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道管理之安人之道第一讲管理和伦理合一(上)管理不可偏离伦理伦理首重良心道德伦理是合理不公平亲疏有别长幼有序安不可能没有区隔依层次按顺序求安安人之道以安顾客、安员工、安股东、安社会为主要策略,这四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不可偏废。首先,安人之道要安顾客。顾客不安,做什么都没有用。顾客像云一样,是最不忠诚的,说翻脸就翻脸,长期的顾客可能突然就变心。顾客安了,才能证明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态度、销售管道都不错。第二,安人之道要安员工。员工会流动,有的是正常流动,有的是被别的企业挖走。对前者谁都不会有异议,而后者的问题就大了。只要公司做得好,就会有人想要挖走公司的干部和员工,只要干部和员工不安,就有可能被别人挖走。被挖走的人会带走企业的机密,特别是有的核心人员走后,会克隆企业所有的东西,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第三,安人之道要安股东。股东是投资的人,他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增值,如果他感到将钱放在企业不放心,就会把钱抽走,企业形象和根基就会受到影响。第四,安人之道要安社会。企业要用良好的形象获取公众的信任,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董事会经常改组,社会就会怀疑企业存在问题,会对企业产品不信任。管理不可偏离伦理伦理思想为我国所固有,儒、道、墨、名、法诸家,都以伦理学说为主。一般人常以“良心”、“道德”来代表伦理。伦理和法律不同,伦理可以补法律的不足。中国人常讲:“凭他那德性也想管我!”这种说法就是把管理和德性结合在一起。中国人要求,一个人如果要管别人,先要把自己管好,否则就不能管好别人,被管的人也不服气。外国人则不同,他们把管理与德性两者分开来看,认为私人生活是个人生活,品德修养是个人品德修养,跟管理一点关系都没有。员工不能因为上司的德性不好就不服从管理,企业也不能因为某人的德性不好就不与之合作。1.管理和伦理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企业伦理就是企业良心,也就是凭良心来经营管理。管理是外在的伦理,由内在的良心道德演绎发展为合乎伦理的管理。伦理是内在的管理,管理者的良心道德,足以左右管理的安或不安。如果把内在的伦理变成外在的虚伪的表面的礼貌,这非常糟糕;但如果把内在的伦理化为外在的管理,则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案例】对于伦理和管理关系的看法,人们的意见并不一致。有人认为把自己管好就叫伦理,把别人管好,就叫管理,两者是不一样的。也有人认为管理就是管自己,理别人,对别人要理不能管,对自己要管不能理。管就是给人压力,约束他、要求他,凡是对别人用管的态度都没有好的效果,管,只能管自己。对别人要理,要看得起他,如果看不起对方,什么管理办法都没有用。2.中国人的感觉中国人不大相信别人的话,而是相信自己的感觉,只要感觉到某人很可靠,就会相信他,把他当朋友,可以为他做任何事情,为朋友两肋插刀是中国人最好的写照。但如果一个人再三保证自己很可靠,他往往得不到人们的信任,因为人们觉得强调自己很可靠的人恰恰最不可靠。所以口才好的中国人,人际关系并不好,人们并不信任他。3.心的玄妙中华民族是重视心的民族,一切都跟心产生密切的关系。外国人最关心下属能干不能干,有没有能力,有没有责任感,能不能把事情做好。中国人则对下属的其他方面都不太计较,觉得只要下属的心里有我,就可以为我做任何事情;如果心中无我,下属越是彬彬有礼,上司越是害怕,担心下属动机不纯,有什么坏心眼。这是西方人怎么也不可能理解的事情。西方人的宣誓、保证对中国人没有用,因为中国人这一套不可能说出来,也无法用文字表达。伦理首重良心道德(上)1.中国人的良心观伦理是中华民族的特色,对中国人来说,伦理是家常便饭。诸子百家都以伦理学术为主,没有例外。普通人不使用伦理这个词,而是用良心道德来代替伦理。“良心”一词,几乎是到处可闻的口头禅。良心是先天的,道德可以经由后天的学习而获得。良心就是要讲道理,讲良心就是按道理去做事,如果别人认为企业做事不讲良心,就不会与企业真诚合作。西方人觉得良心看不见摸不着,并不可靠,但是中国人知道什么叫良心。良心是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中国人特有的感觉,这种感觉外国人没有,也体会不出来。良心不断地告诉人们要怎么做事,怎么说话,不断修正人们的行为。【案例】如果一个中国人跟别人讲:“良心在哪里?良心值多少钱?”就等于告诉别人自己没良心,大家就会对他避而远之,这是非常危险的。2.法律与伦理在中国社会中互补伦理与法律在中国社会中互相补充。法律对西方人非常管用,人们会自觉执行。但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却很模糊,中国是礼仪之邦,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只有刑法是法,法是惩罚坏人的,好人不需要守法。如果一个中国人的行为底线只是合法,那么这个人一定没有良心。他会钻法律的空子,干不道德的事情。法律不是严密的铁桶,不可能将整个社会罩起来,它只是一张有漏洞的网。网上的漏洞就需要用伦理来弥补,用良心道德指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法律的局限性法律是严格的和硬性的规定不能经常改,朝令夕改会使社会陷入混乱。任何事情都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大家不能完全依赖制度,相信合同。【案例】某企业在与一个经销商订立合同时,由于双方长期合作,有互信的基础,合同只是个形式,订得就比较粗糙,免得大家面子上不好看。过了一段时间,企业发生了人事变更,新的负责人与经销商毫无接触,因此觉得合同漏洞百出。文字的陷阱有经验的人知道,文字非常不可靠,想用文字来绑住中国人是一种幻想—同一个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文字对西方人的约束力很强,因为西方人对文字的理解很少发生分歧。所以中国人执行合同归根结底要靠伦理约束,那才是最有效的。第二讲管理和伦理合一(下)伦理首重良心道德(下)3.企业伦理就是企业良心中国现在讲的企业文化其实讲的是西方文化,并不符合中国的特点,这就是企业文化在中国不成功的原因。中国文化最大的特色是伦理,撇开伦理去讲企业文化就不是中国企业文化。凭良心经营、凭良心管理,是中国式管理的最大特色。凭良心管理,可以兼顾管理和伦理,做到二者合一。厚德载物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凡是富起来,并能长富、久富的就是因为祖上有德,这样的企业家都能长久不衰;祖上无德的闹一阵子后很快就不见了,他们起来得快垮得也快。如果祖上无德,企业家就要从自己开始积德,为自己子孙的大发展创造条件。易经说“厚德载物”,只有一代一代积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企业家。【案例】鞭炮不爆就永远是鞭炮,不会碎。鞭炮爆炸后虽然很好看,但自己就没了。祖上无德的企业家就像鞭炮一样,他们虽然轰轰烈烈,但很快就粉身碎骨,烟消云散了。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中国人不求胜利只求不败,因为求胜就会分出输赢,而一旦有输赢就会不择手段,争个你死我活,造成商场如战场的火爆局面。西方人有公平的竞赛规则,按规则做事大家公平竞争。而中国没有公平的竞赛规则,所以一旦要分出输赢,就会尔虞我诈,不择手段。凭良心做事是双向的,如果企业不凭良心做事别人也会用同样的办法对待你,只有凭良心做事才会得到别人的良心,企业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凭良心不是说把心掏给对方看,而是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中西方对待“真善美”的差异如何看待真善美,中国人与西方人有很大的不同。真、善、美之中,西方人最重视“真”,一切以真实为主。中国人最重视“善”,认为“善”可以涵盖“真”和“美”。中国人不讲实话并不等于是骗人,因为在中国人的脑海里善就是真,有时候说真话不一定是善话,说善话比说真话的境界更高一筹。中国人的最高境界是模糊,有时把话讲清楚了反而不好。【案例】在西方,如果病人得了癌症,医生可以直接告诉他;中国人则注重说话的后果,中国医生考虑到病人的病情,会将实际情况告诉病人家属,而会用善意的话安慰病人。西方人做生意很坦白,如果进货成本是10元,打算卖给对方12元,就会明确告诉对方赚2元,双方觉得合理就成交。中国人这么干就不行了,如果摆明要赚钱,那么不但生意做不成,多半连朋友都做不成了。但如果说买价12元,照本钱卖给你,这种说法生意多半能成。其实大家心照不宣,这个价格根本不是成本价。管理的真谛就是修己安人伦理指人群的道德,道德则主要表现在个人的良心,所以伦理首重良心道德,管理就是修己安人。修己就是要有良心,讲良心,自己的行为要符合伦理道德规范,约束好自己。安人就是不让别人吃亏。每个人把自己管好,然后让周围的人安定,这非常重要。安就是不吃亏,吃亏就不安了。一个人让别人吃亏上当,最后倒霉的就是自己,必定会遭到报复,也不能获得人们的信任。当周围的人都不安时,管理者最不安。修己安人是耕耘,良心道德才是收获,搞事业、有成就,都不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一个人凭良心,心安理得才是人生最高的目标,这就叫安足。富强不一定安足,安足是内心的享受,随遇而安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一个人成功大部分靠机会,得不到机会,有天大的本领也没有用;赶上好时机,闭着眼睛也能成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良心是先天的,但是道德可以后天学习培养。养成好的习惯,良心就出现了。道德的培养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如做事首先考虑别人的立场,讲话先考虑别人的感受等。伦理是合理不公平中国人的伦理并不追求公平,因为绝对公平是不存在的,它追求的是有序的社会秩序,合理的、大家都可以接受的不公平。1.伦理的本质伦理的本质是什么?是一种合理不公平的状态,也就是说伦理首先是不公平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利益上;其次伦理又是合理的,因为这种不公平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伦理的伦字,含有参差不齐的意思,伦的左边是人,表示它是人所独有的,动物没有伦理;它的右边是一个房子,房子的屋顶下有很多格子,就是指人各有不同的位置,每个人都应站到自己的位置上去。伦理表示人间各式各样的关系,本来就是有亲有疏,参差不齐的。2.合理不公平的原因人与人之间,理想的情况是一律平等,大家都公平。实际上却是人格平等,而机会、薪酬、成就都不公平。因为资源有限,机会不够。【案例】一个企业的老板只有一个,老板就是有限的资源,不可能每个人都做老板。如果要追求绝对平等,每个人都是老板,谁也不能指挥谁,企业肯定一团糟。如果企业老板只有一个儿子,他就可以资源独享,把企业传给他不会有争议;但如果有两个儿子,资源有限,事情就麻烦了。伦理社会所追求的是合理的不公平,而不是不合理的公平,因为绝对的公平是做不到的。试验证明,在对合理的不公平和不合理的公平两个命题进行选择时,没有人选择不合理的公平,这证明合理的不公平这个观念人们普遍认同。绝对公平是一种无法达到的理想,而合理的不公平则是可以实现的实际。面对机会很有限、资源不充足的情况,管理只能公正,却实在很难绝对公平。公正而不一定公平,即是合理的不公平。亲疏有别长幼有序伦理最具体的体现就是亲疏有别、长幼有序,而不是一视同仁。西方人主张一视同仁,其实这是根本做不到的,美国总统与美国老百姓在待遇上就差别巨大。中国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没大没小,长上就是长上,身为部属、子女、学生,对上司、父母、老师,当然要礼让三分,不可能平起平坐,不分上下。面对机会有限、资源不充足的情况,管理者只能够由亲而疏,推己及人,这也是合理的不公平。管理必须兼顾伦理,所以有亲有疏,只要出于公正,参差不齐是应该的。伦理的精神,立足于中国特有的交互性。彼此彼此,将心比心,并非出于片面的要求。亲疏、长幼之间,双方都要将心比心,各凭良心。一般来讲,懂得越多的人越不敢用肯定的话,懂得越少的人,越武断。两个人争论,往往没道理的人声音特别大,有道理的人反而不好意思高声争论。如果企业里的人没大没小,有智慧的人就不敢表现自己的能力,会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企业很快就垮了。安不可能没有区隔理想的情况,当然是一下子全都获得大安、久安、众安与实安。但实际情形则是逐渐由小安而大安,由暂安而久安,由寡安而众安,也可能由虚安而实安。这种逐次演变的过程,如果秉公处理,出现若干区隔,应该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这有时会给周围的人造成不公平的印象,对“安”了别人而没有“安”自己愤愤不平。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不可能所有的人同时安。先安少数人的做法虽不公平,但却合理,只有先安少数人,才有办法安多数人。小平讲的让少数人先富起来的思想阐明的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接受这个区隔,结果是谁也安不了。安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而
本文标题:中道管理之安人之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774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