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二十四孝图》全本欣赏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元/郭居敬著张文顺编绘前言《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等人编撰的宣传孝道文化的通俗读物,是由历代24位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地位而行孝所形成的故事汇编。千百年来,《二十四孝》在我国广泛流传。一、虞舜孝感动天舜,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亦称“虞舜”,是我国传说中的远古五帝之一。相传舜的父亲是一个糊涂人,在舜的生母死后,他又娶后妻,生一子名叫“象”。后母脾气很坏,弟弟傲慢无礼,他们不仅对舜不好,而且有害死舜的行为。然而,舜宽宏大量,以德报怨,仍对父亲和后母孝顺,对弟弟爱护。舜的贤德在当时广为流传,尧帝听说舜的事迹后,便让他参与管理国家大事,还把女儿嫁给他。舜辅佐尧管理国家20年后,于公元前约2110年,尧让其继承了王位。舜继位39年,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成为中华道德文明创始人之一。虞舜的事迹后来演变成为神话传说。传说他的孝行感动了苍天,当舜在厉山上耕地时,天帝让大象给他耕田,让飞鸟为他播种。因舜的弟弟名叫“象”,大象拉犁也有其弟赎罪之意。二、老莱子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人,著名思想家,与孔子生于同时期(约公元前551年)。相传他不愿“受人官禄,为人所制”,隐居于蒙山南麓,自耕而食。楚王请他出仕任职,他固辞不就。为躲避战乱,他偕带家眷迁居于江南,在那里著书立说,传授道家思想。他的著作有《老莱子》15篇。其事迹见于《高士传》、《老子传》等。老莱子生性至孝,侍奉双亲极其尽心。当他已是70岁高龄时,他的父母还健在。他不以自己年高而自居,有时还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手持拨浪鼓学着小孩的样子而戏耍,以博得二老开心。有一次,为父母送水,进屋时摔了一跤,索性故意在地上学小孩子撒娇,逗得老父老母开怀大笑三、郯子鹿乳奉亲郯(tan)子,是春秋时期郯国的国君。当时周王室衰败,诸侯争雄,天下大乱,郯国虽是区区小国却颇有名气,是因为国君郯子的仁孝之德和政绩赢得了人心。郯子心性极孝,他的父母年岁已高,又都患有多种疾病,遵医嘱需要鹿乳作为食疗。怎样才能靠近鹿群并弄到鹿乳呢?他想出办法,深入山林,以鹿皮披在身上当外衣,经过种种尝试,终于混入鹿群,成功地挤取了鹿乳,带回供奉双亲。有一次挤鹿乳时,险些被猎人当成真正的鹿来射击。当猎人向他瞄准时,郯子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鹿乳为双亲治病的实情告诉了猎人。猎户们被他的孝心所感动,于是把自己原有的鹿乳都赠送给郯子,并护送他走出森林。四、子路百里负米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卞桥(今山东泗水县)人,是孔子的得意弟子,生于公元前542年,年龄比孔子小9岁。他性情直率勇敢,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家臣)。子路在国家太平时,爱国敬业;当国家有难时,英勇献身,杀身成仁。子路早年家境贫寒,常以野菜充饥。为了供养父母双亲,他经常赶到百里以外的地方,买了粮米背回来。后来,他在鲁国做了大官,但父母却相继去世。在他奉命去楚国办理公务的路上,随从的车马就有一百多辆。当他坐在厚厚的棉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时,就想起了当年父母贫困之时的光景,感叹道:“为人子者,父母在世时,应尽心尽力赡养。否则,像我这样,现在就算想为两老去背米,又怎么可能呢?五、闵损芦衣顺母闵(min)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曲阜人,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比孔子小15岁。闵损的“孝道”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孔门中,他是德行最著名的人物之一。闵损幼年时,生母早逝,他的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孩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衣服,却给闵损穿着用“芦花”做的衣服。一次,闵损给父亲御车时,冻得发抖,父亲以为他偷懒,就用鞭子抽打他,芦花随着被抽破的衣服飞了出来,父亲才明白了真相。父亲既愧疚又愤怒,回到家要把继母赶走。闵损恳求父亲说:“母亲在,只有我一人受冻,母亲不在,我们兄弟三人都要受冻。”父母听了,都很感动。继母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六、曾参母子连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今山东平邑县)人,生于公元前505年,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吾日三省吾身”就是他提出的。曾参的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又将孔子的言行整理成《论语》,对儒家发展贡献卓著,被后世尊为“宗圣”。曾参对母亲非常孝敬。他少年时家贫,常上山砍柴。一天,家里有客人来,因来得突然,母亲不知所措,焦急中咬破了手指。母子连心,正在山上砍柴的曾参此时忽然觉得心痛,料想可能母亲有事,赶忙回家。到家后跪着问母亲发生了什么事。母亲说:“有客人突然到来,我情急之下咬破手指,盼你赶快回来”。于是曾参以礼接待了客人。此事说明,曾参处处替母亲着想,时时为母亲操心,堪称是一位大孝子。七、刘恒亲尝汤药刘恒即汉文帝,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西汉第四位皇帝。刘恒8岁时就被封为诸侯王。吕后当权时,刘邦的其他儿子多被杀害,而刘恒因身处边远地区不起眼而幸免。刘恒对母亲薄氏感情甚笃,力行孝道。薄氏曾因一场大病而三年不愈,刘恒也整整侍奉了三年,经常守在母亲身边,不解衣带而卧,精心料理,十分操劳。给母亲治病的汤药,都要由他亲口尝过之后才让母亲服用。三年后,母亲病好了,而刘恒却累倒了。公元前180年,大臣周勃平息吕氏之乱后,立刘恒为帝,理由是刘恒仁孝贤能,名扬天下。刘恒登基后,重德治、兴礼仪,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发展水利。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八、丁兰刻木奉亲丁兰,西汉时期河内(今河南省安阳)人。汉宣帝时(公元前73年起),【注:只注明皇帝登基执政的时间,以下同。】他被御封为中大夫。丁兰幼年丧父,自己与母亲相依为命。丁兰婚后,一度婆媳关系不睦。待母亲去世后,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悔恨不能报答父母,便请人刻了父母的木雕像,把木雕像视为活着的父母一样供奉。他每日三餐先敬父母木像,然后自己开饭;出门前必向木像禀告,回家后先向木像问候,从不懈怠。天长日久,妻子产生不敬和厌倦之心,竟用针刺了母亲木像的手指,不料其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到丁兰回家跪拜木像时,看见木像眼中垂泪,便向妻子追问实情,妻子无奈只有如实讲述。知此真相后,丁兰气愤地将妻子赶出家门。九、蔡顺拾椹异器蔡顺,字君仲,西汉末年汝南(今在河南境内)人。蔡顺少年丧父,对母亲格外孝敬。当时,由于王莽篡位造成天下大乱,又遭连年饥荒,民不聊生,蔡顺只能以各种办法弥补粮食的不足,包括拾桑椹以充饥。在拾桑椹时,按桑椹成熟的程度,用不同的篓子盛着。此时,巧遇驻扎在附近的赤眉起义军,士兵盘问他:“为什么把红的和黑的桑椹分别盛在两个篓子里?”蔡顺答道:“熟透发黑的桑椹让母亲吃,红的和未成熟的桑椹留给自己充饥。”赤眉军被他的一片孝心而感动,送给他三斗白米和一只牛蹄,让他带回家去孝敬母亲,以此来表示对他的敬意。母亲去世后,蔡顺在母亲墓前搭棚守孝三年。此间,汝南太守韩崇多次前去看望和关照他,召举他为孝廉和东阁祭酒,均被婉言谢绝。十、董永卖身葬父董永,东汉初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人。他的曾祖父是西汉宣帝时期御封的高昌侯,此爵位世袭到他祖父时,因遭弹劾而被朝廷剥夺了爵位,故使家境渐贫,到董永时竟一贫如洗。父亲去世,董永无钱安葬,便卖身为奴,贷钱埋葬了父亲。过后债主刁难他,要他织三百匹锦以抵债。董永不会织布,怎么办?幸有一位妙龄少女敬重董永的孝心,帮其织锦三百匹,抵债赎身回家,并在槐树荫下结为夫妻。因为董永的事迹很感人,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6年恢复了他世袭高昌侯的爵位。槐荫这个地方也改名为孝感(即现湖北省孝感市)。董永的事迹后来逐渐演变成神话故事,明代有著作《织锦记》,描写成织女(七仙女之一)下凡与董永结为夫妻。电影《天仙配》就取材于此。十一、姜诗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初期四川广汉人。父亲早逝,他和妻子庞氏对母亲十分孝敬。其家住在距离长江有七、八里的地方。母亲喜欢吃鱼,夫妻俩就到长江捕鱼供母亲食用;因长江的水质很好,夫妻俩就到长江挑水供母亲饮用。有一天,因天阴风大,妻子从长江挑水未能按时归来,姜诗不知情,以为妻子怠慢。当夫妻为此而严重误解时,还是母亲为他们化解了矛盾。姜诗夫妻坚持多年到长江给母亲挑水和捕鱼,其事迹感动了上下朝野,得到朝廷表彰。许多年后,东汉明帝(公元58年起)还下诏书,修建“姜公祠”。该事迹经过千年的流传,逐渐演化成为神话故事,说是姜诗夫妻孝行感动了上苍,让他家井里喷涌出泉水,味同长江水一样,还有鲤鱼跃出水面,让他们供母亲食用,不必远去江边了。十二、江革行用供母江革,东汉时期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字次翁,少年丧父,奉母至孝。时逢兵荒马乱,江革背着母亲逃难,曾路遇匪贼抢劫,江革无钱财,贼人要杀他,他哭着说:“我有老母年迈,杀了我谁来奉养?”贼人被他的孝心感动,不忍杀他,放其逃命。后来,江革迁居江苏下邳(pi),做雇工供养母亲,他虽极为清贫,然供奉母亲的衣食还是尽量满足。江革被乡里称为“江巨孝”,后被推举为孝廉。东汉章帝时(公元76年起)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后朝廷又拜其为谏议大夫,他以有病为由而辞。于是,朝廷下诏命令地方官赐于江革谷百斗,每年八月送其羊、酒,以倡导孝行。十三、黄香扇枕温席黄香,字文疆,东汉时期江夏安陆(今属湖北)人。黄香九岁时就失去了母亲,同父亲相依为命,从此加倍孝敬父亲。夏天屋内闷热,他怕父亲难以入睡,每天晚上都用扇子向父亲的帷帐里扇风,把枕席扇凉,好让父亲安然入睡。冬天气温寒冷,他每到晚上总是先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暖热,然后才让父亲上床去睡。黄香不仅以孝闻名,而且博学能文,当时有“天下无双,江夏黄香”的歌谣。后来,黄香做了官,曾出任尚书郎。到汉殇帝时(公元106年起),升任魏郡太守,时逢水灾,他用自己的俸禄救济灾民,盈得百姓们的拥戴。他还有著作《九宫赋》、《天子冠颂》等传世。十四、郭巨孝母埋儿郭巨,东汉隆虑(今河南林县)人。其人家贫如洗,但对母亲极孝,家里饮食总是先供母亲。后来,妻子生一男孩,养到三岁,因极度缺粮,母亲时常自己少吃或者不吃,省下来让孙子吃。母亲身子日渐瘦弱,郭巨便同妻子商议:“家贫已让母亲够受苦的了,现在儿子又与母亲争食。儿子可以再生,母亲只有一个,无奈只有舍儿保母,把儿埋掉”(又一说法是“卖掉”)。妻子抱儿痛哭,难以接受。此事惊动四邻和亲属,还是通过接济度过了难关。这一故事是“24孝”中最受批判的一例。从东汉到元朝经过1000多年的演化,该故事变成“郭巨埋子天赐金”:说是郭巨埋儿时,挖出了黄金百两,里面还有“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的字样。这一神话演变,反倒成了荒诞不经的“糟粕”。十五、陆绩怀桔遗母陆绩,字公纪,三国初期吴县(今属江苏省)人,生于公元187年。他在东吴做过官,官至郁林太守。陆绩通晓天文和历算,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等。陆绩小时候,是一个聪明而孝顺的孩子。他6岁时随同父亲陆康到九江拜会太守袁术,袁术用桔子招待他们。陆绩把两个桔子藏进衣袖,辞别作揖时桔子掉到地上。袁术感到奇怪,问道:“陆郎来我家做客,临走时为什么还要怀揣主人的桔子呢?”陆绩回答说:“我母亲平时最爱吃桔子,我怀揣桔子是为了带回家去给母亲吃。”袁术十分惊喜,见他这么小的年龄,就懂得孝敬母亲,真是让人感动。袁术当场对陆绩的一片孝心大加夸赞。十六、吴猛恣蚊饱血吴猛,字世英,三国时期汉阳(今属湖北)人。他小时候母亲不幸早逝,便同父亲相依为命。吴猛虽然年幼,但非常有孝心。当时家贫,买不起蚊帐,夏天蚊子时常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于是,吴猛每到夏夜,就赤裸上身跪在父亲床前,任蚊子叮咬自己而不驱赶,唯恐蚊子去叮咬父亲。多年后,父亲去世,吴猛为父守丧三年,三年里他早晚祭奠,烧纸供奉,从不间断,受到后人的赞誉。吴猛后来成为吴国的道士,是净明道十二真君之一。于公元230年(东吴黄龙2年),他得到白云符,遂以道术大行于吴魏之间,此道术一直延续到晋武帝时期。十七、王祥卧冰求鲤王祥,字休征,三国后期临沂(今属山东)人。母亲(一说为继母)朱氏体弱多病,王祥经常彻夜不眠地侍候。母亲患病需要以鲜鱼调养,他不顾天寒地冻打破坚冰,在寒冷刺骨的冰河里捞出鲤鱼,带回家供母食用。不久,母亲的病果然痊愈。王祥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际,在庐江隐居长达20余年。当时州郡多次让他出任官职,他以侍奉
本文标题:《二十四孝图》全本欣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808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