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
1《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各史书体例。3、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不懂的字和词。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函()陵氾()南佚()之狐夜缒()陪()邻阙()秦敝()之秦伯说()不知()逢()孙戍()之共()其乏困三、课文研读(一)第一段1.解释下面加点词。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②且贰于楚也(数作动,从属二主)③晋军函陵(名作动驻军)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什么句式?状后3.探讨分析下列问题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1)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也4.小结这一段写秦、晋围郑。共有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从情节发展上看,从两个方面为下文作了铺垫。这两方面的情况是:①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②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二)第二段。1.基础知识。(1)解释下面加点词。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如果)②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取独)(尚且)(通“矣”)(2)翻译下面句子。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壮年的时候,尚且比不上别人。)2.探讨分析下列问题(1)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侧面描写(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3.课文分析。这段写烛之武同意“见秦君”。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请说明这一段如何写得波澜起伏,曲折生动的。(字数不超过150个字)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说服秦军,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感动了烛之武,他终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答应“见秦军”。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2.根据课下注释解释课文第三、四段并赏析这两段2学习过程一、赏析第三段。1.解释下面加点词。(1)夜.缒(在晚上)而出(2)郑既.(已经)知亡矣。(3)越国以鄙.(名作意动,把……当做边邑)远.(形作名,远地)(4)焉.(哪里)用亡.(使……灭亡)郑以陪.(增加)邻(5)行李..(外交使节)之往来(6)共.(同“供”)其乏困(7)且君尝.(曾经)为.(给予)晋君赐矣(8)既东.(名作状,向东)封.(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形作动,扩张)其西封(9)若不阙.(使……削减)秦,将焉.(哪里)取之?(10)阙秦以利.晋(使……获利),唯.(句首语气词,表希望)君图.(考虑)之(11)秦伯说.(同“悦”),与郑人盟2.翻译下面句子何厌之有有什么能满足的呢?3.课文分析。(1)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一开始,烛之武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2)烛之武说服秦退兵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请予以概括。(不超过20个字)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3)除上述理由之外,烛之武说服秦退兵的理由还有什么?请予以归纳。①保全郑国有利于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晋国曾对秦国忘恩负义,过河拆桥。4.小结点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二、赏析第四段。1.解释下面加点词。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因为)②以.乱易整,不武。(依靠)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④失其所与.,不知.(结交)(同“智”)⑤吾其.还也(副词,表商量,还是)2.课文分析。晋文公为什么不愿进攻秦军?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三、理顺结构(学生探讨完成)3开端:秦晋围郑发展:(烛之武)临危受命高潮:(烛之武)智退秦师结局:晋军撤退四、课堂练习题(一)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提供(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2.词类活用①烛之武退.秦师退:使……撤退②且贰.于楚也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对……有二心③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⑤越国以鄙远..鄙,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指郑国⑥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使……获利⑦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⑧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3.古今异义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4.文言句式①以其无礼于晋状后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后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④是寡人之过也。判断⑤敢以(之)烦执事省略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5.一词多义(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哪里)(3)其4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使者)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越国以鄙远”这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指自己)④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二)、课堂达标与迁移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与释义错误的一项是()A.夜缒(zhuì)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B.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C.失其所与,不知(zhì):“知”通“智”,明智D.共(gòng)其乏困:共同,一起2.下列句子中带点词的意思和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越国以鄙远鄙:做动词,当做边邑B.既东封郑封:做名词,疆界C.晋军函陵军:做动词,驻军D.若阙地及黄泉,隧而相见隧:做动词,挖隧道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和意思不完全相同。做代词的两项是()A.何厌之有B.唯君图之C.将焉取之D.君之所知也E.邻之厚,君之薄也F.行李之往来4.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有的是谦称,有的是敬称。属于敬称的两项是()A.是寡人..之过也B.吾不能早用子.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5.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怀有二心,从属楚国。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如果派烛之武见秦国国君,敌军一定会退后。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越过别国来鄙视远方敌人,您知道那是很难的。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损害秦国的疆域却使晋国获得利益,请您好好考虑这件事。1、D2、B3、BC4、BD5、C
本文标题: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831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