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指导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指导清华大学心理系:张秀琴(博士生)青海民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授)E-mail:qhmyzxq@126.com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指导小学生心理问题在上升吗?•教育制度所起的“导向”——竞争•介入的研究者增多——医疗、教育、心理学(年代、角度、观点上的差异)•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社会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医疗科技的进步•高危出生史儿童增多•现代物质环境生活的影响二、小学生心理问题现状•精神心理疾病发生率增高•社会环境压力增加•儿童青少年是社会人群中的脆弱群体•心理行为问题导致儿童学习生活质量下降•成年期精神神经疾病大都来自青少年时期的心理问题•这类行为问题未经干预矫治易发展为品行障碍和违法犯罪,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到处寻医求治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开展儿童心理卫生工作二、小学生心理问题现状•社会环境压力增加;•精神心理疾病发生率增高;•儿童青少年是社会人群中的脆弱群体;•心理行为问题导致儿童学习生活质量下降;•成年期精神疾病大都来自青少年时期的心理问题;•心理行为问题未经干预矫治易发展为品行障碍和违法犯罪,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到处寻医求治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开展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美国每年有300万个儿童青少年接受各种心理健康服务,为此花费掉150亿美元。心理障碍儿童中的大约20%可持续终生,影响到整个成年期生活。(U.SPublicHealthService2000)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学习和生活质量下降,增加学校和家庭负担;对父母(尤其是母亲)造成严重焦虑;对学校和班级带来麻烦;青少年品行障碍、违法犯罪等行为等问题危害社会治安,多种反社会行为与心理不健全有关;传统儿科、儿保、精神卫生部门开展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工作的服务能力和规模有限,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这些行为问题往往影响家庭的安定和谐及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学校生活,到处求医增加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1.学业问题:此与学习行为有关,如学习障碍(困难)、注意力集中困难、多动、自控能力特别差、课堂上活动过度或嗜睡等等。这类问题多发生在小学阶段,低年级尤其突出。2.情绪问题:如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孤僻抑郁、强迫行为、过分任性或冲动、暴躁易怒、胆小退缩、癔病、适应困难、恐怖等。对时常而严重的表现者须由精神(心理)科医生作鉴别诊断。3.品行问题:如攻击行为和斗殴、偷窃、经常撒谎、逃学、家庭暴力、离家出走、生活放荡、纵火、破坏财物、结识和加入不良青少年团伙等。这类问题男孩多见。4.心身疾病:如神经性厌食、肥胖症、儿童消化性疾病、睡眠障碍、青少年高血压、哮喘、头痛等。5.不良习惯:如习惯性抽动、吮指、咬指甲、摩擦癖、遗尿、口吃、偏食等。1、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及其矫正(1)关于名称19世纪中期,Hoffmamm医生最早观察到这一现象;1949年,Gesell等人提出“轻微脑功能失调”(MBD);上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提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小学生学业问题及其矫正主要表现是:(1)活动过度。(2)注意力不集中。(3)任性冲动。一些患有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儿童青少年,还伴随有相关行为与情绪问题,如学习困难、人际关系不良、日常生活料理上表现凌乱、缺乏责任心等。以下是CCMD-2-R所列的诊断标准。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的诊断及原因分析原因:遗传、早期生活环境、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及社会环境;矫治:行为矫治:强化法、代币管理法、契约管理法、惩罚法针对父母的咨询与训练自我教导训练药物治疗:精神类药物ADHD原因及矫治学习困难儿童及其指导学习困难儿童泛指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但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不能适应普通学校教育条件下的学习生活,致使其学习成绩未能达到其智力水平相称的高度的儿童。学习困难儿童学习困难类别:学习不良与学习失能。学习不良有各种不同的界定标准:第一种:未达到教育目标(课程标准)要求的视为学习不良;第二种:儿童实际测得的学力低于根据其智力测验结果所推测得到的学力水平称为学习不良。原因:心理因素(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不足、学习动机缺乏、注意力不集中、未形成适当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当等);人格因素(消极的自我概念、缺乏自立精神、缺乏自制力、特质性的焦虑、情绪障碍);体质因素(营养不良,体质孱弱,如易疲劳、易眩晕、好睡懒觉、动作懒散迟钝,患有慢性疾病,生活节律紊乱等);学校教育方面的问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不适当,教学过程不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等);包括家庭在内的社会环境方面的问题。学习失能(Learningdisability,简称LD)这一名称由美国的柯克(S.A.Kirk)1963年倡导使用,指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中显示出的一种或多种障碍,表现为听、说、读、写、拼音、算术诸能力的习得与应用方面的显著困难。学习失能主要源于中枢神经系统轻度、局部的功能障碍。造成原因除了遗传因素外,还有后天的环境影响:产前产程产后的低体重出生、缺氧、黄疸;婴幼儿期的脑炎、脑外伤、一氧化碳中毒、溺水、内分泌疾病;人工着色着味防腐等食品添加剂的影响;墙面涂料、汽车尾气引起的铅中毒;某些微量元素的不足;母亲妊娠期间抽烟、喝酒;放射线、噪声、荧光灯等物理刺激;过敏性反应;特殊的慢性疾病等。学习失能儿童的书写练习记录2.学习失能儿童的诊断语言性学习失能:语言能力有缺陷,语言文字的读、写能力低,但有可能计算能力是高的。非语言性学习失能:日常的语言能力比较好,但写字与绘画方面表现差,文字习得与阅读往往显得困难。视觉空间—运动能力低,动作显得笨拙和不协调。注意记忆性学习失能:对所有学科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保持有困难,从而加剧焦虑倾向。学习失能的矫治一般考虑以下基本原则:(1)准确地确定学习失能的类型,了解学生比较顺利发展的领域和有缺陷的领域,为制定有针对性矫治学习失能的方案提供线索。(2)对学习失能学生指导的要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3)“长善救失”与“积小胜成大胜”的原则。(4)对学习失能学生的指导应注意适时地从个别指导过渡到小组指导,再过渡到班级课堂教学指导。(5)将家庭指导与学校指导结合起来。学习失能儿童的指导要因材施教:对于语言理解力发展受阻的儿童应注意培养:1)听觉性注意力与辨音。2)听觉性的短时记忆。3)游戏、模仿、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发展儿童的表象能力。4)对复杂概念的理解力。对于语言表达能力有缺陷的儿童的辅导应考虑到:1)声音模仿的能力;2)想起词语的能力;3)边组织内容边述说的练习;4)增强儿童表达的欲望。可借助手势的比划促进儿童词语表达。对于知觉—运动缺陷类的学习失能儿童辅导要点是:1)加强平衡觉、动觉、触觉的综合训练;2)让儿童从事徒手的或使用玩具的游戏;3)发展儿童有意识地掌握新动作及躯体知觉的意识,即运动意识;4)在指导儿童运动中注意让其获得成就感,克服“因为不会,所以不干”的恶性循环。小学生偏畸习惯及其矫治小学生偏畸习惯包括:如肌肉抽搐、口吃、吸吮手指、咬指甲、拔毛发等,对儿童的生活学习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咬指甲常见于3~6岁儿童,小学儿童中也有,少数可延续至成年期。若干严重的可将指甲周围的皮肤咬出血,引起感染,由咬指甲引起的分心使有的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听课。对于吮吸手指、咬指甲一般采用厌恶疗法:在手指上涂上苦味剂,或戴上手指套;腭槽疗法:即用一种金属丝编织的装置覆盖整个口腔顶部,并紧紧附着于牙齿,使牙齿保持正常位置。当儿童吮吸手指时,因手指不能与腭部接触,减少了手指对硬腭刺激所带来的强化作用,同时可预防牙齿咬合不正。口吃患病率为0.89%。它表现为说话不流畅,出现音与单词的重复、停顿、发音延长,常伴随有摆头、伸脖子等继发性的奋力动作。相关研究认为口吃是在儿童早期尝试说话时由父母过于严厉引起的。小学生社交退缩及其矫治社交退缩是一种在他人面前感到不自在和受压抑、避免与他人接触的倾向。表现为很羞怯,经常以一种过度的敏感迅速逃避可能接触的人际情境,以免自己受到任何潜在的批评和由此造成的屈辱和不安。恐惧面对社交情境,恐惧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恐惧被人拒绝、受人冷落,恐惧亲密的接触。儿童社交障碍通常发生于6岁之前,其对社会接触的回避与害怕的程度显著地超过了正常人的范围,且伴随有社会功能的损害。但这类儿童在熟悉的环境里与父母或其他熟悉的人在一起,仍能高兴地玩耍谈笑,在这一点上有别于自闭症。社交退缩与自闭症有什么关系?社交退缩行为与儿童的自我概念、自尊的发展不充分有关,因此对社交退缩儿童的辅导以提高学生自尊与自信为重点。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适当的自我价值观念;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一些力所能及而又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积累成功经验。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与鼓励;进行自信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发展学生自我肯定行为;对有严重的社交焦虑、社交恐怖的学生,应采用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方法予以缓解。小学生社交退缩的矫治策略小学生品行问题及其鉴别品行问题可以看作是外攻性问题的进一步发展,严重的品行问题称作品行障碍。习惯上人们都是把品行问题看作品德不良加以处理的。品行障碍是指发生于18岁以下青少年的品行问题,18岁以上的成年人的类似的问题,一般被看作是一种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我国CCDM-2R提出的品行障碍的鉴别标准是:(1)品行障碍发生于儿童少年期,持续半年以上;(2)至少有下列行为中的一项:1)经常挑起或参加斗殴;2)经常故意伤害他人或虐待动物;3)经常故意破坏家里的东西或公共财物;4)故意纵火;5)经常偷窃;6)瞒过家长全天逃学,一学期3次以上;7)无明显原因离家出走,彻夜不归,至少两次;8)经常撒谎,并非为了逃避惩罚;9)其他触犯刑律的行为。(3)不是由其他的精神障碍引起的。小学生品行问题的主要表现(一)偷窃偷窃这种品行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学生违纪行为。一、二岁幼儿自我意识尚未形成,缺乏“物品归物主所有”的观念,常常把别人的东西随意拿过来,这当然不是品行问题。以后随着自我意识出现萌芽,自控能力逐渐发展,父母就要及时对儿童进行教育,使孩子懂得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的道理,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如果父母未加注意,孩子总是倾向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偶尔的不当行为受到默认,得到强化,以后就会明知故犯,形成盗窃行为。开始时,孩子多是盗窃家人的钱、财、物,大多容易得手。初次偷摸时,儿童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知道偷摸是“坏孩子”的行为,担心被发现后受惩罚,因而感到焦虑和害怕;另一方面又不能抗拒物质的诱惑,不能自制。此时只要予以重视,杜绝初次不良行为,并向孩子提供用合理的方式满足正当需要的途径,问题一般不难得到解决。另有一种特殊的偷窃行为称“偷窃癖”,归类到冲动性障碍。其表现是反复出现不可克制的偷窃冲动,其偷窃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和经济利益,而是设法将偷来的东西隐藏起来、丢弃或暗地送还原主。偷窃行为发生之前,有不断增长的紧张感;偷到东西后,又有极大的轻松感。间隔一段时间后,又再度出现偷窃欲望。对有偷窃癖行为的儿童应请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进行帮助,可应用厌恶疗法、系统脱敏法予以处置。。(一)偷窃偷窃是一种严重的学生违纪行为。杜绝初次不良行为,并向孩子用合理的方式满足正当需要。“偷窃癖”属冲动性障碍。表现为反复出现不可克制的偷窃冲动,其偷窃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和经济利益,而是设法将偷来的东西隐藏起来、丢弃或暗地送还原主。偷窃行为发生之前,有不断增长的紧张感;偷到东西后,又有极大的轻松感。间隔一段时间后,又再度出现偷窃欲望。小学生品行问题的主要表现逃学的原因:贪玩、完不成作业害怕老师批评,厌恶学习,受到严厉惩罚后以逃学来显示对家长和教师的反抗。逃学后如果受到逃学同伴的接纳,从而能满足平时在校内不能满足的归属需要,或是玩上游戏机之类而感到比上课有趣,则逃学就形成了习惯,发展成品行障碍。离家出走多由于遭受父母的严厉惩罚,学习成绩不良怕见父母,正当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在家庭中受到歧视与虐待等。父母改变家庭中的人际
本文标题: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87245 .html