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19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梁思成引言“北京的城墙可以建成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公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立体公园。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憩。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这段话是著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对保留北京城墙的意义所作的形象展望。这熠熠闪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它的设计者是梁思成夫妇等八位设计师;这庄严巍峨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设计组组长是梁思成。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响亮的名字!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人之一,中国建筑学家,建筑史家,建筑教育家。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文章《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梁思成(1901--1972)•广东人,梁启超之子.•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完成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作者背景•1962年梁思成在《人民日报》上陆续发表了5篇文章,总题为“拙匠随笔”,从各个角度对建筑这门学科进行介绍,希望普及一些常识,让更多的人理解建筑之美,懂得保护古代建筑,懂得设计建造新建筑必须遵循的基本审美和实用规律。•《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就是其中的一篇。作者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向读者解释解释建筑艺术的重复与变化之间的辩证关系,表达对现实的关切,表现出对自己专业领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字词•梁枋()幢()•手卷()涓涓()•闪烁()廊庑()•荒谬()绝伦•左睇()右盼字词•梁枋(fāng)幢(zhuàng)•手卷(juàn)涓涓(juān)•闪烁(shuò)廊庑(wǔ)•荒谬(miù)绝伦•左睇(dì)右盼整体感知•1.本文的论题是什么?在文中划出作者对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的看法。•2.本文涉及哪些艺术领域?划出起讫段落。作者从这些艺术领域中各选取了哪些例子?这些例子证明了什么观点?•清明上河图(全图)张择端(宋)相关链接:历尽劫难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市俗人事从总体来看,可分为郊野、汴河、街市三大段。在《清明上河图》中,重复的是什么?变化的是什么?相关链接:历尽劫难的《清明上河图》城郊:农村清明时节的田野景色:疏林薄雾掩映着农舍酒家,阡陌纵横、田亩井然。行人往来于途,或乘骑闲览,赏春踏青,或驱牲赶路。《清明上河图》(局部)相关链接:历尽劫难的《清明上河图》汴河:河面宽阔,水势清缓,几十艘货船散布其间,或沿岸停泊,或驶于中流。一座巨型的木拱桥横跨河上,将两岸街市相连,有人称它为“虹桥”。相关链接:历尽劫难的《清明上河图》街市:城内街市交错纵横,房屋鳞次栉比,酒楼店铺百肆杂陈,招牌幡幔目不暇接,饮食百货应有尽有。临韦偃放牧图李公麟(宋)韦偃是唐代中期画马名家,李公麟此图虽题为摹仿韦作,所画马一千二百余匹,牧者一百四十余人,场面极为壮阔。整体感知•3.有人认为,虽然本文的副标题写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但文章重点是谈建筑,谈音乐和绘画也是为了谈建筑,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这为后面的论述构筑了一个基础平台,使我们得以从艺术规律的高度审视问题,才可以把建筑设计中重复与变化的统一问题说透彻。谈音乐和绘画确是为了谈建筑,文章倒数第二段里写到“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如果没有了前文的音乐和绘画,那么“手卷”和“乐曲”的说法就失去了依托。同时我们从本文的写作目的来看,作者是就当时的城市建筑存在的问题来写这篇文章的。细读领悟•1.作者在谈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的时候,为什么要强调“持续性”?作品的“持续性”分为几类?如果没有持续,就没有重复与变化。艺术作品中的“持续性”包括三种:一种是时间的持续;一种是空间的持续;一种是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细读领悟段落内容特点共同之处9人民大会堂各列柱子高低大小略有不同颐和园里的谐趣园、颐和园的长廊仔细研读建筑部分,请完成下列表格。颐和园的长廊被称为廊中之冠,是中国园林建筑中独一无二的珍品,以曲折多变,建筑精美而著称于世,远望如一条彩带,蜿蜒于万寿山与昆明湖之间。长728米,彩绘14000多幅(2秒钟一幅,需8小时),随万寿山的高低,昆明湖的曲折而起伏变化.段落内容特点共同之处9人民大会堂各列柱子高低大小略有不同10、11北京故宫的前三殿、后三殿、廊、庑、楼、门等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地“流动”。时间与空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12、13颐和园里的谐趣园、颐和园的长廊(与北京故宫相同,)无尽的重复,千篇一律之尤者14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各具一格,千变万化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既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细读领悟•3.作者在讲到建筑的重复和变化时说:“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后文还说:“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可是在举例的时候,只列举了中国的建筑实例,没有举外国的例子,这是否说明本文的材料有不足之嫌呢?细读领悟•4.“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耐人寻味,请品味作者通过“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这一细节传达的思想内容。浅白通俗的语言揭示了建筑师的作用、建筑与人的生存关系。话语浅显,但包含着很深刻的思想。人被现代建筑统一分割,装在规范的空间里,已经被异化了。有人说现代建筑就是新的贫民窟,没有亲切感,人们找不到自己的家园,好像孩子哭着找不到家门……人们已经被生活的紧张和压迫隔离和囚禁。这句话表现了作为建筑大师的梁先生对当代城市建设中错误思潮的焦虑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细读领悟•本文中心论点:•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课文主旨•本文是一篇建筑美学的随笔,作者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建筑艺术的重复与变化之间的辩证关系,表达对现实的关切,表现出对自己专业领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特色1.课文副标题为“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通感”作为修辞,它的特征是什么,能否列举所学诗文中的例子?在本文中“通感”的含义应是什么?“通感”本为一种由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借此描述在语言中用一种感官印象来形容另一感官感受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谈到“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如《荷塘月色》中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对淡淡的荷香的描述。但在本文中“通感”一词的内涵与上述情况不同,它是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特色2.在谈颐和园的长廊时来了个大胆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用了20个“一根”。这样的表达效果怎样?二十个“一根”在语言上就给人以厌烦感,让人无法接受。也就是说,长廊的柱子,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不同的形状,千篇一律的圆柱才能给人以特殊的感受,长廊需要的是重复,不是变化。特色3.举出本文能够通俗、明白、形象地说明事理的语言。4.本文在结构、语言或举例方面有无体现“重复与变化的原则”?写作特点小结本文观点鲜明,结构清晰。作者借助其它艺术形式以循序渐进的解说方式,并以大量的实例和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说明了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在建筑艺术中的关系,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视野及深厚的积淀。平易朴实、明白晓畅的语言,也使文章读起来亲切易懂。。拓展1.试举一个艺术门类的例子,具体谈谈你对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的理解(诗歌、小说、舞台剧、绘画、雕塑等均可),比如绵延的万里长城、卢沟桥的石狮子,是否也体现了重复与变化的审美原理?2.请运用课文介绍的观点和知识,谈谈你对所居住城市建筑的评价或意见。巩固•1.作者在谈到颐和园的长廊时,作了一个“大胆”的“荒谬绝伦的设想”,说说这个设想的具体内容,作者借此表达了什么?•作者想说明:千变万化应该是在千篇一律的前提下,没有节制的变化只会是杂乱无章,没有任何美感。大同小异就是大统一中的小变化。这正是作者要阐明的文章主题:艺术创造离不开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要在重复中寻求变化。巩固•2.本文讲述的是一个深刻的美学问题,但却没有高头讲章的玄奥,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深入浅出是这篇文章的显著特点,作者将深奥的美学问题化为具体的审美实例,通过对《鳟鱼》五重奏、《清明上河图》《放牧图》以及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等具体艺术作品的分析,让人明白了艺术创作既有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既有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单调枯燥,最终达到重复与变化的和谐统一。
本文标题:19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866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