体与灵魂的实质。第三天谈最优秀的国家管理者,第五卷谈了有关国家领导人的问题;第六卷讲述了西庇阿的一个梦,以之为结尾,说明忠实地服务于国家的人死后会得永生。西塞罗是位折中主义者,他自称信奉柏拉图,但实际上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斯多葛哲学,他与柏拉图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使自己的国家理论摆脱了柏拉图的唯心论的乌托邦色彩,以社会现实,特别是以罗马国家现实为基础”。FreeTemplatefrom第三节国家篇精要(见教材)FreeTemplatefrom第一节法律篇概述《法律篇》是《国家篇》的续篇。《法律篇》也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并且以西塞罗生活的时代为背景,西塞罗本来就是主讲人,另外还有西塞罗的胞弟昆图斯·图利乌斯·西塞罗和西塞罗的挚友提·蓬波尼乌斯·阿提库斯两人。这部著作传世抄稿为三卷,形成于公元9至10世纪。在传世的三卷中,第一卷谈自然法,第二卷谈宗教法,第三卷谈官职,其中第一卷写作最为完整,加工最为精细,传世抄稿也最为完整,残损的地FreeTemplatefrom方不多,第二、三卷写作显然比较粗糙。许多情况表明,西塞罗可能没有最终完成这部著作。乌尔比安指出:“罗马法的研究对象有两个,公法和私法。公法是有关罗马国家稳定的法。……公法见之于宗教事物、宗教机构和国家管理机构之中。”西塞罗在《法律篇》第二、三部分中主要论述了公法的
本文标题:西塞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767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