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6、诫子书诸葛亮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作者简介《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生活节俭,注重修身养性,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写作背景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熟读背诵。2、字词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放声朗读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品德高尚的人的行为,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内心恬淡无法明确志向,不集中精神无法达到远大目标。通译全文行为宁静专一用来节俭修养身心培养内心恬淡明确志向达到不集中精神互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学习必须宁静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通译全文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在学习上获得成就。宁静专一才干增长才干成就学习放纵懈怠振奋轻薄浮躁修养性情志向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像枯枝败叶般零落,(成了无所作为的人)通译全文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哀地守在穷困的陋室里,(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年纪时光迅速逝去意志岁月消失于是零落接触世事悲哀随同1.划分层次•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修身。•第二层:“静”与“学”的辩证关系。•第三层:珍惜时光,有所作为。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2.“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仔细阅读这句话,思考:作者认为“静”与“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的过程之中又必须有“静”心,如果一个人“淫慢”“险躁”,无静心,无恒心,则是求学与修身之所忌。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仔细阅读这句话,思考: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作者是从什么角度阐述的?这句话的含义是年华易逝,流年似水,如果不珍惜时光,必将碌碌无为,老大徒伤悲,到那时就悔之晚矣。作者从反面阐述,劝诫儿子。问题设置与探究:5、本文就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又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本文就和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字,修身要,学习要,获得成功也取决于,把失败归结于“”字,把、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静学习做人躁静静静静躁7.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快速默读,分组讨论志:以俭养德学:以静求学才: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就是诸葛亮的治学之道。7、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作者告诫儿子要立志勤学,修身养性要在“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要珍惜时光,做一个有用的人。
本文标题:15.戒子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872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