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青铜饪食器青铜酒器青铜盥水器青铜乐器青铜杂器青铜兵器青铜盥水器盘匜鉴盘商至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水器,当时盥洗用匜浇水,以盘承接。小的盘也盛水用以洗手洗脸,大的盘也用以洗浴。形制特点:多圆形,浅腹。商代的盘多无耳,圈足,器内多用水生动物龟鱼的纹样作装饰,有的还在边沿铸立鸟。西周至春秋的盘多有附耳,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西周晚期到战国的盘有长方形的,如传世的西周晚期虢季子白盘和故宫博物院所藏春秋战国之际龟鱼蟠螭纹方盘。虢季子白盘(迄今发现最大的青铜盘)高39.5cm,口长137.2cm,口宽86.5cm,重215.5kg,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散氏盘(西周)(台北故宫博物馆)曾候乙尊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墓中出土。尊盘通体用陶范浑铸而成,尊足等附件为另行铸造,然后用铅锡合金与尊体焊在一起。尊颈附饰是由繁复而有序的镂空纹样构成,属于熔模铸件。曾候乙尊盘(春秋战国时期)匜(yí)《左传》有“奉匜沃盥”的话,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匜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制特点:匜形椭长,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匜在西周中晚期出现,多有四足。春秋时有三足和无足的匜,战国的匜一般都没有足。鉴古代盛水或冰的器皿、形体一般很大.像盆,更像缸。大口,深腹,无足或有圈足,多有二耳或四耳。古代在没有普遍使用铜镜以前,常在鉴内盛水用来照影,因而后来把铜镜也称为鉴。鉴盛行于春秋战国。戈古代兵器中的一种“勾兵”,用于钩杀。由铜制的戈头、木或竹柲、柲上端的柲冒和下端的铜鐏四部分构成,戈头每一部分都有专名:刃部称“援”,援末转折而下的部分称“胡”;嵌入木松的部分称“内”;援末和胡上穿绳缠松的小孔称“穿”。商代戈有三种形式;直内戈、曲内戈、有銎可以插柲的戈,一般没有胡。商末出现有胡的戈。西周的戈多短胡,有一穿至三穿。春秋战国的戈多有三至四穿,更便于固定在柲上,同时援变得狭长而扬起。有的著作把无胡有銎的戈称作“瞿”,把援体呈三角形的戈称作“戣”。戟(jǐ)古代兵器,是戈和矛的合体,兼有戈用于钩、矛用于刺两种作用。安装木制或竹束成的柲,柲端也有铜镦。商代有戈、矛分铸的戟,如河北藁城台西所发现的。西周的戟多将戈、矛合铸成一体。如河南浚县辛村卫墓出土的候戟。春秋战国戟数量增多,戈、矛(称为“刺”)多分铸。战国末至汉代有“卜”字形的戟。钺(yuè)古代兵器中刑具,用于砍杀。形状像后来的大斧。有穿,安装长柄。有些鉞雕镂精致的纹饰,可能是作为仪仗用的。鉞大部分是商代的。除此外,还有矛、刀、剑、匕首、弩机、矢镞等越王勾践剑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就是提着这把剑起兵灭吴,迫使夫差自刎。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的专家们,与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及北京钢院《中国冶金史》编写组的学者们,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科学检测,发现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铜和锡的比例也不一样。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而剑刃部含锡高,硬度大,使剑锋利无比。剑身菱形花纹处含硫高,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青铜乐器铙钟鼓钲铃錞于铎铙(náo)商代打击乐器。形似铃而较大,有中空的短柄可插木把。使用时执把,使口朝上,用槌敲击。特大的铙使用时需插在铙座上。一般以大、中、小三件为一组,但1976年安阳妇好墓出土的铙则为大小相次的五件为一组。钟古代祭祀或宴飨时用的乐器。可能是从商代的铙演变成的,目前所见最早的属于西周中期。钟用木槌敲击演奏。考古发现的编钟,有槌同时出土。钟的种类甬钟:钟顶有筒形的甬(钟柄);特钟:单独悬挂的大钟;镈:钟顶作扁环钮或伏兽形钮的平口钟,主要见于春秋战国时代;钮钟:钟顶的甬为近似半圆圈形的钮者,始见于西周,盛行于战国;编钟大小相次成组悬挂的钟。西周中期的编钟以大小三件为一组,晚期以后发展到大小十几件为一组。编钟常挂在特制的架子上,这种架子的横梁称作“笋”,支撑架子的立拴称为“虡”(jù)。整套编钟共六十五件青铜钟,分三层八组悬于架上。该编钟的音阶结构与现今国际上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属同一音列。它的音域宽广,跨越了五个八度,仅比现代的钢琴两端各少了一个八度,用这套编钟能演奏古今中外多种乐曲。曾侯乙编钟于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至今音乐性能良好,是考古史和世界音乐史上的旷世奇观。鼓古代铜鼓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近退和宴会、祭祀的乐舞。钲(zhēng)古代行军时用的乐器。作战时,击鼓则进军,敲钲则退兵。成语“鸣金收兵”,这里的“金”就是指钲。《说文》金部:“钲,铙也,似铃,柄中上下通”;又:“铙小钲也”。实物中“钲”与“铙”为两种器物,铙体短宽,钲体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手执。用时口朝上,以槌敲击。盛行于春秋时期徐、楚、吴等南方诸国。虎纹钲西周高42cm铃古代乐器。形状像钟而小得多,平口或凹口,上有桥形钮。常挂在车上、旗上或犬马身上。青铜花瓣铃鹰铃商代晚期,原件高14厘米,宽8.8厘米兽面纹铃铸于商代晚期原件高7.3厘米铜铃(夏)(长90宽70高75)84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錞于(chún)古代军中乐器,也称为錞。文献记载中錞于常与鼓配合,用于战争中指挥进退。形如圆筒,上部比下部梢大,顶上有钮。钮多作虎形,故常有虎钮錞于之称,有人认为,具有虎钮的錞于应为古代巴人遗物。已发现的錞于多出于四川、安徽和湖北部分地区。时代多属春秋战国至汉。铎(duó)古代乐器。《说文解字》“铎,大铃也”。有柄有舌,振舌发声。《周礼.鼓人》:“以金铎通鼓”,铜制的铎可能是一种军乐器。出土乐器有自名为铎的,例如春秋时代的外卒铎。考古发现的铎,多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的。外卒铎通高11cm,宽9cm,重0.46kg。铎桥形口,方柄中空,柄内有横梁,隧饰兽面纹。隧两面分别有铭文5字,一面为铸造文字“外卒铎”。一面为刻画文字:“锺尹。“铎”记此为外卒之铎,“锺尹”则是官名。青铜杂器生活用具车马器货币生活用具汉代是铜灯制作的鼎盛时期,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分为置于几、案上的铜灯;用于行走时,有长柄可持、三足可置地的行灯;灯体有链条可以悬挂的吊灯;大量使用的形如高足豆的盘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长信宫灯这类的虹管灯。长信宫灯的设计在使用功能上十分合理。侍女左手托灯,右手提灯罩,灯体为圆形,中间有两块瓦状的罩板,盖与底板上,都有滑槽,可以任意调节光照的方向和角度。这种对使用功能的充分考虑即使在现代设计中仍值得借鉴。迥异于其他类型的铜灯。长信宫灯在点着后还有一个令人吃惊的特点:虽然室内已四壁生辉,但空气仍然清新如故,不像点着其他铜灯那样烟雾弥漫。长信宫灯何以与众不同没有油烟呢?这就必须提到它对科学原理的巧妙应用。侍女右手的衣袖自然地连着灯罩形成虹管,侍女跪坐的灯座可以盛水,利用衣袖这虹管吸收灯烟送入灯座,使之融于水中,避免灯烟污染空气。正是由于对使用功能的充分考虑和超前的环卫意识,长信宫灯给后世的设计留下了有益的启迪。长信宫灯汉青铜带钩说明:高13.4厘米,宽1.8厘米。鄂尔多斯式青铜带钩青铜蟠螭带钩战国,长21.3cm,宽2.7cm错金银青铜车軎西汉长清双乳山遗址外侧直径3.8、内侧直径6.0、长5.0厘米鎏金青铜车軎西汉左:长30.2、径7.0厘米右:长26.0、径7.0厘米两件形制相同。上有铁辖,并有二长铁销长7.6、径4.8、辖孔1.3--1.9厘米青铜軎春秋长清仙人台长7.6、径4.8、辖孔1.3--1.9厘米错金银青铜轴饰(西汉)长7.1、宽2.6--6.2、厚1.5厘米铜车马马络头当卢节约马镳马踏飞隼甘肃省武威雷台的东汉墓出土中国旅游的标志古货币商周时期,人们在贸易中主要使用海贝作为交换的媒介物,另外还用刀、削、铲等金属工具农具以及玉壁、玉环等装饰品作为媒介物。到了西周时期.由于贸易不断发展,这些交换媒介物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于是产生了金属铸造的货币,春秋时代已大量铸造。1959年山西侯马晋国故城遗址出土的十二枚春秋时期的大型耸肩尖足空首布,是我国目前所见有科学发掘记录的最早的青铜铸币。候马铸铜遗址小有许多空首布銎塞范,说明当时已大量铸造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主要有布币、刀币、贝钱和圜钱等四种。古钱币的主要形制有四种:1、布币2、刀币3、贝币4、圜钱原始空首布空首布自殷商起到春秋战国止共流通了1000多年。空首布的主要形制耸肩尖足平肩弧足斜肩弧足三孔布
本文标题:青铜器的的功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781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