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2015中特思考题 答案参考
2015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思考题1、请结合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内涵、逻辑关系与现实意义的。(1)“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是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党、国家和军队各项工作的总纲领总方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内涵。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确保到2020年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其基本内涵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第四、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逻辑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中的中枢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枢目标的动力系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中枢目标的保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枢目标的控制系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同为支撑,共同支撑奋斗目标的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目的是使党坚强起来,担当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前三个全面提供坚强保证。(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现实意义:四个全面”廓清了治国理政的全貌,抓住了治国理政的关键,拎起了治国理政的总纲,集中体现了党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新方略。确立中国由大向强发展的总方略。由大向强,不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如何实现这“关键一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课题。由大向强可谓“树大招风”,越是靠近世界舞台中心、越是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越大。同时,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要用几十年解决西方在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还要解决自身特有的突出矛盾问题。国内外安全风险叠加交织,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西化分化陷阱”等,这些都给党治国理政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能更好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实现中国梦的统一,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统一,以全面深化改革来破解民族复兴和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来确保发展风险有序可控,以全面从严治党来强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2、简述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主要精神内涵及温州探索;并分析由“人治”到“法治”在当下面临的困境和未来出路。(1)依法治国的主要精神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一是人民民主,二是法制完备,三是树立宪法法律权威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科学立法是法治中国的前提,就是要要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这体现了对立法结果与立法过程的双重要求。严格执法是法治中国的关键。就是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公正司法是法治中国的防线。要实现司法公正,需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要实现司法公正,应当让司法成为真正的司法,让司法回归司法,既不能让司法机关变成立法机关以司法解释代替国家法律,更不能让司法机关成为行政机关。让司法机关真正地从事司法工作,实现和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国的基础。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使每一个普通群众都真正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合法权益,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更为关键的是,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要切实尊崇宪法和法律,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2温州对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探索温州对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的政策部署: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在全省乃至全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走在前列。一是地方党委依法执政能力显著提升。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依宪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全面落实,党内法规制度的执行体系更加完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遵守宪法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明显提高。二是地方法规规章体系不断健全。宪法和法律得到全面实施,与地方立法权相匹配的立法工作机制更加健全,重点领域的地方立法工作得到加强,构建与温州改革发展相适应的地方法规规章体系。三是现代法治政府建设加快推进。各级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职能,行政执法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得到社会公认,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制度落实到位,率先建成职能科学、职权法定、执法严明、公正公开、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四是司法体制机制改革有效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的司法体制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得到充分保证,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五是会主义法治社会基本形成。建立完善的法治宣传教育机制,构建完备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法治文明不断进步,全社会信仰法治、尊崇宪法、尊重法律、遵守秩序的氛围基本形成。(3)从人治到法治的困境传统观念与现代法治的冲突首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极强调义务本位性,漠视个人的权利和价值,对平民大众主体性权利压制、否定。重人治,轻法治的观念根深蒂固,这一切又渊源于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官贵民贱的观念。长期的封建社会产生许多特权的法律,官与民强烈对立,尊官抑民,“官”为“父母官”,民为“草民”。其次,传统的统治精神,表现为泛道德主义,导致对法律的不信任。这影响法律权威和机制的建构,进而动摇法律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可避免地为人治奠定了基础。传统的法律文化强调权力大于法律,主张权力是法律产生的依据和存在基础。特别中国占地区最广、人口最多的农村地区的法治状况却往往被忽视。法治与人治的矛盾冲突较为明显。再者,在中国,缺乏民主和法治传统。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一直被认为是属于从西方引进来的,缺少本土文化资源为基础,甚至和本土文化中某些部分相矛盾。公共权力制约与公民权利保护的困惑在当代中国,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确实存在,这与权力制约失范有直接的关系。由于公共权力机构中的掌权者比普通公民处于更优势的地位,中国的特殊条件下,由于封建主义的影响没有彻底肃清,少数手中掌握一定权力的干部,不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主人,把个人权力凌驾于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至上,从而损害了法律的权威,破坏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对公共权力予以有效制约,才能维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才能有效阻止社会公仆变成公民的主人。权力无制约必然滋生腐败,这不仅是理论逻辑而且是被实践反复证明的生活逻辑。公共权力如果得不到保障,被滥用,无权力制约则无公民权利的保障,社会无序无公平自由可言,法治则成为一纸空谈。(3)中国现代法治困境的出路树立现代法治观念。建设现代法治不仅要有现代的法律制度,更需要现代的法治观念。要实现中国的现代法治,必须首先实现人的法治观念的现代化。法治观念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指向,就是培养公民信任法律,尊重法律的思想意识,确立法律至上的现代法治观念。一要努力打好社会主义现代法治建设的群众基础。二必须关注广大农村的法治现状,重点提高农民的现代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我们进行法治观念的革命。完善法律体系。健全各项法律制度,为法治化提供必要的基础,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必须转变立法思想,大力加强立法工作。要求各级政府要统筹安排普法工作;各级官员要弱化“主民”意识,增强“民主”观念,从而在宏观上促进法治发展。努力提高立法的整体质量,强化可操作性。加强党和政府自身的建设。改变与法治不适应的领导方式和习惯,创造出适应并能促进法治化的政治领导层。要想实现法治,党的领导应是在宪法法律之下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都不能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当然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无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是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加强对行政权的制约和控制,可以作为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对其予以全面的规划的设计。④加强法治理论建设。法学界应积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体语境下探讨中国法治的建设问题,培养高素质法律理论与实践人才。把握法治的真谛,积极参与法治建设,在实践中开拓法治化理论的新境界⑤推进司法改革。推进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化,最终实现司法法治化。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3、为什么说意识形态工作是当前我国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如何做好新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1)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①从历史经验看,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意识形态领域内统一的指导思想,出现了意识形态的安全危机,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一盘散沙,国家自身的安全也就无法保障,党的执政地位也无法巩固。在这方面,苏东剧变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②从当前国际形势看,国际范围内围绕意识形态的斗争越来越激烈。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经济领域内的竞争开始转向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化的竞争。③就国内情况来看,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新挑战和新考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受西方思潮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地方还严重存在,部分社会成员信仰缺失,思想道德失范,有些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是非混淆、善恶颠倒、荣辱不分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一切表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矛盾越来越尖锐。为此,意识形态工作已经成为对党、对国家、对民族的前途命运带有根本性、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的重要工作。(2)新时期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党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①积极推进党的指导思想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决定主流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一方面,要始终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
本文标题:2015中特思考题 答案参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849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