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近代法律文化史教师:李欣荣个人电邮:lixinrong@263.net公邮:legalculture@163.com密码:1234abcd课程介绍课程内容分两部分:一、案件讲授:《南山集》案、咸丰科场舞弊案、刺马案、杨乃武案、杨月楼案、沈荩杖毙案、苏报案、临城劫车案,观察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面相,特别是法律文化。二、脉络梳理:甲)清代州县衙门刑事审判制度及程序;乙)晚清修律之源流、演变,今日法制之渊源。考试方式期末闭卷考试占80%,选择题15道和论述题3道;考勤占20%,每次旷课扣5%,满四次无成绩。提问抽查。基本参考书(推荐)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7年。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美〕D·布迪、C·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朱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讲《南山集》案康熙年间的文字狱大案一、文字狱与反逆关于清朝文字狱的流行认知龚自珍: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清代文字狱史料汇编》十四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清代特有的时代因素不同于元、金等异族王朝康、雍、乾三代雄主(统一、强势的时代)文字狱的律例根据和法制渊源谋反大逆本自李悝《法经》之贼律。后世“贼”与“盗”分途。沈家本《汉律摭遗》:诽谤妖言、腹诽、诽谤宗室、非所宜言、大不敬等,皆可攀援为大逆无道。《唐律疏议》:虽谋反者,谓虽构乱常之词,不足动众人之意;虽骋凶威若力,不能驱率得人;虽有反谋,无能为害者;亦皆斩。有人实无谋危之计,口出欲反之言,勘无实状可寻,妄为狂悖之语者,流二千里。十恶不赦之条自唐以来,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维护君权、父权和夫权,体现三纲精神。陈寅恪:“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Eidos者。若以君臣之纲言之,君为李煜亦期之以刘秀;以朋友之纪言之,友为郦寄亦待之以鲍叔。其所殉之道,与所成之仁,均为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体之一人一事。”文字狱相关案件易与反逆大罪相联,其兴起与君主的喜恶有关,但在当时却是符合法理的。所谓律例,不过是给各级官员作定罪的参考,皇帝最终定案。与我们今天的法治模式(依法办事)迥异。不宜夸大文字狱案件的负面观感,应实事求是地看待其在清代法律史当中的位置。按律,文字违禁即属违反十恶,罪在不赦。文字狱情况相当复杂,虽不乏单纯以文字获罪之情况,但不少案件背后都有朝廷政争的考虑。相对于全国每年数十万案件,文字狱数量少,不能以此概括清代法制。二、案件的主人公--戴名世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号褐夫,别号忧庵(先生),人称南山先生,安徽桐城人,擅长文章,为桐城派先驱。青年时以“舌耕”谋生,虽不喜时文(八股文),只以授徒为业,不得不勉力为之,刊刻时文选本。二十八岁,补县学生。康熙二十五年(1686),学政李振裕挑选戴名世为江南“拔贡”,入国子监读书,迎来人生的转折点,交游渐广,结交方苞、万斯同、刘献廷等人;53岁中举,57岁中进士(榜眼),翰林院编修。文章淡雅,取法自然,风行一时,开清代桐城派一代文风。与方苞、刘大櫆、姚鼐等人齐名。“彼众人者,耳剽目窃,徒以雕饰为工,观其菁华烂漫之章,与夫考据排纂之际,出其有惟恐不尽焉,此其所以枵然无有者也。君子之文,淡焉,泊焉,略其町畦,去其铅华,无所有乃其所以无所不有者也。”--戴名世《与刘言洁书》怪异性格《清史稿·戴名世传》:喜读太史公书,考求前代奇节玮行。时时著文以自抒湮郁,气逸发不可控御。诸公贵人畏其口,尤忌嫉之。尝遇方苞京师,言曰:“吾非役役求有得于时也,吾胸中有书数百卷,其出也,自忖将有异于人人。然非屏居深山,足衣食,使身无所累,未能诱而出之也。”因太息别去。史学抱负读过同乡方孝标的《滇黔纪闻》,有心写明史。方孝标,顺治六年进士,历任内弘文院侍读学士、经筵讲官;1670年春,游滇南,受吴三桂翰林职,后遁入空门,法号方空。巧知犁支和尚门生余湛将犁支和尚偶尔告诉他的有关永历间滇黔的故事,转告戴名世。专访犁支和尚,未遇。写信给余湛《与余生书》: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粤,永历之帝两粤,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崖州,而其事渐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厪厪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好事者为之撮拾,流传未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明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三、《南山集》的出版1702年冬,戴名世《南山集偶钞》(《忧患集偶钞》增删本)出版,初印三千余本。尤云鹗出资冒方苞之名作序,事发后连累方苞。“田有文不谨,予责之,后遂背予,梓《南山集》。予序亦渠作,不知也。”方苞对戴名世的激赏:“褐夫之文,或如明珠美玉,丽而可悦,或如秋风夜露,凄忽而感恻,或如神仙烟云,高速而不可挹。”四、会试高中,结怨赵氏1709年会试,李光地、张廷枢任主考,57岁的戴名世入考闱,获第一名(会元)李光地:“此天下一人也,今出吾门下矣。”殿试却意外获得榜眼,被原排27名的赵熊诏夺走状元赵熊诏,左都监察御史赵申乔之子,向无才名。传言:熊诏夺冠后引发争议,申乔遂先发制人弹劾戴名世。赵申乔赵申乔之参奏题为特参狂妄不谨之词臣,以肃官方,以昭法纪事。钦惟我皇上崇儒右文,敦尚正学,训饬士子,天语周详,培养人才,隆恩曲至,谱天下沾濡德化者,无不恪循坊检,檩畏章程矣。乃有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妄窃文名,恃才放荡。前为诸生时,私刻文集,肆口游谈,倒置是非,语多狂悖,逞一时之私见,为不经之乱道,徒使市井书坊,翻刻贸鬻,射利营生。识者嗤为妄人,士林责其乖谬,圣明无微不察,谅俱在洞鉴之中。今名世身膺异数,叨列巍科,犹不追悔前非,焚削书板。似此狂诞之徒,岂容滥厕清华?臣与名世,素无嫌怨,但法纪所关,何敢狥隐不言?为此特疏纠参,仰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谨之戒,而人心咸知悚惕矣。伏候皇上睿鉴施行。《清史稿·戴名世传》:“申乔有清节,惟兴此狱获世讥。”后人刻赵氏文集《赵恭毅公剩稿》,不录此篇。1901年桐城人萧穆与赵氏后裔赵宽接触,观折后云:“只言戴为诸生时,私刻文集,肆口游谈,倒置是非,语多狂悖。”萧奭(音“是”)《永宪录》:“旧东宫(胤礽)摘其语进之,申乔遂起此狱。”两人关系密切。欲助江督噶礼反击苏抚张伯行(张氏与方苞关系密切)。五、案件侦办过程康熙帝下旨:“这所参事情,该部严察,审明具奏。”康熙帝对李光地:“你们相倾相害,满洲谁害汝?”康熙帝的两手策略,一面怀柔,开明史馆,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访求山林隐逸;一面禁止集社讲学,时兴文字之狱。康熙年间文字狱不过十起,著名者如康熙二年的庄廷鑨《明史》案。戴名世、方登峄很快招供。牵连甚广,作序和刻书者皆有罪。翰林汪灏:“戴名世让我为《孑遗录》作序,我那时愚昧糊涂,未仔细阅读,信手胡纂数句,亦未核实,我罪该万死。”方正玉自首:“戴名世的《孑遗录》,是我出银子刻的,序文是我的名字,罪该万死,有何辩处?”尤云鹗自首:“我先生戴名世的书,是我用二十四两银子刻的,序文不是我写的,是先生戴名世作的,放我的名字。我出银子刻书,即是死罪,我在京城听说查拿,即自首。惟方苞安然无恙江宁知县苏壎通风报信,嘱方苞家人烧毁剩余稿本。安徽按察使马逸姿劝告总督噶礼勿动刑:“某,邦人之望,每大府及监司至,必礼于其庐,而固辞不敢交也。虽在难,愿公毋操切,以慰邦人之心。”刘捷《送方灵皋北上兼呈家兄静山》:“文字安足论?其中有荆棘。”刑部郎中张丙厚维护,至刑部亦未加刑。对主审富宁安说:“某良士,以名自累,非其罪也。公能为标白,海内瞻仰,即不能,慎毋以刑讯。”罪证数例《赠僧师孔序》:“呜呼!以道之衰,而人情之陷溺也,天下方且在呻呼啽呓之中,而一二羁穷少年,枯槁老衲,相与痛哭于山石且水涯之间,事固有不可解者。”《送释钟山序》:“余友有浮屠氏曰钟山,与余相知最深,余不为浮屠氏学,而尝好与浮屠游。余儒者,与当世所谓儒者异,以故当世儒者皆畏恶之,独一二浮屠氏不余忍弃也,贤余才而从之游。夫儒者弃之而见收于浮屠氏,然则当世儒者毋轻诋浮屠。”明清之际,反清者多遁迹佛门(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姜伯勤《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此外不仕新朝的表达方式还有:不入城、焚弃儒服、不入县庭、不赴讲会、不结社、一书不两序、不收门徒、不赴夜宴等等。刑部议戴名世身磔族夷,《南山集》挂名者数十人皆死。(康熙五十年十二月十八日)查戴名世书内欲将本朝年号削除,写入永历年号等大逆之语,依律大逆凌迟处死;祖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十六岁以上不论笃疾、废疾皆斩;其十五岁以下男及母女、妻妾、姊妹,若子之妻妾,给付功臣之家为奴,财产入官。(方孝标)尊崇弘光、隆武、永历年号,书记刊刻遗留,大逆已极。方孝标依大逆律凌迟,今已身死,咨行该巡抚,劁碎其尸,财产入官。方孝标之子方登峄、安徽巡抚解来方孝标之子方云旅、孙方世樵照律皆斩立决。方孝标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十六岁以上不论笃疾、废疾,俱查出送部,依律斩决。方孝标之女、妻妾、姊妹,若子之妻妾,十五岁以下子孙,伯叔父、兄弟之子,查出给付功臣之家为奴。汪灏为戴名世逆书作序,混言乱语;方苞、方正玉序内虽无悖乱之语,但赞扬戴名世逆书,且方苞又收存《南山集》、《孑遗录》书版,方正玉刊刻《孑遗录》逆书;尤云鹗挂名之序文虽系戴名世亲作,然尤云鹗出银刊刻传行,俱干法纪。应将伊等照诽谤朝廷律,汪灏、方苞应绞立决;方正玉、尤云鹗闻捕自行投首,依律减二等徒三年,惟因伊等与戴名世同伙行事,将伊等妻子一并发往宁古塔。康熙五十一年正月廿二日,刑部第二次请旨严惩,帝曰:“此事着问九卿具奏。案内方姓人,俱系恶乱之辈。方光琛投顺吴三桂,曾为伪相。方孝标亦曾为吴三桂大吏。伊等族人,不可留在本处也。”为流放定调。六天后,九卿转奏:“方孝标丧心狂逆,倡作《滇黔纪闻》,以致戴名世摭饰其间,刊(送)书流布,多属悖乱之语,罔识君亲之大义,国法之所不宥,天理之所不容也。”未见上谕四月初十,因大臣奏请结案,康熙帝:“汪灏在内庭纂书年久,其人颇勤,在此案内,已经革职,着从宽免死。方登峄之父,曾为叛贼吴三桂学士。吴三桂之叛,皆系此人从中怂恿,伪朱三太子一案,亦有其名,今又犯法妄行。方氏之人,若仍留在本处,则为乱阶矣。将伊等或入八旗,或即正法,始为允当。此事所关甚大,俟朕详思之。”四月十二日,大臣再请,帝曰:“戴名世等事,亦系大案,尔等将本暂且收贮,俟朕思之,回銮后,再行奏请。这案内拟绞之汪灏,在修书处,效力勤劳,不忍即行处死,着从宽免死释放,不可令回原籍,将伊妻子家产,俱入在旗下。此谕旨亦着晓谕汪灏。”李光地求情十月,帝因词臣汪霖卒,忽叹曰:“汪霖死,无复能为古文者矣。”李光地:“必如班、马、韩、柳,诚急未得其人。若如霖者,才固不乏,即若某案中之方苞,其古文词,尚当胜之。”帝问:“谁在其次?”李曰:“戴名世。”左右闻者无不代李光地股栗,而帝亦不以此罪公。典出方苞《望溪先生文集集外文》卷六《安溪李相国逸事》李光地画像六、戴案结局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初六,大臣再请旨,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初七日谕旨:“戴名世从宽免凌迟,着即处斩。方登峄、方云旅、方世樵俱从宽免死,并伊妻子充发黑龙江。这案干连应斩绞及为奴安插流徙人犯俱从宽免罪,著入旗。汪灏已有旨了。余依议。”戴案只死一人
本文标题:南山集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849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