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讲述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讲述华严经梵行品梦参老和尚目录梦参老和尚略传梵行品经文梵行品讲述梦参老和尚略传作者:梦参老和尚,,,一九一五年六月:梦参老和尚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开通县。一九三一年:在北京房山县上方山兜率寺出家,法名为「觉醒」,但是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的因缘出家,便给自己取名为「梦参」。同年在北京拈花寺受比丘戒,戒期圆满,南下九华山,朝礼地藏菩萨道场,正遇上六十年举行一次的开启地藏菩萨肉身塔法会。由于因缘殊胜,为老和尚尔后弘扬地藏法门种下深远的影响。一九三二年:转赴福建省福州市鼓山涌泉寺参访,他对涌泉寺当时的一切境界似曾相识,仿佛故地重来。当时虚云老和尚于鼓山创办法界学苑,并请慈舟老法师主讲「华严经」。他决定依止慈舟老法师学习「华严经」,历时半年,仍无法契入华严义海,遂亲自向慈舟老法师请法,之后决定以拜诵「普贤行愿品」、燃身臂供佛的苦行,开启智慧。一九三五年:依止慈舟老法师学习「华严经」的人,在当时包括了道源长老、灵源长老、慧三长老以及净严法师等。除依止慈舟老法师,学习「华严经」外,更旁及虚云老和尚的禅法,有时也奉慈舟老法师之指示,代讲经论,诸如「阿弥陀经」等等。一九三六年:赴青岛湛山寺,依止倓虚老法师学天台四教,并担任湛山寺书记,负责倓虚老法师的庶务以及对外连络事宜。在湛山寺担任书记期间,一方面向倓虚老法师习天台四教,及宣扬慈舟老法师的戒律精神。随后奉倓虚老法师之命,礼请慈舟老法师北上青岛湛山寺讲律,又护送慈舟老法师到北京,开讲「华严经」。一九三六年底:再度奉倓虚老法师之命,赴福建厦门万石岩,礼请弘一大师北上弘律,历时半年之久。因「梵网经」的请法因缘,弘一大师同意北上湛山寺,开讲「随机羯磨」。一九三七年:担任弘一大师的外护半年,深受弘一大师身教的启发,当时并就近依「占察善恶业报经」所描述的占察轮相,请弘一大师亲手制作一付,以供修习。弘一大师为了答谢他担任半年的外护,亲赠手书的「净行品」偈颂乙本。一九三七年至四O年:随同倓虚老法师在长春般若寺传戒,讲四分戒律,并往来于东北各省、北京、天津、山东等地,讲经弘法。其间曾接触来自西藏的藏僧,引动了赴西藏学习密法的因缘。一九四O年:由北京至香港、新加坡、印度弘法并朝礼佛陀遗迹。一九四一年:转赴西藏拉萨学习密法,在西藏黄教三大寺之一的色拉寺学习经论五年,依止第十世班禅之师赤江仁波切、灵仓仁波切,并因能海老法师的引进参拜康萨仁波切。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转赴西康等地参学,总计在西藏学习密法达十年之久。一九五O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由西藏返回中国内地,因反共反革命之嫌,被判刑十五年,劳动改造十八年,入狱长达三十三年。在狱中,他经常观想一句偈颂:「假使热铁轮,在汝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奠立了尔后重回佛教,弘扬佛法的信心。一九八二年:平反出狱,回北京任教于北京中国佛学院。在这段时间如法修学地藏法门,重启弘扬经论的智慧。一九八五年:接受福建南普陀寺妙湛老和尚、圆拙长老之邀,到厦门南普陀寺重建闽南佛学院,并担任教务长一职,开讲「」、「法华经」、「楞严经」、「大乘起信论」等。一九八七年:应美国万佛城宣化上人之邀,赴美数月后返回中国。一九八九年:应美国各杉矶妙法院旭朗法师之请,再次赴美弘法,开讲「占察善恶业报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地藏经」、「心经」、「金刚经」、「华严经」等,此后即旅居美加地区,同时应在台湾弟子之请,数度来台弘法讲经。梵行品经文作者:梦参老和尚,,,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八十华严)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尔时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萨言:「佛子!一切世界诸菩萨众,依如来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净,从菩萨位逮于无上菩提之道?」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修梵行时,应以十法而为所缘,作意观察。所谓身、身业、语、语业、意、意业、佛、法、僧、戒,应如是观。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若身是梵行者,当知梵行则为非善、则为非法、则为浑浊、则为臭恶、则为不净、则为可厌、则为违逆、则为杂染、则为死尸、则为虫聚。若身业是梵行者,梵行则是行住坐卧、左右顾视、屈伸俯仰。若语是梵行者,梵行则是音声风息、唇舌喉吻、吐纳抑纵、高低清浊。若语业是梵行者,梵行则是起居问讯、略说广说、喻说直说、赞说毁说、安立说、随俗说、显了说。若意是梵行者,梵行则应是觉、是观、是分别、是种种分别、是忆念、是种种忆念、是思惟、是种种思惟、是幻术、是眠梦。若意业是梵行者,当知梵行则是思想、寒热饥渴、苦乐忧喜。若佛是梵行者,为色是佛耶?受是佛耶?想是佛耶?行是佛耶?识是佛耶?为相是佛耶?好是佛耶?神通是佛耶?业行是佛耶?果报是佛耶?若法是梵行者,为寂灭是法耶?涅盘是法耶?不生是法耶?不起是法耶?不可说是法耶?无分别是法耶?无所行是法耶?不合集是法耶?不随顺是法耶?无所得是法耶?若僧是梵行者,为预流向是僧耶?预流果是僧耶?一来向是僧耶?一来果是僧耶?不还向是僧耶?不还果是僧耶?阿罗汉向是僧耶?阿罗汉果是僧耶?三明是僧耶?六通是僧耶?若戒是梵行者,为坛场是戒耶?问清净是戒耶?教威仪是戒耶?三说羯磨是戒耶?和尚是戒耶?阿阇黎是戒耶?剃发是戒耶?着袈裟衣是戒耶?乞食是戒耶?正命是戒耶?如是观已,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着,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此中何法名为梵行?梵行从何处来?谁之所有?体为是谁?由谁而作?为是有,为是无?为是色,为非色?为是受,为非受?为是想,为非想?为是行,为非行?为是识,为非识?如是观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无取着故,心无障碍故,所行无二故,方便自在故,受无相法故,观无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为清净梵行。复应修习十种法,何者为十?所谓处非处智、过现未来业报智、诸禅解脱三昧智、诸根胜劣智、种种解智、种种界智、一切至处道智、天眼无碍智、宿命无碍智、永断习气智。于如来十力一一观察,一一力中有无量义,悉应谘问。闻已,应起大慈悲心,观察众生而不舍离,思惟诸法无有休息,行无上业不求果报,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竟梵行品讲述作者:梦参老和尚,,,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梦参老和尚讲述在开始讲解《华严经》梵行品〉之前,首先我们要知道梵行品〉与净行品〉有什么差异?净行品〉是表现事的,用事显理;梵行品〉是表现理的,纯理的。为什么我把净行品〉、梵行品、普贤行愿品〉三品连着讲?普贤行愿品〉,它是「事即是理」,「理能成事」。「理能成事」就是「理遍于事」,每一个事就是理,每一法无非法界,贪瞋痴、戒定慧,这都是名词分别,惟有一个整体,非常的圆融,怎么说都是对的。但是你必须经过前面的过程,才能达到。像梵行品〉是第十六品,中间还得经过二十二品,才到入法界品。这二十二品说的很深,特别是离世间品〉,说的非常深。为什么我们没有问题呢?因为没有深入学习,想提问题不知道怎么提法。自己来听经,以为听听法师念的就可以了,你什么也没有入进去。为什么净行品〉,智首菩萨能问一百一十种问题?文殊菩萨答他一百四十一,也都是针对问题回答的。但阅读经文,智首菩萨所问的,文殊菩萨好像是没答他所问的问题,其实就是答复那些问题。怎么能够把他问的跟答的两个结合起来?文殊一百四十一愿都是答复问题的,大家之所以问不出来,就是没有研究。以后,在你用功的时候,你就会体会到怎么研究。例如我们念佛,知道散乱心很多,要坐下来念时,又昏沈得厉害,像这样的情况怎么对治?又怎么能入进去?能够念到一心不乱,这也很不容易。不过一旦你立誓,掌握方法,就很容易,渐渐就能入了。换言之,一旦理成事的时候,事就无碍了。因为「事能显理」,理就成立了;如果没有事显,我们不能入理。完全着于事也不能成佛。要达到理事无碍,达到事事无碍的境界才行。梵行品〉深奥一些,我们尽量地多解说几句,让大家明了。这一品的大意就是这个修行法门,现在是十住位的菩萨,位位通修。再往后说的,三贤位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位的菩萨,位位都要进修,这个就是成佛的正因。但是在这一品当中都是辩论,问答之中有辩论。我们在前面讲十信位的时候,那是出家在家通修的,谁都可以发心,遇境发心。但是梵行品〉多数着重于出家人,因为梵行就是指着清净戒行,所以正念天子向法慧菩萨请问菩萨依如来教,染衣出家,染衣出家就是出家做沙门。菩萨发心出家,怎么样才能得到梵行清净?若根据十住位,十住位是一位一位的修行,十住位的菩萨是一位一位的进修,但到了梵行品〉、就不是一位一位的进修,它是位位通修的法门。十住位是随相差别,每一位进修的相不同,有差别的。现在就是把权教的方便善巧,汇归入真实,完全是显性的。我们前面讲净行品,那是入住位之因,现在已经得到了自他两利的梵行之果,这个特点就是初住就能成佛,而初住成佛得具足成佛的条件,因此有这个梵行品〉的来源,就是位位成佛,从初住到十住,位位都可以成佛。尤其是不由他悟的,而完全由自悟的,就是不假缘起而自悟性空,从性起相。所以在十住品之后,有这个梵行品〉。这样说可能大家觉得很深,实际的意思是说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前面必须一步一步地去做,到了成熟的阶段,你就可以前后通用了。好比说我们在中学、大学读书,跟你读博士学位,老师所教的课程不同,要求不是那么严格,跟读初中差别很大,相信大家可以这样来理解。「梵行」本来是印度话,叫「薄伽摩」,「薄伽摩」的意思,翻译为「净」,如果在这里也翻为净行品,就跟前面的〈净行品〉混淆了,因为前面是指「十信位」,而这里是「十住位」。所以才改成〈梵行品〉,用「梵」字来简别。其实这个「梵」字是译音,也是「净」字的意思,是「即净即行」,与前面略有不同,所以称为「梵行」。在修净因的时候,已经「起行」。以什么境界为「梵」呢?在〈净行品〉我们是见境发心,如刷牙漱口、到洗手间,都是我们修行净行的法门,念那一个偈诵,就是修行。〈梵行品〉是对着性体来说的,所缘的境不是俗境,是真境。有时候我们说的是真谛,不是俗谛;这个境是显真理的,不是显世间的道理,所以跟前面略有不同。而且,说法虽不同,或者说涅盘,或者说法性离体,或者说寂灭。这些都是成因而不是果,就是修行者依此而取的因。这一品跟〈净行品〉的宗旨略有不同。悲跟智是一,悲智不二。所谓事和理双修,前面讲事修,没有说理修,这个得「修观」,这叫「事理双修」。这一品不像〈净行品〉那样,遇到一个境界,依照文殊菩萨所教授的,像「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依文发心转境而已。但是〈梵行品〉?你得「想」,你得「思惟修」,用三昧的观察去修,到《华严经》第十六品的位置不同了,要求也高了。所达到的目的呢?迅速成就佛果位,能够圆满一切佛法所趣向。懂得这品的名词,大家可以根据这个道理,听到文字的时候,多观想一下。本文是先问后答,问的人是正念天子。「正念」,正念即清净念,直观体性。这个正念跟八正道的正念有所不同,他所问的这个境界相,染相也好,净相也好,都不存在的。不但染相要排除,净相我们也不执着。染相、净相不是我们应观的境,要觉相而观性。「天」者是表清净意、表自然意。梵行是依自然、依天而行。「正念天子」是修梵行成就。这个梵行是怎么修的?念!正念的念,念是指着有念说的,是就事说的。说念不存在,这个念是有相之法,有相之法是虚幻,虚幻是不入理,是指着事念,念应是「无念」。念跟无念,两个是一个,本来念跟无念是两个,是二不一,存之于行者的一心观,所以是一不二。以下说的是境,这个境是「随相持戒」的梵行,问的是「随相持戒」的梵行,答的是「「明相显性」。我们众生持戒受戒,是不能犯戒的,得严守戒律,佛教导众生持戒,就要遵循。持杀戒,就不能杀人,这是绝对的。但这个不同,根本没有杀,又何能起这个念呢?这样的理解就是一切境一切相不执着,怎么样能够达到「离相清净」?以下我们随文再详细解释。尔时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萨言:「佛子!一切世界诸菩萨众,依如来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净,从菩萨位逮于
本文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讲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838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