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由NordriDesign提供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中国当代女作家,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1946年就读于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供职于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她既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又得外国文化长期的耳濡目染,她的作品蕴含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其文学创作以气韵独特著称。著有小说《红豆》《三生石》《南行记》《东藏记》,散文集《丁香结》等。宗璞、蔡仲德伉俪的南京之旅宗璞和父亲冯友兰在一起宗璞写作《红豆》抗战前夕冯友兰全家摄于清华园,后排左起:夫人任载坤,太夫人吴清芝、冯友兰;前排左起:长女钟琏、长子钟辽、次女钟璞、次子钟越。“唐河三冯”:父冯友兰是河南唐河人。在唐河,“冯家三兄妹”广为传诵。冯友兰中国20世纪哲学大师,文化巨人。叔冯景兰是一位地质学家。冯景兰虽不像其兄那样名声显赫,在地质学界却也是一块丰碑。早在20年代,冯景兰就在广东考察发现了红黄色砂质岩经过风化以后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地文现象,他把这种地文现象命名为“丹霞地貌”,这一命名一直为国际地质学界所沿用。姑冯沅君(淦女士)是一代才女,现代作家、学者。冯沅君是曾受鲁迅称赞的五四时代著名女作家,时有“黄(庐隐)、凌(叔华)、冯(沅君)、谢(冰心)”之称。1924年她以作品《旅行》登上文坛。《卷施》、《春痕》、《劫灰》在当时影响都很大。她后来从燕京大学到山东大学任教,山大副校长,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与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文学史家陆侃如结为伉俪,他们合著过一本《中国诗史》。冯友兰的父亲晚清进士,姑母就是一位女诗人,写有《梅花窗诗稿》堂妹穰兰是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的夫人。百岁继风流,一脉文心传三代吾家代代出才女又出梅花四世新20世纪80年代初,“人到中年”、“关心中年知识分子”的话题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一批批50岁左右的知识分子过早夭亡的消息时有所闻,“十年浩劫”的摧残与折磨造成了一幕幕悲痛的场面。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在小弟去世后,怎么也不相信这个事实,同时又联想到一些中年知识分子的英年早逝,强忍悲痛,写下了这篇浸透泪水的悼念散文。哭小弟宗璞飞机强度研究所技术所长冯钟越 我面前摆着一张名片,是小弟前年出国考察时用的。名片依旧,小弟却再也不能用它了。 小弟去了。小弟去的地方是千古哲人揣摩不透的地方,是各种宗教企图描绘的地方,也是每个人第一段(1--4)作者痛惜正当盛年的小弟已经去世。第二段(5--14)回忆小弟的童年、工作、治病、在京疗养以及他的经历与全家的盼望。第三段(15--21)写小弟之死所引起的悲痛,父亲的挽联,小弟的奋不顾身及为人。第四段(22--结尾)作者从小弟之死,想起了类似的中年知识分子的早逝;从而“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本文主旨本文通过对小弟生前逝后大量感人肺腑的事迹的回忆,满怀激情地赞美了小弟的无私奉献精神,表达出对小弟英年早逝的无限悲恸之情和对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由衷关注。作为小姊的宗璞,痛失最年幼的小弟,痛失奔波30年的小弟,痛失全家人依靠的小弟,怎能不焦急悲痛,“泪下如绠”?本文正是以一个“哭”字贯穿全篇的。一个“哭”字贯穿全篇。首先,作者为小弟“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而流泪”。小弟把一生献给了中国的航空事业,但生活回赠于他的又是什么呢?是一个夺取年轻生命的肿瘤。他向生活索取的又是什么呢?是在滴水不进时,忽然想要吃虾。一个“哭”字贯穿全篇。其次,作者为小弟的病被误诊为“胃下垂”、“肾游走”而悲泣。冬天冰冷的山泉没有冻坏小弟的脸;动荡不安的年月也没有耗尽他担惊受怕的心;但屡次的误诊和个别医生的失职,让小弟过早地离世。小弟是一朵迟开而早谢的花,经历了雪欺霜压的岁月,血肉之躯终难抵挡不可逆转的病情。小弟没有埋怨,没有恨事,因为他没有丧失生存的信心与愿望,这是小弟的宽容大度。各方面的领导、同事、朋友关心他,帮助他,这是小弟多年奉献、忘我工作赢来的尊重。一个“哭”字贯穿全篇。最后,作者不只是为小弟而哭,更为许许多多在那个年月里同小弟一样的同辈人而哭。作者叙述到这儿,小弟的形象越发饱满了,他已经成为一代人的典型。文章的高潮,哀痛的心情转为正视的目光,要多些“愿望”,要少些“痛惜”,我们活着的人要多些珍惜与责任。艺术特色1.文章构思别致,结构新颖精巧本文自始至终紧扣“哭”字,将抒情、叙事、写人三者融为一体,文章围绕着小弟的病势,把现实与回忆、家庭与社会、情与理交互组接,不是单线性顺叙,而是把众多的材料分成块状,交错展现。文章内容层出层新,结构错落有致,笔触缠绵哀婉,感情真挚动人。艺术特色2.细节刻画,侧面烘托,成功地塑造小弟形象一篇文章能感人至深往往离不开细节。小弟动了手术;卧床不起,还留着几份国际航空资料;小时候在昆明时冬天里不怕生冻疮,用冷水洗脸;取出的肿瘤有一个半成人拳头大……读到这些细节,会使人久久难忘。艺术特色2.细节刻画,侧面烘托,成功地塑造小弟形象文章还用一封信,讲述了小弟带病工作的感人情景。父亲写的挽联、周围人的议论和评价,都从一个个侧面烘托出小弟“是好党员,是好干部”、“丹心一片向将来”的崇高品质。一篇悼念性的散文,能从中提出一个尖锐而迫切的社会问题,同时又能成功地塑造好人物形象,这是多么的不易。祭 文 祭文是为祭奠死者或在告祭天地、山川等神祗时所诵读的文章。这种文体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那时,人们在祭扫山坟陵墓时,往往要诵读“哀策”,即早期的祭文。到了唐宋,祭文开始兴盛,并广泛发展开来,种类也不断增多,还出现了不少写此类文章的大家。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宋代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清代袁枚的《祭妹文》,都是脍炙人口的祭文名篇。以后人们对这种文体沿用不衰,多用它来表达对亡亲故友的哀悼之情。听读美文紫藤萝瀑布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听读美文风庐茶事宗璞茶在中国文化中占特殊地位,形成茶文化。不仅饮食,且及风俗,可以写出几车书来。但茶在风庐,并不走红,不为所化者大有人在。 老父一生与书为伴,照说书桌上该摆一个茶杯。可能因读书、著书太专心,不及其他,以前常常一天滴水不进。有朋友指出“喝的液体太少”。他对于茶始终也没有品出什么味儿来。茶杯里无论1.本文是哭小弟的,作者为什么又要哭蒋筑英和罗健夫?2.说明本文是如何运用细节描写与侧面烘托来抒写人间真情的文本素材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本文标题:哭小弟[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851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