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3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古诗词表达技巧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比、排比、互文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伏笔照应、欲扬先抑、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等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特点借景抒怀、托物言志、侧面烘托、象征用典、联想想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生、“赋比兴”等记叙、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议论、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三、表现手法考点解读:为增强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优秀古典诗词都使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侧面烘托、象征、用典、联想想象、”“赋比兴”等手法。鉴赏表现手法应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分析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对表现思想感情,突出作品主旨动作用。技法解密:1、辨析表现手法诗词表现手法很多,要通过训练使自己获得正确辨析各种表现手法的能力甚至是技巧,以达到能迅速选择答案的目的。如:比与兴、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尤其注意反衬中的“以静衬动”、“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等),注意其区别。2、洞悉表达效果注意“赋比兴”、用典、烘托、联想和想象、虚实相生、点面结合、意境组合等各类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起兴起兴,又叫“兴”。“先言他物以引起咏之词”。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创造气氛,协调韵律等作用,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如传统山歌:“门前喜鹊叫喳喳,唔知阿哥哪日来;妹好炖好接风酒,妹好煎好迎春茶。”又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常见手法例说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联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烘托/衬托“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正衬,烘云托月,突出、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邪溪》)——反衬,以闹衬静,静境深广。“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烘托,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对比,突出民心的重要性。示例:《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烘托,从观看者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比正面直接描写省笔墨,更具艺术魅力。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简析以下诗句的手法特色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渲染“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孟浩然《早寒有怀》)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采用渲染的手法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两句共六个特写镜头,描写了六种不同的景物:劲急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凄厉的猿啸、清冷的渚、白色的沙、归巢的鸟,高、低、动、静、声、色、态都有,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渲染出一种空阔高远,凄清孤寂的环境气氛,为后两联叙述自己的悲苦经历和境遇,抒发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象征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南宋吴文英的许多词句,如:“断烟离渚,关心事,斜阳红隐霜树……凄凉谁吊荒台古。”(《霜叶飞》)“怕上翠微,伤心乱烟残照,西湖镜掩尘沙。”(《惜秋华》)“重阳正隔残照,趁西风,不响云尖。乘半暝,看残山濯翠,剩水开奁。”(《声声慢》)“莫登临,几树残烟,西北高楼。”(《高阳台》)都是用自然景物意象暗示社会人事、寄寓家国之恨的象征性诗句,它们都能使读者有腾飞艺术的想象,去探求、领悟那隐含在具体形象中的那些精神性的、普遍性的意义。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正侧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白居易《杨柳枝词》“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从军行》)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属于诗文写作的整体手法,是以物写人,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比喻、拟人等方法。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往往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类题答题思路是:首先分析事物的特点,再概括出其意蕴,然后指出其中的思想感情。请具体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答:诗歌通过刻画云、水的逍遥自由、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形象,寄托作者的倾慕的情感;同时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体现了诗人的厌倦之情。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厌倦世俗、向往清静无为的归隐思想。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就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象征与托物言志的主要区别:1、象征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客观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主观胸怀心志。2、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托物言志的“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例7:阅读下列一面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落日怅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请从本诗的表现手法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想我为何久久停留,离家这么长时间还未归家。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我徘徊于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答案:本题可以从比兴、渲染烘托等角度做答。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诗人用“孤云”、“归鸟”,既是起兴,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此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渲染烘托:诗人用“孤云”、“归鸟”、“微阳”、“秋山”等物象,渲染出一种秋日萧瑟、清冷的氛围,烘托出作者深深的伤感之情。情景交融: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所见之景;三、四两句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直抒思乡之情;五六句又变换笔墨写景,用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加重了诗人的乡愁;最后两句又是直抒胸臆,极写自己的惆怅之情,这样全诗层层递进,内涵丰富,主旨深刻。答案: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方法,以“人语响”来衬托深林的幽静;同时还用了以寓情于景的方法,以返影(斜阳返照)的宁静祥和,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把宁静的心境寄托在空山的幽静里。例8:阅读下列一面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诗人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强化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例9:阅读下列一面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注:①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②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这首诗送别诗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它虚实结合,扩大了诗的意境,深化了诗的主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本诗前两句写实景,渲染离别的气氛,烘托了诗人的惆怅别情;后两句借助想象,为朋友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孤月高照,两岸猿啼,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这样虚实结合,更加强化了诗人的离别之情。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本文标题:3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830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